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3 / 7)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噢!郑郎!”阿蛮微笑着,敛一敛衣襟,拜了下去。
  郑徽离席还了礼,拉着她的手,让她坐在他的身旁,含笑凝视着。
  “如何?”韦庆度问。
  “看来是有缘的。”素娘接口说。
  郑徽微笑不语,但仍是目不转睛地看着阿蛮。
  阿蛮把视线避了开去,然后大大方方地站起来,斟了一巡酒,先敬韦庆度,后敬郑徽。她的酒量似乎很好,一饮而尽,声色不动。
  “郑郎,哪天到长安的?”她寒暄着问。
  “到了才四五天。”
  “看来总要过了明年春天,新进士曲江大宴以后才出京?”
  “还不知道有没有福分赴曲江宴呢!”郑徽笑着说。
  “不必谦虚吧!让我先敬贺你一杯。”她转脸向韦庆度,“还有十五郎,今年出师不利,明年一定高中。”
  说着,她先干了酒,用自己的杯子斟满,双手捧着递给郑徽。羊脂玉杯的边缘,染着阿蛮唇上的胭脂,举杯近口,仿佛还闻得见香味,郑徽未饮之先,便已欣然感到醉意。
  接着,阿蛮与素娘,交互向韦庆度与郑徽劝酒。这一套例行的规矩终了,韦庆度举壶替素娘斟了酒,说:“你先润润喉,替我们唱个曲子。”
  素娘微微点一点头,先回头使个眼色,两名青衣侍儿,一个抱着琵琶,一个捧着三弦,递到素娘和阿蛮手中。叮咚数响,两人先调好音律,然后素娘喝了口酒,用素绢拭去唇上的酒痕,微笑着向郑徽说:“唱得不中听,可不能笑我啊!”又转过脸嘱咐阿蛮,“先弹一曲《破阵乐》,醒醒酒!”
  《破阵乐》是极其雄壮的武乐,朝廷遇有盛大的庆典宴会,奏演《破阵乐》和《破阵舞》是不可缺少的节目。各种乐器的合奏中,加上铜钲和大鼓,可以声闻十里之远。现在虽只有琵琶和三弦两件乐器,可是大弦嘈嘈,小弦切切,仿佛在疾风骤雨中隐隐有金铁交鸣、厮杀逐北的声音传来,仍然是一支令人兴奋的乐曲。
  郑徽懔然静听,有着满怀慷慨的激情想发泄。在极短的时间内,那种情绪就已伸展到了顶点。
  于是,他满饮一盏,推杯而起,依照《破阵舞》的手法和步法,翩翩独舞,一面舞着,一面高唱王昌龄的名句《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素娘和阿蛮看见他的兴致这样好,越发弹奏得起劲。只见素娘雪白的小手,在琵琶上五指并用,滚捻如飞;手戴银指甲的阿蛮,也是手不停挥,宽大的衣袖,抖落到肘弯处,露出藕样的一段小臂,肌肉丰盈而细腻,十分动人。
  郑徽依着乐曲的节奏,越舞越快,忽然间,诸弦琤琤,已近尾声,等他收住舞步,堂前一片喝彩声起,回头一看,别的院子里寻声来看热闹的人站满了一走廊。
  郑徽得意地笑着拱了拱手,回到自己的座位上,阿蛮跟着捧过一杯酒来。
  “你唱得这么好,我可真不敢开口了!”抱着琵琶,半遮了脸的素娘说。
  “没有的话。”郑徽说,“你好好替我唱一曲《凉州》。”
  于是琵琶和三弦,合奏起凄怨的《凉州曲》,素娘半侧着脸,吐出呖呖的清声:
  “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
  薰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
  “这好像也是王昌龄的诗?”韦庆度问说。
  “对了。”郑徽答道,“是王昌龄的《长信秋词》。”
  这一篇宫词,一共五首,描写六宫粉黛,经年盼望不到君王的雨露,青春在夜夜叹息声中暗暗消逝,那真是人间最无可奈何的境界。素娘似乎因为韦庆度好久不来,冷落了她,正有所感触,所以更唱得凄凉悲苦,令人不胜同情。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