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6 / 17)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哪有这么快?”张出尘想了一下,又说,“不过算起来,就这两天也应该有回信了。”
  “你记住了,别管三哥回来不回来,你督促老陈和柳四,照我的原计划,配合行动。”
  “我知道了。但是,最好三哥能赶回来。”
  “太原方面的情形怎样?”
  “每天都有密报,李家大军已经到了临汾。”
  “好快啊!”李靖失声叫道,初度显露了紧张的神色——他怕落在李家军后面,那就前功尽弃了。
  “不要紧!”张出尘安慰他说,“起先势如破竹,后来就不行了——河东旱了好几个月,从你动身到渑池那天起,忽然下了大雨,道路泥泞,行军就慢了。”
  “妙得很!”李靖欣慰地笑道,“此乃天助我成功也。”
  “再告诉你个消息,不过这消息还不知真假。”
  “别管它,先说来听听。”
  “据说,刘文静主张急进,部队拉得太远,轻重配合不上,连天大雨,从太原运粮来的车子,都陷在烂泥车辙里,动弹不得……”
  “啊呀,这糟了!”李靖毕竟是关心李世民的,“军粮不继,部队会哗变溃散的。”
  “是啊!”张出尘却多少是看人笑话的那种轻松态度,“李渊带了多少年的兵,自然知道这个危机,准备回师太原。李世民听到这个消息,半夜里跑到他父亲寝帐外面去大哭,到底把李渊的心哭软了,说是‘随你怎么去搞’!”
  “这一说,李世民这个‘右领军大都督’,实际上就是主帅?”
  “这我就弄不清楚了。”张出尘到底没有战阵经验,对于兵法及军队制度都不甚了了,所以看不出这种权力的转移。
  李靖无意中得到了这个消息,认为是彼此形势上的一大变化,不可忽视。他想,李世民这寝门一哭,自然是有进无退了,然而粮秣不继,危机仍在,不知李世民如何应付?
  他设身处地着想,李世民只有一个办法,一面就地征购粮食,一面急进潼关——拔了潼关,近在咫尺的永丰仓,垂手可下,然后移大军就食,不再需要太原的接济了。
  一想到此,他矍然而起,内心充满了兴奋——到这时候,他才真正了解潼关的价值。“出尘!”他说,“咱们整个事业的成败,决于潼关!我在那里有绝对的把握,你跟老陈、柳四一定得小心行事,跟我密切配合。否则功亏一篑,那就太可惜了!”
  张出尘未及回答,远远传来孙道士的声音:“你们的情话说得够了吧?”
  李靖夫妇抬头望去,不由得都笑了出来。孙道士穿了黄景义的戎装,按剑顾盼,扬扬自得,但那神气之间,看去总不像个军官,以至于令人有儿戏的感觉。
  “老孙……”
  “不,不,不!”孙道士一迭连声抗议,“我现在是黄景义、黄参军。千万别再叫我老孙,露了马脚。”
  “对,参军老爷,”李靖笑道,“不过你这样子,‘望之不似人君’,不等我开口,就会露马脚。”
  于是李靖细心纠正了他许多不合要求的动作和仪态。孙道士是个绝顶聪明的人,一点就透,片刻间像换了个人似的。
  “走吧!”孙道士威严地说,“仍旧上你的槛车去!”
  李靖夫妇走到外面一看,二十四名兵士、四名车夫都换了自己人,槛车也换了——比较大,也比较舒服,自然还有别的花样。
  “来啊!”孙道士拉长了官腔喊。
  “喳。”一个“亲兵”高声答应。那个“喳”字喊得字正腔圆,很像回事,但一开步,不知怎么绊了一跤。大家一齐大笑。
  不笑的是黄景义和他的部属。虽然李靖已有保证,一定会好好处置他们,然而命运落在别人掌握之中,前途茫茫,难以预料,心情都是沉重的。
  那绊了跤的“亲兵”,自己爬了起来,倒是神态自若地走到孙道士面前问道:“参军有什么吩咐?”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