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2 / 11)
北汉是刘家的“天下”。契丹灭晋,刘知远代立为帝,就是五代中的第四代:后汉。前后只有五年的天下,为后周所灭;但刘知远的弟弟刘崇,却在太原自立为帝,这就是北汉。刘崇传刘钧,刘钧传刘继恩,刘继恩传刘继元,就是现在的北汉主。
北汉刘家的血统很乱。刘继恩与刘继元同母异父,实际上都是刘家的外甥,他们的母亲是刘崇的女儿、刘钧的姐姐,先嫁薛钊,生子继恩而寡;改嫁一个姓何的,又生了一个儿子,就是继元。薛继恩、何继元都为他舅舅刘钧收为养子,因而亦都改了舅家的姓。
北汉跟后周是世仇,因而当刘崇即位之初,就仿照割让燕云十六州的“儿皇帝”石敬瑭的故事,“约为父子”——契丹主是父,北汉主为子。刘崇、刘钧父子就倚仗了外国的势力,抗拒后周。周世宗柴荣在显德六年,亲征北汉,中途得病,回到汴京,不久驾崩。在襁褓中的幼子继位,改名宗训。宗训元年正月初一,殿前都点检赵匡胤率领大军北上,抵御北汉主刘钧勾结契丹入寇。行军到陈桥,发生兵变,赵匡胤“黄袍加身”,被拥戴为天子,就是大宋开国之主的太祖皇帝。
太祖皇帝即位的第九年,也就是开宝元年的七月里,刘崇因为得罪了契丹,积忧成病而死,由养子刘继恩继位,后者在位仅有六十天。
刘继恩死于非命,为部将侯霸荣所弑,他的目的是想拿刘继恩的首级,作为投降宋朝的献礼。北汉的宰相郭无为,得到警报,发兵包围宫城,派敢死之士越墙入内,诛杀了弑主的侯霸荣。
郭无为原是武当山的道士,为刘钧所赏识重用。刘钧在病重时,谈到后事,认为刘继恩的才具不足以继承他的事业,郭无为颇以为然。因此,刘继恩即位以后,就想杀掉郭无为,但禀性懦弱,迟疑不决。所以他的被杀,有人认为是郭无为先下手为强,先教唆侯霸荣弑主,然后又杀了侯霸荣,一则灭口,再则成就靖乱的大功,是极高明的手法。
刘继恩既死,应立新主。由于郭无为的坚持,原姓何的刘继元得以嗣位。这是太祖开宝元年九月间的事,至今十一年了。
刘继元在位多行不义,诛杀亲族,信用小人。郭无为见大势已去,曾主张归降大宋。刘继元因有契丹撑腰,始终不肯纳地称臣,因而成为大宋一统天下的唯一障碍。
谈到讨伐北汉,薛居正表示不可,他的理由是:太祖在日,数次亲征太原,无功而返。因此,会议中先须检讨以往征北汉的战绩。
“刘钧在世时,曾遣人奏告先帝:‘河东土地甲兵,不足以当大宋;我家亦不是敢抗逆宋朝,区区守此,为的是怕绝了刘氏祖先的祭享。’先帝哀于其情,所以终刘钧一生,不加兵于河东。开宝元年,刘继恩接位,第二年亲征。臣愿从此役议起。”曹彬接着便检讨开宝二年,太祖亲征北汉的经过。
这年三月,太祖亲统六师,从开封出发。到了太原,立砦四面,展开包围,由李继勋、曹彬、党进、赵赞分南北东西,四面进攻。同时开凿水道,引汾水、晋水灌城,一时北汉大起恐惧,郭无为主张投降,刘继元不从,因为契丹的援军快到了。
契丹从河北分两途来救北汉,太祖亦分遣李继筠及韩重赟由北、西两路迎敌。北路李继筠迎击自太原北面石岭关南下的敌军,大破于阳曲;西路韩重赟列阵于倒马关附近,契丹兵从定州而来,望见大宋旌旗仓皇撤回;韩重赟挥师追击。两路大胜,北汉危急万分。
其时郭无为已经跟曹彬有了联络,约定出城投降,迎接宋师入城。他向刘继元自告奋勇,愿率精兵一千击敌。刘继元信任不疑,亲自犒军送行。哪知出城不久,气候突变,风狂雨骤,天色晦暝如墨。郭无为害了怕,回军入城,而密谋已经由刘继元的一个太监揭发而败露,郭无为一进城便遭逮捕而处死。
接着契丹派了一个使者韩知璠来册封刘继元。韩知璠颇有将略,在危城中细心视察,堵塞了好些防御上的漏洞,形势逐渐好转;同时契丹又另外发兵相援。数番会战,互有胜负,但天时对宋军不利,闰五月中,连降大雨,引起疫疠,太祖不得不班师回京。
“此役非战之罪。”曹彬叙完了整个作战经过,接下来检讨师出无功的原因,“出兵太迟,先成失着。三月间北上,转眼就到夏天。又逢淫雨,以致士兵多疾。如果及早出师,速战速决,太原当可一鼓而下。”
“曹太尉的话是不错。”薛居正说道,“不过先帝昔年曾与赵普计议伐北汉,赵普以为太原当西北两面,正可为我捍御外患。如太原一下,失却缓冲,契丹入寇,就没有回旋的余地了。”
“契丹!”皇帝勃然作色,“迟早也要跟它决一雌雄。当日先帝与赵普雪夜定计,我亦在座。赵普还有话,认为削平诸国,则太原弹丸黑子之地,又何能独存?如今诸国皆平,正是讨伐北汉的时候。我觉得我们不必管契丹,要问的是:北汉有没有取亡之道?我们有没有必胜的把握?”
“国家兵甲精锐,剪除太原一座孤城,正同摧枯拉朽!”曹彬用充满信心的语气说道,“及早发兵,两个月内就可以克竟全功。”
皇帝点点头,然后一字一句地作了裁决:“我决定亲征北汉。”
名为亲征,其实还是要选派统帅,综理军务。皇帝征询大家的意见,自然是由掌理举国军政的枢密使曹彬推荐人选。
“宣徽南院使潘美,才大心细,统驭有方,以前随臣南征,深为得力。臣愿保荐潘美为北路都招讨使,为陛下亲征的前驱。”
“好。”皇帝欣然说道,“潘美能当大任。此外随征将领,由曹彬跟潘美商量选派。”
御前会议,至此结束。但皇帝却留下了曹彬,同时遣派一名专在御前供奔走之役的“快行家”宣召“闲厩副使”折御卿进宫。
召见折御卿的用意,曹彬了然于胸,不过皇帝未曾说明,他亦不便道破,只心里已在思索,等皇帝问到北汉的一员大将时,应该如何回答。
“国华!”皇帝像对待熟朋友似的,在私底下只称曹彬的别号,“别人不明白我的心事,你总该明白?”
“臣愚昧。”曹彬垂手说道,“陛下所指是征北汉一事?”
“是啊!你总知道我征北汉的根本用意。”
曹彬当然知道。自太祖皇帝在日,就以石敬瑭割燕云十六州予契丹,引为国家的大恨,所以从平荆湖开始,收服各地,所得金珠玉帛,另外在宫内特设库房收贮,岁出有余,亦归入此库,库名“封桩”,就可以见得太祖的苦心。他预备积贮到四五百万两银子,向契丹买回燕云十六州,重新在原有的边界上竖立“封”疆的木“桩”。如果契丹不肯做这笔“交易”,太祖就要做另一笔“交易”,购买敌军的首级。“胡奴首级,一颗不过值绢二十匹。”他说,“契丹精兵,至多十万。费我两百万匹绢,就把他们消灭了。”
然而雄才大略的当今皇帝,虽然遵守太祖的遗命,不敢动用“封桩”库的积贮,但是,对于收复失地,他却不愿使用太祖所定的过于平和,也嫌迟缓的办法。因此,平北汉只是攘外所必须的安内而已。
皇帝的本心,曹彬早有了解,他的赞成讨伐北汉,亦正就是将眼光越过太原,看到了雁门关外。 ↑返回顶部↑
北汉刘家的血统很乱。刘继恩与刘继元同母异父,实际上都是刘家的外甥,他们的母亲是刘崇的女儿、刘钧的姐姐,先嫁薛钊,生子继恩而寡;改嫁一个姓何的,又生了一个儿子,就是继元。薛继恩、何继元都为他舅舅刘钧收为养子,因而亦都改了舅家的姓。
北汉跟后周是世仇,因而当刘崇即位之初,就仿照割让燕云十六州的“儿皇帝”石敬瑭的故事,“约为父子”——契丹主是父,北汉主为子。刘崇、刘钧父子就倚仗了外国的势力,抗拒后周。周世宗柴荣在显德六年,亲征北汉,中途得病,回到汴京,不久驾崩。在襁褓中的幼子继位,改名宗训。宗训元年正月初一,殿前都点检赵匡胤率领大军北上,抵御北汉主刘钧勾结契丹入寇。行军到陈桥,发生兵变,赵匡胤“黄袍加身”,被拥戴为天子,就是大宋开国之主的太祖皇帝。
太祖皇帝即位的第九年,也就是开宝元年的七月里,刘崇因为得罪了契丹,积忧成病而死,由养子刘继恩继位,后者在位仅有六十天。
刘继恩死于非命,为部将侯霸荣所弑,他的目的是想拿刘继恩的首级,作为投降宋朝的献礼。北汉的宰相郭无为,得到警报,发兵包围宫城,派敢死之士越墙入内,诛杀了弑主的侯霸荣。
郭无为原是武当山的道士,为刘钧所赏识重用。刘钧在病重时,谈到后事,认为刘继恩的才具不足以继承他的事业,郭无为颇以为然。因此,刘继恩即位以后,就想杀掉郭无为,但禀性懦弱,迟疑不决。所以他的被杀,有人认为是郭无为先下手为强,先教唆侯霸荣弑主,然后又杀了侯霸荣,一则灭口,再则成就靖乱的大功,是极高明的手法。
刘继恩既死,应立新主。由于郭无为的坚持,原姓何的刘继元得以嗣位。这是太祖开宝元年九月间的事,至今十一年了。
刘继元在位多行不义,诛杀亲族,信用小人。郭无为见大势已去,曾主张归降大宋。刘继元因有契丹撑腰,始终不肯纳地称臣,因而成为大宋一统天下的唯一障碍。
谈到讨伐北汉,薛居正表示不可,他的理由是:太祖在日,数次亲征太原,无功而返。因此,会议中先须检讨以往征北汉的战绩。
“刘钧在世时,曾遣人奏告先帝:‘河东土地甲兵,不足以当大宋;我家亦不是敢抗逆宋朝,区区守此,为的是怕绝了刘氏祖先的祭享。’先帝哀于其情,所以终刘钧一生,不加兵于河东。开宝元年,刘继恩接位,第二年亲征。臣愿从此役议起。”曹彬接着便检讨开宝二年,太祖亲征北汉的经过。
这年三月,太祖亲统六师,从开封出发。到了太原,立砦四面,展开包围,由李继勋、曹彬、党进、赵赞分南北东西,四面进攻。同时开凿水道,引汾水、晋水灌城,一时北汉大起恐惧,郭无为主张投降,刘继元不从,因为契丹的援军快到了。
契丹从河北分两途来救北汉,太祖亦分遣李继筠及韩重赟由北、西两路迎敌。北路李继筠迎击自太原北面石岭关南下的敌军,大破于阳曲;西路韩重赟列阵于倒马关附近,契丹兵从定州而来,望见大宋旌旗仓皇撤回;韩重赟挥师追击。两路大胜,北汉危急万分。
其时郭无为已经跟曹彬有了联络,约定出城投降,迎接宋师入城。他向刘继元自告奋勇,愿率精兵一千击敌。刘继元信任不疑,亲自犒军送行。哪知出城不久,气候突变,风狂雨骤,天色晦暝如墨。郭无为害了怕,回军入城,而密谋已经由刘继元的一个太监揭发而败露,郭无为一进城便遭逮捕而处死。
接着契丹派了一个使者韩知璠来册封刘继元。韩知璠颇有将略,在危城中细心视察,堵塞了好些防御上的漏洞,形势逐渐好转;同时契丹又另外发兵相援。数番会战,互有胜负,但天时对宋军不利,闰五月中,连降大雨,引起疫疠,太祖不得不班师回京。
“此役非战之罪。”曹彬叙完了整个作战经过,接下来检讨师出无功的原因,“出兵太迟,先成失着。三月间北上,转眼就到夏天。又逢淫雨,以致士兵多疾。如果及早出师,速战速决,太原当可一鼓而下。”
“曹太尉的话是不错。”薛居正说道,“不过先帝昔年曾与赵普计议伐北汉,赵普以为太原当西北两面,正可为我捍御外患。如太原一下,失却缓冲,契丹入寇,就没有回旋的余地了。”
“契丹!”皇帝勃然作色,“迟早也要跟它决一雌雄。当日先帝与赵普雪夜定计,我亦在座。赵普还有话,认为削平诸国,则太原弹丸黑子之地,又何能独存?如今诸国皆平,正是讨伐北汉的时候。我觉得我们不必管契丹,要问的是:北汉有没有取亡之道?我们有没有必胜的把握?”
“国家兵甲精锐,剪除太原一座孤城,正同摧枯拉朽!”曹彬用充满信心的语气说道,“及早发兵,两个月内就可以克竟全功。”
皇帝点点头,然后一字一句地作了裁决:“我决定亲征北汉。”
名为亲征,其实还是要选派统帅,综理军务。皇帝征询大家的意见,自然是由掌理举国军政的枢密使曹彬推荐人选。
“宣徽南院使潘美,才大心细,统驭有方,以前随臣南征,深为得力。臣愿保荐潘美为北路都招讨使,为陛下亲征的前驱。”
“好。”皇帝欣然说道,“潘美能当大任。此外随征将领,由曹彬跟潘美商量选派。”
御前会议,至此结束。但皇帝却留下了曹彬,同时遣派一名专在御前供奔走之役的“快行家”宣召“闲厩副使”折御卿进宫。
召见折御卿的用意,曹彬了然于胸,不过皇帝未曾说明,他亦不便道破,只心里已在思索,等皇帝问到北汉的一员大将时,应该如何回答。
“国华!”皇帝像对待熟朋友似的,在私底下只称曹彬的别号,“别人不明白我的心事,你总该明白?”
“臣愚昧。”曹彬垂手说道,“陛下所指是征北汉一事?”
“是啊!你总知道我征北汉的根本用意。”
曹彬当然知道。自太祖皇帝在日,就以石敬瑭割燕云十六州予契丹,引为国家的大恨,所以从平荆湖开始,收服各地,所得金珠玉帛,另外在宫内特设库房收贮,岁出有余,亦归入此库,库名“封桩”,就可以见得太祖的苦心。他预备积贮到四五百万两银子,向契丹买回燕云十六州,重新在原有的边界上竖立“封”疆的木“桩”。如果契丹不肯做这笔“交易”,太祖就要做另一笔“交易”,购买敌军的首级。“胡奴首级,一颗不过值绢二十匹。”他说,“契丹精兵,至多十万。费我两百万匹绢,就把他们消灭了。”
然而雄才大略的当今皇帝,虽然遵守太祖的遗命,不敢动用“封桩”库的积贮,但是,对于收复失地,他却不愿使用太祖所定的过于平和,也嫌迟缓的办法。因此,平北汉只是攘外所必须的安内而已。
皇帝的本心,曹彬早有了解,他的赞成讨伐北汉,亦正就是将眼光越过太原,看到了雁门关外。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