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4 / 11)
“是,是!”折御卿连连点头,“我亦久有此心。只是我那姐丈,总觉得世受刘氏之恩,背之不祥,常说‘士为知己者死’!”
“此言差矣!太史公的话,诚然为千古不磨名言。但请问令亲的知己何在?如果是刘钧,犹有可说。刘继元既于令亲无恩,亦谈不到重用赏识,为他而死,轻于鸿毛。”
“说得是。不过——”
“有何为难,尽请明言。”
“只怕我信中不能说得如此透彻。这封信,万一落入刘继元手中,岂不成了一条反间计?”
曹彬很能体谅他的心境,为至亲的安危着想,自不能不有此顾虑——他顾虑曹彬取得他这样一封信,会有意落入刘继元手中,引起他们君臣猜忌。杀掉了刘继业,岂不是为大宋北征,去了一个绝大的障碍?
曹彬想是想通了,却不便揭破他的心事,但又须去掉他的疑虑,那就只有一个办法,让他自己选派亲信去投这封信。
“那就要看你自己了。”曹彬说道,“如果你有妥当可靠的人,这封信怎会落入刘继元手中?”
这个暗示,折御卿自然明白。他心里的疑惧,完全消失了。“是!”他很郑重地答道,“我遵使相之命办理。先请到前面小饮,我即时处理此事。”
于是曹彬重回前厅,与折家亲友欢饮闲话。酒至半酣,主人又将他请入书斋,关起房门,摒绝仆从,才将写给刘继业的信拿给他看。
这封家书,仍由高龄八十的折太夫人出面,写给爱女——刘继业的妻子。除了叙家常以外,便是思念之词,说她已如风中之烛,去日无多,而刘夫人亦是望六之年,白头母女,天各一方,欲见不能,只怕死不瞑目。
接下来一段话,就颇有关系了,说大宋天子,有道明君,“不如劝汝夫婿,弃暗投明”。
话说到这样,曹彬自然满意。交还书信,拱手说道:“若能劝得令亲翩然来归,公义私情,两全其美,应该是足下平生的快事。”
“但愿如使相所言。”折御卿说,“河东往返,约需二十天工夫,若有消息,随时奉陈使相。”
“静候好音。今宵搅扰已多,我告辞了。”
“请稍待。”
折御卿留住曹彬,是为了对这件事有个完整的交代,当时命人取来黄蜡,就着烛火,亲自烘制成一枚蜡丸,将那封薄纸细字书写的家信,密密固封在内,然后唤来一员家将,名叫岳祺。
“你到太原去一趟。”折御卿这样嘱咐,“这一趟去,关系重大,这枚蜡丸,不可落入他人手中。你可有把握?”
岳祺是折御卿的亲信,忠诚可靠,自不待言。人亦精细干练,一见使相在座,便知这枚蜡丸,关乎军国大计,便不敢轻率答应。
“此去我当然格外小心,只是北汉边境,盘查甚严,这枚蜡丸送不送得到,不敢说有十分把握。”
折御卿还未答言,曹彬却忍不住开口了。“这话倒说得实在,可知是稳当的人。”他说,“我且问你,若是危急之时,你如何处置这枚蜡丸?”
“上启使相,”岳祺肃然答道,“事急时,我拿蜡丸吞入肚里,除非杀了我,开膛破腹,不用想取得蜡丸。”
“那么你的蜡丸又藏在何处?”
“在这里。”岳祺指着头顶说,“藏在发髻当中。”
“果然如此,只怕你当时措手不及,我倒有个计较在此。”曹彬向折御卿说,“请取根簪子给我。”
取簪子何用?折御卿怎么也想不明白,不过此时亦不必深问,只将簪子取了来,自知究竟。
当时便着人到里面,向折夫人要了根玉簪来。曹彬卸下幞头,拿玉簪换下他自己所用的骨簪,就手递了给主人。
“使相,”折御卿不能不叩问了,“此是何意?”
“你请细看!这根簪子上,有个机关。”
折御卿细细审察,果然发现了机关,那根一指宽、分把厚的牛角簪,周遭有条纹路,用手往外一抹,一根化成两根。原来中间是空的,可当盒子使用。 ↑返回顶部↑
“此言差矣!太史公的话,诚然为千古不磨名言。但请问令亲的知己何在?如果是刘钧,犹有可说。刘继元既于令亲无恩,亦谈不到重用赏识,为他而死,轻于鸿毛。”
“说得是。不过——”
“有何为难,尽请明言。”
“只怕我信中不能说得如此透彻。这封信,万一落入刘继元手中,岂不成了一条反间计?”
曹彬很能体谅他的心境,为至亲的安危着想,自不能不有此顾虑——他顾虑曹彬取得他这样一封信,会有意落入刘继元手中,引起他们君臣猜忌。杀掉了刘继业,岂不是为大宋北征,去了一个绝大的障碍?
曹彬想是想通了,却不便揭破他的心事,但又须去掉他的疑虑,那就只有一个办法,让他自己选派亲信去投这封信。
“那就要看你自己了。”曹彬说道,“如果你有妥当可靠的人,这封信怎会落入刘继元手中?”
这个暗示,折御卿自然明白。他心里的疑惧,完全消失了。“是!”他很郑重地答道,“我遵使相之命办理。先请到前面小饮,我即时处理此事。”
于是曹彬重回前厅,与折家亲友欢饮闲话。酒至半酣,主人又将他请入书斋,关起房门,摒绝仆从,才将写给刘继业的信拿给他看。
这封家书,仍由高龄八十的折太夫人出面,写给爱女——刘继业的妻子。除了叙家常以外,便是思念之词,说她已如风中之烛,去日无多,而刘夫人亦是望六之年,白头母女,天各一方,欲见不能,只怕死不瞑目。
接下来一段话,就颇有关系了,说大宋天子,有道明君,“不如劝汝夫婿,弃暗投明”。
话说到这样,曹彬自然满意。交还书信,拱手说道:“若能劝得令亲翩然来归,公义私情,两全其美,应该是足下平生的快事。”
“但愿如使相所言。”折御卿说,“河东往返,约需二十天工夫,若有消息,随时奉陈使相。”
“静候好音。今宵搅扰已多,我告辞了。”
“请稍待。”
折御卿留住曹彬,是为了对这件事有个完整的交代,当时命人取来黄蜡,就着烛火,亲自烘制成一枚蜡丸,将那封薄纸细字书写的家信,密密固封在内,然后唤来一员家将,名叫岳祺。
“你到太原去一趟。”折御卿这样嘱咐,“这一趟去,关系重大,这枚蜡丸,不可落入他人手中。你可有把握?”
岳祺是折御卿的亲信,忠诚可靠,自不待言。人亦精细干练,一见使相在座,便知这枚蜡丸,关乎军国大计,便不敢轻率答应。
“此去我当然格外小心,只是北汉边境,盘查甚严,这枚蜡丸送不送得到,不敢说有十分把握。”
折御卿还未答言,曹彬却忍不住开口了。“这话倒说得实在,可知是稳当的人。”他说,“我且问你,若是危急之时,你如何处置这枚蜡丸?”
“上启使相,”岳祺肃然答道,“事急时,我拿蜡丸吞入肚里,除非杀了我,开膛破腹,不用想取得蜡丸。”
“那么你的蜡丸又藏在何处?”
“在这里。”岳祺指着头顶说,“藏在发髻当中。”
“果然如此,只怕你当时措手不及,我倒有个计较在此。”曹彬向折御卿说,“请取根簪子给我。”
取簪子何用?折御卿怎么也想不明白,不过此时亦不必深问,只将簪子取了来,自知究竟。
当时便着人到里面,向折夫人要了根玉簪来。曹彬卸下幞头,拿玉簪换下他自己所用的骨簪,就手递了给主人。
“使相,”折御卿不能不叩问了,“此是何意?”
“你请细看!这根簪子上,有个机关。”
折御卿细细审察,果然发现了机关,那根一指宽、分把厚的牛角簪,周遭有条纹路,用手往外一抹,一根化成两根。原来中间是空的,可当盒子使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