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时间轨迹(2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1355~1525年,兰纳王国进入鼎盛时期,不但征服了帕王国和难王国,而且在与大城王国交战后控制了西沙差那莱地区。此时的兰纳王国实力雄厚经济繁荣,在清迈、清莱建起了多座寺庙。
  素可泰历史公园
  1525~1558年,这个王国进入衰落时期。国内政局极不稳定,两位国王相继被杀,强敌大城王国再度来袭,兰纳的贵族们不得不求助于澜沧王国(即老挝)。澜沧王国派出援军,虽然帮助邻国解决了一时之困,可在战事结束的同时也带走了兰纳的国宝——一尊玉佛和佛像金身。
  友国离去不久,兰纳王国很快又被缅甸占领,度过了长达二百多年名存实亡的傀儡日子。直至1774年,该国才出现一位英雄人物披耶卡维拉将军。其时,披耶卡维拉将军与吞武里的郑信王联手,赶走清迈的缅甸人,本人亦成为新一任兰纳国王,为这个傀儡王国迎来了新生。
  此后一段时期里,新国王翻修寺庙修筑护城河,重建清迈城墙,并与英国人展开柚木交易,繁荣了当地的经济。然而好景不长,1782年,披耶卡维拉国王逝世,兰纳随之分崩离析不复存在。
  除了兰纳王国与素可泰王国,这片土地上同期建立的还有其他一些小王国。由于素可泰王国在泰国历史上产生过重要影响,建立过一套比较完善的国家管理体系,并见证了佛教的重要发展阶段,因此人们把它视为泰国的第一个王朝。
  镶嵌在墙壁里的大象石雕
  大城王朝时期
  14世纪中期,泰国北部的素可泰王国渐渐衰落。在湄南河下游的素攀地区,素攀太守乌通正在悄悄积蓄实力。待到兵强马壮时机成熟,他率领军队于大城建立新都,并将王号定为拉玛铁菩提,正式宣布脱离素可泰王国——这一举动意味着拉开了泰国历史上大城王朝的序幕。
  ◎内政外交齐头并进
  大城王国成立后,发起一连串军事行动,迅速征服湄南河中下游部分地区,吞并了摇摇欲坠的素可泰王国,与北方的兰纳王国相互毗邻。
  乌通是大城王国的首位国王,也是华裔商人的后代。为了加强王权统治,他在国内推行君主制,各省的统治者均由国王本人任命。同时,他还借助素可泰王国积淀的雄厚基础,大力组合泰族的军力、孟族和高棉族的行政,以及华人的商业,全力推进新王国的综合实力。
  在经济方面,大城王国推行“萨迪纳制度”。即土地属于国王所有,贵族、官吏等按照职位高低和官衔大小授予不同面积的土地,农民虽然也有土地,但面积很小。这项制度在泰国沿袭了几百年,直至19世纪末期才被废除,它的出现标志着封建土地所有制开始在大城王国出现。
  在一定程度上,萨迪纳制度的实施促进了大城王国的农业发展。当时的农业除了水稻种植广泛以外,甘蔗、棉花等农作物开始大面积普及。此外,捕鱼和狩猎也得到很大的发展,尤其是在商业贸易方面。由于地处交通要道,大城王国成为一处重要的对外贸易点,沟通了中国、波斯与欧洲多个国家的贸易往来。不过,此举也导致国都与沿海城镇异常繁荣,内地和农村特别贫穷落后的状态,而且这种状态的影响一直持续至今。
  大城府历史公园中的佛像窟
  在建国初期,大城王国和中国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关系。这个国家当时颁布了一项法令,禁止其他国家的人居于境内,唯有来自中国的商人除外。在此期间,中国正处于明王朝盛起之时,大城王国首先抛出了橄榄枝。明王朝欣然与之交好,明太祖先赐其“暹罗”之名,明成祖后来又赠“暹罗国王之印”,据说郑和下西洋时也来过大城。为了纪念这位航海家的到来,人们还将大城郊区的一座寺庙进行扩建,更名为三宝宫寺。
  ◎两次败于缅甸王朝
  与素可泰王国相比,大城王国虽然在军事、经济等方面有了更大的发展,但是君王的执政风格与前者明显不同。大城的君主受高棉文化的影响比较大,并不沿袭兰甘亨国王的仁善之举,而是采用专制手段在国内强制推行一系列举措,在国外则与邻近国家时常发生冲突,曾经不止一次地与兰纳王国交战。
  被历史残留的一段古城墙
  16世纪中期,缅甸的东吁王国变得日益强盛,渐渐成为与大城王国实力不相上下的一支劲敌。在缅军的不懈进攻下,大城王国被逼议和。到了1569年,缅王莽应龙利用该国内部矛盾,一举征服了对方,此后十五年里,大城沦为缅甸的附属国。
  位于大城府内的一座古代宝塔建筑,虽然略显破旧,但其昔日的辉煌仍依稀可见。
  历经千百年时间洗礼的古树,枝丫缠绕,引得许多游客驻足。
  1584年,“黑王子”纳黎萱国王率领军队经过多次战斗,终于恢复了国家独立。为了庆祝其中一场战争取得决定性的胜利,人们特意建起亚柴蒙考寺。此后的一百多年里,大城王国渐渐抹去附属国的阴影,一步步恢复了荣耀之光。到了17世纪,它不但将柬埔寨收为附属国,还将疆土扩至马来半岛南端的马六甲一带,成为中南半岛上的一大强国。
  据说那时候,法国国王路易十四曾派出使臣到访此地。随行的英国商人和教士认为大城与伦敦相比毫不逊色,拥有众多的宫殿、庙宇和运河,城市人口大约在30~100万之间,他们纷纷赞叹大城是“东南亚最美的城市”。
  进入18世纪以后,大城王国的统治阶层屡生内讧,地方封建主的分封割据也日益严重。这种糟糕的情况持续了几十年,那个强大的对手缅甸一直觊觎未休。1765年,缅甸贡榜王朝的统治者孟驳趁着大城国力衰退,率领军队悍然发起一系列凶猛的进攻战。1767年,缅军围城14个月后,大城国都沦陷,许多建筑付之一炬,无数艺术珍品被劫掠一空——在泰国历史上持续417年、共有33位君主的大城王朝至此终结。
  吞武里王朝时期
  在泰国历史上,吞武里王朝仅存在了短短的15年,是一个历时最短的王朝,但它却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为这个王朝的缔造者是名列泰国五大帝的达信大帝,他与中国渊源颇深,祖籍广东澄海区,拥有一半的华人血统,原为大城王国的一位华裔将领。
  ◎收复故都,开辟新王朝
  1767年4月,缅军攻陷了大城。虽然他们取得了胜利,但对于泰国的统治并没有维持多久,这一切都是因为达信。
  一座自水上穿行而过的大桥,连通了吞武里的过去与现在。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