第4章(7 / 14)
阿娃嫣然一笑,回身擎起烛台。他扶着她,出一重帷幕,又进一重帷幕……
钟声还在响着,但在他们是听而不闻了!
一连十天,郑徽步门不出。在他的感觉中,西堂以外,别无天地;西堂以内,则几乎把日子都忘记了。
这一天的天气特别好,晴朗、温暖而无风。阿娃坐在东窗下梳妆,郑徽在一旁看着。她的头发极长,坐在那里,发梢几乎垂及地面,映着满窗朝日,那闪闪生光的一头黑发,就像披着一匹缎子。
“这么好的天,到什么地方去走走吧?”阿娃说。
“好啊!”郑徽欣然答道,“我想到慈恩寺去看看大雁塔,回头再到大业坊太平观去瞻仰瞻仰姥姥出家的地方。”
“你可别跟姥姥说要到太平观去,她不愿意让人知道她过去的那些伤心的事!”
“我知道。”郑徽点点头,“我知道你跟我说的那些话,都是你不肯跟别人说的。”
“对了!这算是你知道了我的心。”阿娃很满意地说。
她梳的发髻很费事,郑徽极有耐心地在一旁伺候着。在阿娃的妆台旁边,他现在代替了绣春的职务,而且很熟练了,知道什么时候要施膏沐,什么时候才用钗簪,一样一样准确无误地递给她。妆成以后,又拿一面铜镜,用他的衣袖擦拭得纤尘不染,站在她身后,让她前后照看,直到她认为完全妥帖,才把铜镜放下。这时往往手都酸了。然而他丝毫不以为苦。
为了要出游,阿娃特意换着了当时宫女所喜欢的胡服——窄袖紫色短衣,高腰羊皮靴,戴一顶貂皮胡帽,那又另有一种妩媚的韵味了。
“我今天要骑马。”阿娃说,宫女喜欢穿胡服,原是为了从驾时骑马方便,也只有在马上才能显出胡服的俏丽。
郑徽在江南,绝少看到女人骑马,更没有见过穿了胡服的女人骑马,所以对于她的主意,觉得很有趣。但他又怕她不善于控御,会从马上摔下来,因而踌躇着不敢表示意见。
阿娃却觉察到了,“你以为我不会骑马?”她问。
“要摔了下来,可不是闹着玩的。”
“你没有听说‘南人乘船,北人骑马’?”
“好吧!”他同意了,“牛五的那匹小川马很驯良……”
“不要!”阿娃很快地表示异议,“我要那匹大白马。前两天我到槽上去看过了,你的几匹马,只有那匹大白马好。”
“倒看不出,你还善于相马!”郑徽笑着说,同时对于她可能会摔下来的顾虑,消除了不少,因为他已发现她是懂马的。
于是,他们相偕到李姥那里,说要去逛慈恩寺。李姥欣然同意,叫人替他们准备了食盒和帐幕,郑徽的家童杨淮和牛五跟着他们去。
牛五是专门照管马匹的,对于服侍女人骑马,也很内行,他一手执着缰绳,把身子蹲了下来,让阿娃踩着他的肩头,然后用另一只手托着她的左脚,使劲往上一送,阿娃已经轻巧巧地偏坐在马鞍上了,然后他把缰绳递了给她。
“谢谢你!”阿娃扬一扬手里的马鞭,又对郑徽说,“走吧,别老看着我,当心你自己从马上摔下来。”
郑徽报以微笑,一抖缰绳,他那匹枣骝马首先出了大门,接着是阿娃和仆从。出了平康坊南门,往东由东南门外南折,郑徽把马催快了些,阿娃也不示弱,紧靠在他右面,并辔联骑,直向慈恩寺所在的晋昌坊前进。
一路上抱着与他们同样的目的,到城南去逛慈恩寺和曲江的人极多。但街道广阔,虽然车如流水马如龙,却毫不显得拥挤。“何必开辟这样宽的街道?岂非大而无当?”郑徽这样在心里想。越往南走,越见荒凉,百步之宽的坦道越发令人感到没有用处。
忽然间,马蹄声疾,黄尘扑脸,郑徽看到迎面一队旗帜鲜明的官兵,五骑并列,疾驰而来,数一数总有上千之众,但因速度极快,也不过眨几下眼的工夫,就背道而驰了。
郑徽憬悟,玄武门的禁军,关系重大。大唐皇朝,开国一百年中,经过三次重大的宫廷政变,胜利的一方,都得力于禁军的支持。驰驱效命,若不是坦道荡荡,四通八达,便无法发挥威力。同样地,如果边地有警,京师遣军赴援,也要便于交通,才能做到“兵贵神速”。照这样看来,太宗皇帝营建长安的深谋远虑,实在不能不佩服。
他想得出了神,便照顾不到路上的情况。横路上穿出来一辆犊车——那头蛮牛可能犯了脾气,低着头一个劲往前直冲,驾车的汉子飞舞着长鞭,大喊:“让路,让路!”郑徽先没有注意,等他警觉,慌忙勒马,用力太猛,那匹枣骝马前蹄上扬,直立了起来,郑徽无法再在鞍上坐得住,一滑,从马后滑了下来。
阿娃和杨淮、牛五,赶紧都下了马,“摔坏了没有?摔坏了没有?”阿娃急得满脸通红,不住地问。
郑徽略略有些痛楚,为了安慰阿娃,他一跃而起,拍拍衣服上的尘土,笑道:“真是让你说中了,摔下来的是我不是你。”
大家看了他这样轻松的神情,都长长地舒了一口气,牛五重又上马,赶上去把郑徽的马找了回来。 ↑返回顶部↑
钟声还在响着,但在他们是听而不闻了!
一连十天,郑徽步门不出。在他的感觉中,西堂以外,别无天地;西堂以内,则几乎把日子都忘记了。
这一天的天气特别好,晴朗、温暖而无风。阿娃坐在东窗下梳妆,郑徽在一旁看着。她的头发极长,坐在那里,发梢几乎垂及地面,映着满窗朝日,那闪闪生光的一头黑发,就像披着一匹缎子。
“这么好的天,到什么地方去走走吧?”阿娃说。
“好啊!”郑徽欣然答道,“我想到慈恩寺去看看大雁塔,回头再到大业坊太平观去瞻仰瞻仰姥姥出家的地方。”
“你可别跟姥姥说要到太平观去,她不愿意让人知道她过去的那些伤心的事!”
“我知道。”郑徽点点头,“我知道你跟我说的那些话,都是你不肯跟别人说的。”
“对了!这算是你知道了我的心。”阿娃很满意地说。
她梳的发髻很费事,郑徽极有耐心地在一旁伺候着。在阿娃的妆台旁边,他现在代替了绣春的职务,而且很熟练了,知道什么时候要施膏沐,什么时候才用钗簪,一样一样准确无误地递给她。妆成以后,又拿一面铜镜,用他的衣袖擦拭得纤尘不染,站在她身后,让她前后照看,直到她认为完全妥帖,才把铜镜放下。这时往往手都酸了。然而他丝毫不以为苦。
为了要出游,阿娃特意换着了当时宫女所喜欢的胡服——窄袖紫色短衣,高腰羊皮靴,戴一顶貂皮胡帽,那又另有一种妩媚的韵味了。
“我今天要骑马。”阿娃说,宫女喜欢穿胡服,原是为了从驾时骑马方便,也只有在马上才能显出胡服的俏丽。
郑徽在江南,绝少看到女人骑马,更没有见过穿了胡服的女人骑马,所以对于她的主意,觉得很有趣。但他又怕她不善于控御,会从马上摔下来,因而踌躇着不敢表示意见。
阿娃却觉察到了,“你以为我不会骑马?”她问。
“要摔了下来,可不是闹着玩的。”
“你没有听说‘南人乘船,北人骑马’?”
“好吧!”他同意了,“牛五的那匹小川马很驯良……”
“不要!”阿娃很快地表示异议,“我要那匹大白马。前两天我到槽上去看过了,你的几匹马,只有那匹大白马好。”
“倒看不出,你还善于相马!”郑徽笑着说,同时对于她可能会摔下来的顾虑,消除了不少,因为他已发现她是懂马的。
于是,他们相偕到李姥那里,说要去逛慈恩寺。李姥欣然同意,叫人替他们准备了食盒和帐幕,郑徽的家童杨淮和牛五跟着他们去。
牛五是专门照管马匹的,对于服侍女人骑马,也很内行,他一手执着缰绳,把身子蹲了下来,让阿娃踩着他的肩头,然后用另一只手托着她的左脚,使劲往上一送,阿娃已经轻巧巧地偏坐在马鞍上了,然后他把缰绳递了给她。
“谢谢你!”阿娃扬一扬手里的马鞭,又对郑徽说,“走吧,别老看着我,当心你自己从马上摔下来。”
郑徽报以微笑,一抖缰绳,他那匹枣骝马首先出了大门,接着是阿娃和仆从。出了平康坊南门,往东由东南门外南折,郑徽把马催快了些,阿娃也不示弱,紧靠在他右面,并辔联骑,直向慈恩寺所在的晋昌坊前进。
一路上抱着与他们同样的目的,到城南去逛慈恩寺和曲江的人极多。但街道广阔,虽然车如流水马如龙,却毫不显得拥挤。“何必开辟这样宽的街道?岂非大而无当?”郑徽这样在心里想。越往南走,越见荒凉,百步之宽的坦道越发令人感到没有用处。
忽然间,马蹄声疾,黄尘扑脸,郑徽看到迎面一队旗帜鲜明的官兵,五骑并列,疾驰而来,数一数总有上千之众,但因速度极快,也不过眨几下眼的工夫,就背道而驰了。
郑徽憬悟,玄武门的禁军,关系重大。大唐皇朝,开国一百年中,经过三次重大的宫廷政变,胜利的一方,都得力于禁军的支持。驰驱效命,若不是坦道荡荡,四通八达,便无法发挥威力。同样地,如果边地有警,京师遣军赴援,也要便于交通,才能做到“兵贵神速”。照这样看来,太宗皇帝营建长安的深谋远虑,实在不能不佩服。
他想得出了神,便照顾不到路上的情况。横路上穿出来一辆犊车——那头蛮牛可能犯了脾气,低着头一个劲往前直冲,驾车的汉子飞舞着长鞭,大喊:“让路,让路!”郑徽先没有注意,等他警觉,慌忙勒马,用力太猛,那匹枣骝马前蹄上扬,直立了起来,郑徽无法再在鞍上坐得住,一滑,从马后滑了下来。
阿娃和杨淮、牛五,赶紧都下了马,“摔坏了没有?摔坏了没有?”阿娃急得满脸通红,不住地问。
郑徽略略有些痛楚,为了安慰阿娃,他一跃而起,拍拍衣服上的尘土,笑道:“真是让你说中了,摔下来的是我不是你。”
大家看了他这样轻松的神情,都长长地舒了一口气,牛五重又上马,赶上去把郑徽的马找了回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