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印象伊朗(12 / 13)
这座清真寺建于1106年~1153年,到了阿巴斯时期几经扩建和修缮。很多人甚至以为它是在阿巴斯哈里发王朝时期的哈隆·拉希德于公元8世纪末期修建,建址恰好位于萨珊王朝拜火教的遗址之上。直到最近,清真寺的修缮工作仍在继续,人们把寺院穹顶下部壁缘上用库法体书法刻成的铭文刚刚精修过一番。礼拜五清真寺的正门高11.5米、宽11米,旁边立有两座雄伟的迈纳勒(宣礼塔),据说阿巴斯国王也曾亲自修缮过呢。这座建筑最古老的部分名叫“马斯杰迪·哈隆尼”,它与正门的走廊相连接。
先知清真寺也叫马斯杰德·纳比或者皇家清真寺,位于伊玛目·霍梅尼大街的南面,在巴扎的中心地段,是一座19世纪的建筑物,属于恺加王朝时期。它的表面饰有精美的花卉图案彩色釉砖,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设拉子的大小清真寺。进入寺中,可以看到中心大庭院里有四座壮丽的“伊旺”,上面均装饰着色彩斑斓的釉砖与库法体的铭文。
先知清真寺
◎两座陵墓
在加兹温城里,与这两座清真寺齐名的是两座陵墓,其中一座是伊玛目扎德·侯赛因的陵墓。伊玛目扎德·侯赛因是第八任伊玛目的嫡子,他的陵墓位于烈士陵园的中心。有人说他是在陪同父亲前往霍拉桑的途中因病逝去而葬在了加兹温。这座陵墓是一座蓝色圆顶建筑,前面辟有大门,门边有六座小型的迈纳勒、陵墓中铺有墓石,并围有高高的环形拱廊,外部另设围墙,墓上还有经过精心装饰的八面体圆顶拱形建筑,整个建筑体现出鲜明的巴洛克式风格。
人们发现,该建筑有些部分属于萨法维王朝时期。根据一方釉砖上的铭文可以得知,它是奉墓主女儿扎伊纳布·贝恭之命而建成的。陵墓上刻下的最晚日期是1588年,即萨法维王朝的塔赫玛斯普统治期内。第二个日期是1630年,被刻在另一方釉砖的铭文里。此外,陵墓的镜面镶嵌及一些彩陶釉砖装饰,则能看出是19世纪的作品。
在13世纪~14世纪,加兹温有一位著名的历史学家哈姆杜拉·穆斯塔法维,他是一流史学家拉希杜丁的徒弟,其作品《扎法勒·纳美》是继菲尔多西《列王传》问世之后所创作出的最富有民族性的作品之一。而且,穆斯塔法维还是一位地理学家,著有一部关于天体和地理的作品《诺兹哈图·古路布》。该书阐述了当时人们关于宇宙起源和结构的概念,并对伊朗诸城的情况进行了介绍和描述。这位学者去世以后,人们把他安葬在加兹温。他的陵墓是14世纪的建筑物,包括一座砖砌地基、一座圆形建筑体、一方釉砖铭文、两组钟乳石形的装饰工程,以及一座高高的圆锥形拱顶。后来,这座圆锥形拱顶又按蒙古族王朝时期的建筑形式重新进行了装修。
伊玛目扎德·侯赛因陵墓
阿拉穆特古堡
阿萨辛将古堡都建在地形陡峭的深山里,阿拉穆特古堡是其中一座,路途相对容易前往。古堡只余下一些残砖断瓦,在周围壮丽景色的映衬下,显出苍凉之意。
◎两大工程
在加兹温附近还有两大看点值得一去,一是阿萨辛的古堡,一是赛菲德·鲁德水坝。阿萨辛古堡位于厄尔布士山脉南麓靠近阿剌模特河一带,也叫鹰巢城堡。阿萨辛是一个古怪奇异的宗教,有时会派遣杀手前往各地谋杀政治和宗教的领导人。他们在山脚下建造了若干古堡,随时找机会四处散布自己的思想。
13世纪,蒙古人入侵并占领了鹰巢城堡,阿萨辛教徒们才四散离去,不明所踪。现在如果想去参观古堡的话,路途依然难行,最好找到一位当地向导,再骑马一周左右才能到达。而且,某些危险的地方只有经验丰富装备齐全的登山运动员才能爬上去。
相比之下,前往赛菲德·鲁德水坝就很轻松了。在距离加兹温大约80千米处有一座普列·劳乌香古桥,跨过古桥前行大约10千米会看到一片四面环山的蓝色湖泊,它位于克孜勒乌赞河和鲁德河的交汇处,那正是美丽的赛菲德·鲁德大水坝。这里山光水色风景绝妙,很适合喜欢近途旅行的游客。
从加兹温城前往阿萨辛山谷的公路沿着小山包迂回曲折,急弯不少,沿途都是美景。
可能是因为身为王都的历史比较短暂,加兹温并没有显露多么逼人的王者气势。许多游客更愿意把它当作一座散发着淡淡波斯韵味的小城,来过便留恋,错过会想念。
大不里士
山谷中的古城
大不里士位于伊朗西北部,坐落于萨汉德山北麓的美丹柴河谷平原上,距离德黑兰五六百千米。它是东阿塞拜疆省的省会,也是伊朗第四大城市,被视为西北方的门户和商业中心。这座山谷中的城市由于在伊朗历史上曾得到多位君主的青睐而被列为王朝首都,是一座名副其实的千年古城。
贝楠楼
这栋古老的建筑建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如今它是大不里士艺术大学建筑学院的一部分。
◎曾经屡为国都
由于地处西北部的交通要道,为四方各界提供通行之便,大不里士早在公元前3世纪左右便开始了建城史。到了3世纪前后,这里已经成为阿塞拜疆的都城。公元8世纪初,阿拉伯人征服波斯占领了大不里士,将其列为一处军事重地,而后它又被在中亚一带形成割据势力的伊斯兰王朝先后管辖。
1258年,成吉思汗的孙子旭烈兀攻克巴格达灭掉阿巴斯王朝,建立了蒙古人统治的伊儿汗国,大不里士被定为国都,成为伊儿汗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当时,统治者在该城附近建起马拉格天文台、图书馆,还编制了《伊儿汗历》。伊斯兰学术文化也在这里得到了极大发展,城市周围建有多座清真寺和宗教学校,渐渐成为什叶派和苏菲派的学术中心之一,浓厚的学术氛围继而又吸引了各国旅行家、艺术家、哲学家,众多学者云集至此。这一段时期里,大不里士还在沟通欧洲和中亚两地区经济文化上起了桥梁作用,成为大批农产品及欧洲商品的集散地。
1392年,帖木儿大军洗劫了这座城市,大不里士遭此重创渐渐归于沉寂。其后,虽然有中亚土库曼部落建立的黑羊王朝、白羊王朝建都于此,但它一直未能重振雄风。直到16世纪,萨法维王朝建立初期,伊斯迈尔一世于此重新建起国都,大不里士才再度走向繁荣。可是好景不长,奥斯曼军队的频频入侵,令伊斯迈尔一世不得不将国都迁至加兹温,大不里士的荣光遂又黯淡下去。
可能是由于身处军事重地的缘故吧,这座城市一直具有革命斗争的光荣传统。19世纪,大不里士多次爆发反对沙俄军队占领的武装斗争。1905年~1911年,这里又成为反对伊朗封建王朝专制统治的伊朗立宪革命的发源地,而且也是1978年反对巴列维国王运动的主要城市之一。
加里古桥
如今,“年迈”的古桥已经不再开放。古桥历经岁月苍桑,见证了大不里士城市的变迁。
蓝色清真寺大门
从外观上,整个清真寺都是土色,只有正门才能看到残存的蓝色。这里墙壁上的蓝色彩釉仿佛在诉说着曾经的辉煌。它曾毁于一次大地震,之后得以重建。 ↑返回顶部↑
先知清真寺也叫马斯杰德·纳比或者皇家清真寺,位于伊玛目·霍梅尼大街的南面,在巴扎的中心地段,是一座19世纪的建筑物,属于恺加王朝时期。它的表面饰有精美的花卉图案彩色釉砖,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设拉子的大小清真寺。进入寺中,可以看到中心大庭院里有四座壮丽的“伊旺”,上面均装饰着色彩斑斓的釉砖与库法体的铭文。
先知清真寺
◎两座陵墓
在加兹温城里,与这两座清真寺齐名的是两座陵墓,其中一座是伊玛目扎德·侯赛因的陵墓。伊玛目扎德·侯赛因是第八任伊玛目的嫡子,他的陵墓位于烈士陵园的中心。有人说他是在陪同父亲前往霍拉桑的途中因病逝去而葬在了加兹温。这座陵墓是一座蓝色圆顶建筑,前面辟有大门,门边有六座小型的迈纳勒、陵墓中铺有墓石,并围有高高的环形拱廊,外部另设围墙,墓上还有经过精心装饰的八面体圆顶拱形建筑,整个建筑体现出鲜明的巴洛克式风格。
人们发现,该建筑有些部分属于萨法维王朝时期。根据一方釉砖上的铭文可以得知,它是奉墓主女儿扎伊纳布·贝恭之命而建成的。陵墓上刻下的最晚日期是1588年,即萨法维王朝的塔赫玛斯普统治期内。第二个日期是1630年,被刻在另一方釉砖的铭文里。此外,陵墓的镜面镶嵌及一些彩陶釉砖装饰,则能看出是19世纪的作品。
在13世纪~14世纪,加兹温有一位著名的历史学家哈姆杜拉·穆斯塔法维,他是一流史学家拉希杜丁的徒弟,其作品《扎法勒·纳美》是继菲尔多西《列王传》问世之后所创作出的最富有民族性的作品之一。而且,穆斯塔法维还是一位地理学家,著有一部关于天体和地理的作品《诺兹哈图·古路布》。该书阐述了当时人们关于宇宙起源和结构的概念,并对伊朗诸城的情况进行了介绍和描述。这位学者去世以后,人们把他安葬在加兹温。他的陵墓是14世纪的建筑物,包括一座砖砌地基、一座圆形建筑体、一方釉砖铭文、两组钟乳石形的装饰工程,以及一座高高的圆锥形拱顶。后来,这座圆锥形拱顶又按蒙古族王朝时期的建筑形式重新进行了装修。
伊玛目扎德·侯赛因陵墓
阿拉穆特古堡
阿萨辛将古堡都建在地形陡峭的深山里,阿拉穆特古堡是其中一座,路途相对容易前往。古堡只余下一些残砖断瓦,在周围壮丽景色的映衬下,显出苍凉之意。
◎两大工程
在加兹温附近还有两大看点值得一去,一是阿萨辛的古堡,一是赛菲德·鲁德水坝。阿萨辛古堡位于厄尔布士山脉南麓靠近阿剌模特河一带,也叫鹰巢城堡。阿萨辛是一个古怪奇异的宗教,有时会派遣杀手前往各地谋杀政治和宗教的领导人。他们在山脚下建造了若干古堡,随时找机会四处散布自己的思想。
13世纪,蒙古人入侵并占领了鹰巢城堡,阿萨辛教徒们才四散离去,不明所踪。现在如果想去参观古堡的话,路途依然难行,最好找到一位当地向导,再骑马一周左右才能到达。而且,某些危险的地方只有经验丰富装备齐全的登山运动员才能爬上去。
相比之下,前往赛菲德·鲁德水坝就很轻松了。在距离加兹温大约80千米处有一座普列·劳乌香古桥,跨过古桥前行大约10千米会看到一片四面环山的蓝色湖泊,它位于克孜勒乌赞河和鲁德河的交汇处,那正是美丽的赛菲德·鲁德大水坝。这里山光水色风景绝妙,很适合喜欢近途旅行的游客。
从加兹温城前往阿萨辛山谷的公路沿着小山包迂回曲折,急弯不少,沿途都是美景。
可能是因为身为王都的历史比较短暂,加兹温并没有显露多么逼人的王者气势。许多游客更愿意把它当作一座散发着淡淡波斯韵味的小城,来过便留恋,错过会想念。
大不里士
山谷中的古城
大不里士位于伊朗西北部,坐落于萨汉德山北麓的美丹柴河谷平原上,距离德黑兰五六百千米。它是东阿塞拜疆省的省会,也是伊朗第四大城市,被视为西北方的门户和商业中心。这座山谷中的城市由于在伊朗历史上曾得到多位君主的青睐而被列为王朝首都,是一座名副其实的千年古城。
贝楠楼
这栋古老的建筑建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如今它是大不里士艺术大学建筑学院的一部分。
◎曾经屡为国都
由于地处西北部的交通要道,为四方各界提供通行之便,大不里士早在公元前3世纪左右便开始了建城史。到了3世纪前后,这里已经成为阿塞拜疆的都城。公元8世纪初,阿拉伯人征服波斯占领了大不里士,将其列为一处军事重地,而后它又被在中亚一带形成割据势力的伊斯兰王朝先后管辖。
1258年,成吉思汗的孙子旭烈兀攻克巴格达灭掉阿巴斯王朝,建立了蒙古人统治的伊儿汗国,大不里士被定为国都,成为伊儿汗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当时,统治者在该城附近建起马拉格天文台、图书馆,还编制了《伊儿汗历》。伊斯兰学术文化也在这里得到了极大发展,城市周围建有多座清真寺和宗教学校,渐渐成为什叶派和苏菲派的学术中心之一,浓厚的学术氛围继而又吸引了各国旅行家、艺术家、哲学家,众多学者云集至此。这一段时期里,大不里士还在沟通欧洲和中亚两地区经济文化上起了桥梁作用,成为大批农产品及欧洲商品的集散地。
1392年,帖木儿大军洗劫了这座城市,大不里士遭此重创渐渐归于沉寂。其后,虽然有中亚土库曼部落建立的黑羊王朝、白羊王朝建都于此,但它一直未能重振雄风。直到16世纪,萨法维王朝建立初期,伊斯迈尔一世于此重新建起国都,大不里士才再度走向繁荣。可是好景不长,奥斯曼军队的频频入侵,令伊斯迈尔一世不得不将国都迁至加兹温,大不里士的荣光遂又黯淡下去。
可能是由于身处军事重地的缘故吧,这座城市一直具有革命斗争的光荣传统。19世纪,大不里士多次爆发反对沙俄军队占领的武装斗争。1905年~1911年,这里又成为反对伊朗封建王朝专制统治的伊朗立宪革命的发源地,而且也是1978年反对巴列维国王运动的主要城市之一。
加里古桥
如今,“年迈”的古桥已经不再开放。古桥历经岁月苍桑,见证了大不里士城市的变迁。
蓝色清真寺大门
从外观上,整个清真寺都是土色,只有正门才能看到残存的蓝色。这里墙壁上的蓝色彩釉仿佛在诉说着曾经的辉煌。它曾毁于一次大地震,之后得以重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