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2 / 6)
“噢,你是韦十五郎的朋友?”李姥神情不再那样冷淡了,“那好商量。请到客厅坐!”
李姥颤巍巍地站起来,扶着侍儿的肩头,陪郑徽一起走了出来。在院外侍候的贾兴等四人,看见主人,一齐垂手肃立。李姥很注意地看了他们一眼,脸上微微有了笑意。
客厅宽大而华丽,厚厚的帷幕加上砖地正中一个炽红的火盆,把深秋的凉意,驱逐得干干净净。
李姥请他并坐在一张榻上。侍儿点茶上来,她亲手捧了一盏递给他,然后问说:“郑郎从河南来?”
“不,常州。”他说,“家父是常州刺史。”
李姥深深点头,在笑容以外,开始显出尊敬的神色,“哪天到的?”她又问。
“来了几天了。”
“预备在长安久住?”
“也不一定。等明年进士发榜以后,再作打算。”他又重申前请,“如果姥姥这里有多余的房子,我极愿意租了来住。租金多少,只听姥姥吩咐好了。”
“只怕房子不好,你要不嫌弃,尽管搬了过来。房租可是绝不敢收。”
“没有这个道理,一定要请姥姥吩咐一个数目。”
“不必,不必!”李姥摇着枯干的双手,“你明天先搬了来再说。”
“既然如此,恭敬不如从命。我先向姥姥道谢。”他准备离座作揖。
“住在一起,就是一家人。”她一把拉住他说,“太客气反倒生分了。”
就这时,隐隐有环佩之声传来,郑徽方在侧耳细听,李姥笑道:“我女儿来了。年轻不懂事,也不会什么,弹又弹得不好,唱也唱不成调,只是长得还不讨厌。郑郎不要见笑!”
“哪里,哪里!”意乱神迷的郑徽,连句客气话也不会说了。
环佩声越来越近,终于连裙曳地,窸窣的声音也听得见了。然后,一阵幽香微度,厅前出现了一位盛装的丽人。
郑徽的双眼,仿佛突然为一种不知名的强烈光芒所照射,惊惶失措地站了起来,内心有着浓重的自惭形秽之感,以至于不知不觉地把头低了下去。
“阿娃!跟郑郎见礼。”
“郑郎好!”阿娃轻轻地说——虽只三个字,却有无限的余音。
郑徽定定神,抬头看时,阿娃正盈盈下拜,赶紧也敛一敛衣襟,恭恭敬敬地还了礼。
两人同时起立,同时作了一个平视。她黑亮的眸子,如日光照射千尺深潭所映现的一点寒光,幽邃而神秘,仿佛其中藏着个古怪的小精灵,令人兴起无穷的荒谬而有趣的想象。
阿娃忽然掩口一笑。大概是她自己感觉到了失态,放下衣袖,低垂着眼帘,在微生羞晕的脸上出现了十分端庄的神色。
郑徽比较能够控制自己了,“请坐!”他沉静地说。
“你也请坐!”
郑徽仍旧坐回原处。侍儿在李姥身旁摆了个锦墩,阿娃依偎着她母亲的膝边坐着。
“我这女孩子小名叫阿娃,”李姥向郑徽说,“郑郎就叫她名字好了。以后大家住在一起,日久天长,要脱略礼数,才显得亲热些。”
“是的。”郑徽答说,“我听姥姥的吩咐。”
“郑郎昆仲几位?”李娃抬眼看着他问。
“弟兄两个。” ↑返回顶部↑
李姥颤巍巍地站起来,扶着侍儿的肩头,陪郑徽一起走了出来。在院外侍候的贾兴等四人,看见主人,一齐垂手肃立。李姥很注意地看了他们一眼,脸上微微有了笑意。
客厅宽大而华丽,厚厚的帷幕加上砖地正中一个炽红的火盆,把深秋的凉意,驱逐得干干净净。
李姥请他并坐在一张榻上。侍儿点茶上来,她亲手捧了一盏递给他,然后问说:“郑郎从河南来?”
“不,常州。”他说,“家父是常州刺史。”
李姥深深点头,在笑容以外,开始显出尊敬的神色,“哪天到的?”她又问。
“来了几天了。”
“预备在长安久住?”
“也不一定。等明年进士发榜以后,再作打算。”他又重申前请,“如果姥姥这里有多余的房子,我极愿意租了来住。租金多少,只听姥姥吩咐好了。”
“只怕房子不好,你要不嫌弃,尽管搬了过来。房租可是绝不敢收。”
“没有这个道理,一定要请姥姥吩咐一个数目。”
“不必,不必!”李姥摇着枯干的双手,“你明天先搬了来再说。”
“既然如此,恭敬不如从命。我先向姥姥道谢。”他准备离座作揖。
“住在一起,就是一家人。”她一把拉住他说,“太客气反倒生分了。”
就这时,隐隐有环佩之声传来,郑徽方在侧耳细听,李姥笑道:“我女儿来了。年轻不懂事,也不会什么,弹又弹得不好,唱也唱不成调,只是长得还不讨厌。郑郎不要见笑!”
“哪里,哪里!”意乱神迷的郑徽,连句客气话也不会说了。
环佩声越来越近,终于连裙曳地,窸窣的声音也听得见了。然后,一阵幽香微度,厅前出现了一位盛装的丽人。
郑徽的双眼,仿佛突然为一种不知名的强烈光芒所照射,惊惶失措地站了起来,内心有着浓重的自惭形秽之感,以至于不知不觉地把头低了下去。
“阿娃!跟郑郎见礼。”
“郑郎好!”阿娃轻轻地说——虽只三个字,却有无限的余音。
郑徽定定神,抬头看时,阿娃正盈盈下拜,赶紧也敛一敛衣襟,恭恭敬敬地还了礼。
两人同时起立,同时作了一个平视。她黑亮的眸子,如日光照射千尺深潭所映现的一点寒光,幽邃而神秘,仿佛其中藏着个古怪的小精灵,令人兴起无穷的荒谬而有趣的想象。
阿娃忽然掩口一笑。大概是她自己感觉到了失态,放下衣袖,低垂着眼帘,在微生羞晕的脸上出现了十分端庄的神色。
郑徽比较能够控制自己了,“请坐!”他沉静地说。
“你也请坐!”
郑徽仍旧坐回原处。侍儿在李姥身旁摆了个锦墩,阿娃依偎着她母亲的膝边坐着。
“我这女孩子小名叫阿娃,”李姥向郑徽说,“郑郎就叫她名字好了。以后大家住在一起,日久天长,要脱略礼数,才显得亲热些。”
“是的。”郑徽答说,“我听姥姥的吩咐。”
“郑郎昆仲几位?”李娃抬眼看着他问。
“弟兄两个。”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