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凡尘的神迹(8 / 9)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埃及见证者
  方尖碑上的铭文大多以赞美太阳神、法老为主,将法老和太阳神紧密联系起来。在赫利奥帕丽斯城的西北部有一个太阳庙,前面的方尖碑由第七王朝法老乌塞特森竖立,铭文赞美了他是永恒的创造者。而图特摩斯三世统治期间,在许多神庙前也竖立了方尖碑,赞颂他是金色的雄鹰、王冠的管理者、太阳神最满意的人,是太阳的儿子。
  方尖碑是反映埃及历史的一面镜子,它俊美的外形和碑身上匀称、大方的象形文字,都是美学研究的对象,透露出古埃及发展历史和成就。考据学家商博良根据罗塞塔石碑上托勒密五世的希腊名字,辨认出了相应的象形文字,又在尼罗河上菲莱岛的方尖碑上认出了埃及艳后的名字,最终在1822年9月发表了论文,促成了埃及学的诞生。不管是方尖碑的铭文,还是建造、运输、竖立的过程,都吸引了许多科学家去研究。方尖碑以它的神秘和秀美,向世人展示着古埃及人的智慧,也展示了古代人类文明的辉煌。
  方尖碑是古埃及人崇拜太阳的纪念碑。常成对竖立于神庙的入口,高度不等,碑身刻有象形文字的阴刻图案。
  阿斯旺大坝:是非功过任评说
  尼罗河作为埃及境内唯一的河流,从南到北全长1600千米,没有支流,两岸只有5千米宽的条状带是肥沃的农田,其余地方便是茫茫沙漠。只有在风调雨顺的年份里,来自埃塞俄比亚山区的雨水泛滥,溢出尼罗河的河床,两岸的农田才可以养活这里的人民。几千年来,为了进一步拓宽河岸边界,延长农作物生长周期,埃及人开挖运河、修建堤坝,从未停歇,但也因此带来了巨大的损失,而阿斯旺大坝也因此成为20世纪最具争议的土木工程。
  ◎治理母亲河
  尼罗河流经非洲东北部,全长6600千米,是非洲第一大河,也是世界第一长河。由南向北,它穿行于东非高原和北非高台地状高原东部。上游的青尼罗河与白尼罗河在苏丹境内的喀什穆附近汇流,成为尼罗河正流,往北进入埃及境内,注入地中海。
  阿斯旺高坝
  作为埃及的母亲河,尼罗河上游水网稠密,支流众多,并有湖泊调节流量。但经过了阿特巴拉、撒哈拉沙漠的热带干旱区域,进入埃及之后的尼罗河河谷狭窄,河床比降变大,只有阿斯旺到开罗的1200千米可以在每年6月到10月之间河流泛滥时淤积沃土,也为这里带来了肥沃的河谷绿洲带,在开罗以下形成了尼罗河三角洲,用纵横的河渠保证了埃及农业生产,让这里成为埃及古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为了更好地利用、驯服尼罗河,减少它在中下游的损耗量,自19世纪以来就有很多人在尼罗河上修建堤坝、人工河道和蓄水量很小的水库,但这些都不能满足人们控制尼罗河以保证免遭洪水与干旱侵袭的愿望。为了保证农业持续发展灌溉的需要,1903年,埃及人民在阿斯旺建成了世界上最长的闸坝——阿斯旺水坝,也就是所谓的老坝(低坝)。这座堤坝由英国设计,埃及军队与希腊、意大利工人建成,大坝长3千米,高27米,库容10亿立方米。老坝的落成促进了埃及农业生产,增加了可耕地,对于埃及的人口增长、社会发展、可耕地和水力发电量带来了极大的改变。
  1964年5月14日,为把尼罗河水从正常的水道引开,以便开始阿斯旺水坝第二期工程,苏联总理赫鲁晓夫与埃及总统纳赛尔一起按下一个引爆电钮,为尼罗河开辟一条新的河道。
  ◎阿斯旺高坝
  在老坝运行了数十年之后,经过激烈的辩论和争论,埃及政府和决策者在埃及人民的坚决支持下,决定在老坝下游阿斯旺以南7千米处建造另一座阿斯旺大坝,也就是高坝。这项工程自1952年启动,得到了苏联的帮助,从1960年开始动工,一直到1970年才完成。大坝工程相当艰巨,大坝体积是吉萨大金字塔的16倍,一直到1968年大坝投入运行之前,环保人士都在尖锐地批评它。建成之后的大坝全长3.6千米,库容1620亿立方米,水电发电量每年100亿千瓦时。
  经过50多年的运行,历史证明阿斯旺大坝给埃及带来了重大的社会效益。它让耕地面积扩大了53万平方米,显著提高了农作物产量,有效改善了整个埃及的能源状况。同时,这座大坝还减少了尼罗河中下游泥沙淤积,让中下游航运更加发达,增加了旅游人次,让就业率大大提升。最主要的是,这座大坝完全控制住了阿斯旺以南尼罗河上游的水流,让尼罗河流域和三角洲地区免受洪水与干旱的威胁,让埃及人民远离了饥荒。1993年,开罗举行了国际大坝会议的执行会议,来自世界各地的专家全面论证了阿斯旺大坝,证明了它的成功。
  高坝的建造被埃及人民称为“驯服尼罗河的百年圣战”,当时的埃及总统纳赛尔称“阿斯旺大坝将埃及带入天堂”,人们认为它足以与金字塔、苏伊士运河相媲美,巩固了埃及在阿拉伯世界的地位,是埃及经济史上最佳投资。事实上,大坝确实达到了当初建造它的目的,1986年到1988年间的非洲三年大旱中,尼罗河发生严重干旱,苏丹、埃塞俄比亚都出现了饥荒,但因为高坝的存在,几千万埃及人民免受毁灭性灾害。
  ◎是非功过
  作为当今世界最著名的大坝之一,阿斯旺大坝从立项开始就受到了许多争议。大坝修建于强权大国争霸的年代,隐匿在它的规划与建设背后的历史尚未为世人所知,在美国政府不顾其资助允诺,拒绝对大坝提供资助后,英国和世界银行也放弃资助。纳赛尔总统在这种形式下绝对对苏伊士运河国有化,利用其国有化后的收入作为大坝的建设投资,苏伊士运河危机由此爆发,直接带来了英国、法国和以色列对埃及发起战争,导致英国首相安东尼·伊登下台。之后苏联介入,为阿斯旺高坝建设提供经济和技术援助,成为苏联在非洲资助的第一个大型开发项目。这些相关的政治因素与高坝建设背后水资源政治紧密相连,也是导致阿斯旺大坝在世界范围内声誉受损的原因之一。
  纳赛尔湖边矗立的埃及一俄罗斯友好纪念碑,以此纪念两国共同努力建立的阿斯旺大坝。
  阿斯旺大坝建成后形成的纳赛尔湖
  依靠阿拉伯经济与社会发展基金会的支持,第三世界水资源管理中心与埃及水资源和灌溉部通力合作,对阿斯旺高坝带来的经济、社会、环境和政治方面的利弊进行了全面分析。2007年2月,“阿斯旺高坝水资源政治及其影响”国际研讨会在开罗举行,全面研讨了高坝的是非功过。
  任何一座大坝的建成,都会引起河流原始水情变化,对于整个水利系统产生影响,从而导致地方环境发生变化。阿斯旺大坝也导致了地下水水位上升、盐碱化和水涝等问题的加重。尼罗河三角洲西部虽然因为大坝获得了40%的新开垦土地,但因缺少相应的排水系统,纽巴瑞亚等地水位急剧上升,出现了严峻的地下水问题。由于地下水位慢慢升高接近地面,对于卡尔纳克神庙等遗迹石质结构产生影响,就连位于高原地区的狮身人面像也因为水位上升,导致盐分侵入人面像砂岩和石灰石基座空隙,出现了岩石结构沙泡和表层脱落。20世纪80年代第一次发现狮身人面像严重被侵蚀的现象,所有人都认为是高坝引起。
  但是,人们也承认阿斯旺大坝的建设不仅是农业发展计划的需要,更实现了其他诸多需求,满足了埃及工业用电需求、防洪以及改善了尼罗河航运条件。它让埃及的农业规划具有更多灵活性,让农作物种类更加丰富,增加了水稻和甘蔗的种植面积,将浸灌转变为常年灌溉,从一年一季种植变成了一年三季种植。
  埃及阿斯旺附近的莲花塔,也是一个纪念埃及与俄罗斯友谊的纪念塔。
  作为国家级工程,阿斯旺大坝造福于大多数埃及人民,产生的收益也被用于扶持贫困人口居住的农村地区,保护尼罗河流域及三角洲地区免受洪涝和干旱灾害,让这个国家幸免于1964年、1975年、1988年和1996年4次大洪水的灾难。不管是短期、中期,还是长期的效益来看,大坝都在多个方面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毫无疑问,作为埃及人民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里程碑,大坝在尼罗河水资源管理与优化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它为埃及人民带来的帮助,无法用金钱来估算,对于社会发展的积极影响远远超过了不利因素。更加可喜的是,大坝所带来的不利和环境问题已经得到了成功的控制和适当的处理。在这个古老的国家,大坝将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安乐,也必然会让这个国家更加富强。
  亚历山大灯塔:永不消逝的光明
  公元前331年,在地中海南岸,年轻的亚历山大大帝来到这里,并建立了一座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城市——亚历山大城。在此后的100余年里,这座年轻的城市迅速成长,成为了埃及的首都,成了整个地中海和中东地区最大、最重要的国际转运港,堪称世界上最繁华的城市之一。与城市一起崛起的,还有一座矗立在港口外的导航灯塔,它高达135米的高度堪称当时的“巨人”,那熊熊火焰日夜不息,为水手指明了航行的方向。这座灯塔令人惊叹的建筑水平,被列入“古代世界七大奇迹”,但它却又不带有任何宗教、政治色彩,完全为民所用……这就是亚历山大灯塔!
  ◎地中海明灯
  修建亚历山大灯塔的起因,源于公元前280年秋天的一次皇家惨案,来自欧洲的皇家喜船在亚历山大港附近沉没,船上的皇亲国戚和新娘全部葬身鱼腹。国王托勒密二世立刻决定在港口外的法洛斯岛上修建一座导航灯塔,经过了几十年的努力之后,在公元前280年前后终于落成。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