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历史尘烟(2 / 3)
天光传说
天光传说和一位神圣的女人阿阑果阿有关。这位母亲在婚姻中生了两个儿子,丈夫死后又生了三个儿子。老大、老二怀疑弟弟们的父亲另有其人,阿阑果阿听说后让五个儿子坐在火炉旁边,告诉他们三个弟弟的父亲是“天光”。接着,她递给儿子们每人五支箭,要求一起折断,结果谁也没有做到。母亲告诉他们一个道理,只要兄弟们保持团结,父亲是谁并不重要。
1218年,蒙古一支商队到达中亚花剌子模的讹答剌城,这支商队被诬指为奸细,蒙古商人被下令处死。消息传回国内,成吉思汗大为震怒,派出使臣前往质问,结果使臣又遭处死。1219年秋天,成吉思汗亲率大军发动西征,攻灭了花剌子模并横扫中亚地区,在其后几年里先后抄掠波斯、钦察、斡罗思、高加索、克里米亚等地区。直到1223年,成吉思汗才回军西夏结束了第一次西征。1227年西夏陷落之时,这位伟大的帝国领袖不幸病逝,终结了数十年的征战生涯。
成吉思汗去世以后,帝国政权在三儿子窝阔台和四儿子拖雷及后裔之间频频更换,先有窝阔台及妻子脱列哥那、儿子贵由,后又有拖雷的儿子蒙哥、忽必烈。除了无能的贵由以外,其他几代帝王均秉承祖先的遗志,率领大军四处征伐,尤其是蒙哥、忽必烈在位时期,蒙古又取得了第二次西征的胜利。
在成吉思汗及其后世子孙的连年征战中,大蒙古国的版图扩张到了遥远的西亚和北亚,最远甚至一度达到了东欧和埃及。纵观人类的古代历史,没有任何一个帝国征服过如此辽阔的疆土,即便后来由于王权纷争,帝国的统治陷入分裂,也丝毫无损于成吉思汗的赫赫威名。
草原英雄铁木真的出生地鄂嫩河
这座高达40米、世界上最大的成吉思汗骑马塑像位于乌兰巴托郊外50千米的长金博尔多格(tsonjin boldog)。整个塑像由250吨钢铁铸造,建筑群的大门两旁立有成吉思汗帐下的9位大将塑像。雄伟的雕像由36根圆柱支撑,代表蒙古人的36个部落汗王。
元帝国建立
成吉思汗和正妻生有四个儿子:术赤、察合台、窝阔台和拖雷。拖雷和正妻又生有四个儿子:蒙哥、忽必烈、旭烈兀和阿里不哥。当蒙哥在征战中受伤身亡,大蒙古国的帝位在两个弟弟忽必烈和阿里不哥之间引发了新一轮纷争。
◎忽必烈建立元朝
13世纪末,《蒙古袭来绘词》中描绘蒙古派兵进攻日本时的手绘图。
1260年,两个兄弟公开宣称自己是大汗的合法继承者。忽必烈控制了中国北方广阔的土地,阿里不哥完全控制了蒙古,一场兄弟间的内战悍然爆发。四年之后,阿里不哥臣服,忽必烈成为帝国大汗。1271年,他改国号为“大元”,成为元朝的开国皇帝元世祖。
元朝的建立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大范围的统一,首府由北方草原的哈拉和林移向中原内地的大都(今北京),漠北的“根本之地”成为元朝的岭北行省。
忽必烈开始积极推行“汉法”,汉法与蒙古汗国的传统体制虽然形成不小的冲突,最终仍然融为一体。在他统治期间,元朝向周边各地积极用兵。
与此同时,忽必烈又不断派出使节和暹罗(今泰国)、印度等国建立交聘关系,使节的足迹远及非洲、中东和欧洲。在元朝的影响下,欧洲教皇的一些使节和传教士,以及马可·波罗、鄂多力克等旅行者也来到遥远的东方。然而,这种强盛的局面仅持续了半个多世纪。到了1333年,自元顺帝妥欢帖睦尔继位后,历史再次进入朝代更迭的变乱时期。
忽必烈像
◎四大汗国走向分裂
早在成吉思汗时期,大蒙古国便在征伐的过程中开始分封汗国。到了忽必烈时期,忽必烈推行的政策与蒙古的汗权体制形成了尖锐的矛盾。在此种情况下,除了宗主国元帝国之外,渐渐分离出独立性很强的四大汗国,即钦察汗国、伊利汗国、察合台汗国和窝阔台汗国。
钦察汗国又叫金帐汗国,是成吉思汗长子术赤的封地,主要包括东起额尔齐斯河,西至多瑙河,南起高加索山的地区。术赤因被怀疑血统“不纯”未能继承帝位,与几个兄弟间的感情也时有不和,钦察汗国自他而始便有了疏离本土的倾向。在14世纪初期,钦察汗国与元朝一度交好,但在元朝灭亡之后走上了完全独立的道路。到了14世纪中叶,汗国内部出现分裂,再加上突厥人、俄罗斯人的相继崛起,遂在衰落和瓦解中沦为俄罗斯帝国的臣属。
伊利汗国也叫伊儿汗国,为旭烈兀西征之后建立的封地,是一个东滨阿姆河,西临地中海,北界里海、黑海、高加索,南至波斯湾的大国。它和元朝在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长期保持着良好关系,但在元朝末期,由于内部权利斗争不断,再加上当时的钦察汗国率军入侵,伊利汗国遂告瓦解。1358年,伊利汗国一支遗存的蒙古贵族意图复兴,建起了短暂的札剌亦儿王朝,不久即被帖木儿帝国所灭。
蒙古最后一任可汗丹巴图尔台吉在位时的城堡遗址
察合台汗国是成吉思汗征服中亚以后封给二子察合台的领地,包括天山南北路及今阿姆河、锡尔河之间的广大地区,它的东部即是窝阔台汗国。窝阔台汗国是成吉思汗封给三子窝阔台的封地,包括额尔齐斯河上游和巴尔喀什湖以东地区。
在察合台去世以后,察合台汗国一度成为忽必烈和阿里不哥争夺汗位的焦点,后来又与窝阔台汗国联合起来共同对抗元帝国和伊利汗国。14世纪初期,由于元朝的军事力量不断加强,两大汗国一度归附。但在短暂的和平时期之后这两个汗国又起争端,窝阔台汗国的大部分土地被察合台汗国兼并。到了1308年,在元帝国与察合台汗国的双重打击下,窝阔台汗国终告灭亡,大部分人马返回了岭北行省。
此后,元帝国与察合台汗国之间既有正常交往又有矛盾对抗,频频展开拉锯战。1346~1348年间,察合台汗国分裂成东西两部分。到了1370年,日渐兴起的帖木儿帝国攻灭了西察合台汗国,东察合台汗国勉强维持到了16世纪。
四大汗国的分裂让元帝国的辽阔疆土不复存在,另外由于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日益加剧,导致了元末农民起义频频爆发。1368年,朱元璋攻克大都,建立了明朝,曾经辉煌无比的元帝国至此灭亡。
分裂时期
明军占领了大都后,蒙古皇室拒绝投降,元顺帝带着护卫和玉玺一路北逃。刚刚成为明朝开国皇帝的朱元璋很快生出了一种挫败感,因为败逃的蒙古人依然自号“大元”,并且宣称自己才是中国的合法统治者,历史上把他们在蒙古草原形成的政权称作“北元”。
◎从打击到平衡
为了彻底消灭北元政权,明朝多次出兵北伐,与北元军队进行激烈战斗。1370年,元顺帝亡故,其子爱猷识理达腊(即元昭宗)继承汗位,率部回到了哈拉和林,北元的统治中心重返“根本之地”。爱猷识理达腊去世后,其子脱古思帖木儿继承汗位,但他在登位十年之后便被袭杀。北元的皇位传袭自此而断。1402年,鬼力赤篡夺政权建立了鞑靼,终结了北元。
在元帝国灭亡之后,昔日的辽阔疆土按照所居地域逐渐分为三大部分,分布在中国内蒙古自治区和东北三省的蒙古称作漠南蒙古,即科尔沁部;分布在今蒙古国境内的蒙古称为漠北蒙古,即喀尔喀部;分布在中国新疆、青海和甘肃一带的蒙古称作漠西蒙古,即卫拉特部,又称瓦剌。 ↑返回顶部↑
天光传说和一位神圣的女人阿阑果阿有关。这位母亲在婚姻中生了两个儿子,丈夫死后又生了三个儿子。老大、老二怀疑弟弟们的父亲另有其人,阿阑果阿听说后让五个儿子坐在火炉旁边,告诉他们三个弟弟的父亲是“天光”。接着,她递给儿子们每人五支箭,要求一起折断,结果谁也没有做到。母亲告诉他们一个道理,只要兄弟们保持团结,父亲是谁并不重要。
1218年,蒙古一支商队到达中亚花剌子模的讹答剌城,这支商队被诬指为奸细,蒙古商人被下令处死。消息传回国内,成吉思汗大为震怒,派出使臣前往质问,结果使臣又遭处死。1219年秋天,成吉思汗亲率大军发动西征,攻灭了花剌子模并横扫中亚地区,在其后几年里先后抄掠波斯、钦察、斡罗思、高加索、克里米亚等地区。直到1223年,成吉思汗才回军西夏结束了第一次西征。1227年西夏陷落之时,这位伟大的帝国领袖不幸病逝,终结了数十年的征战生涯。
成吉思汗去世以后,帝国政权在三儿子窝阔台和四儿子拖雷及后裔之间频频更换,先有窝阔台及妻子脱列哥那、儿子贵由,后又有拖雷的儿子蒙哥、忽必烈。除了无能的贵由以外,其他几代帝王均秉承祖先的遗志,率领大军四处征伐,尤其是蒙哥、忽必烈在位时期,蒙古又取得了第二次西征的胜利。
在成吉思汗及其后世子孙的连年征战中,大蒙古国的版图扩张到了遥远的西亚和北亚,最远甚至一度达到了东欧和埃及。纵观人类的古代历史,没有任何一个帝国征服过如此辽阔的疆土,即便后来由于王权纷争,帝国的统治陷入分裂,也丝毫无损于成吉思汗的赫赫威名。
草原英雄铁木真的出生地鄂嫩河
这座高达40米、世界上最大的成吉思汗骑马塑像位于乌兰巴托郊外50千米的长金博尔多格(tsonjin boldog)。整个塑像由250吨钢铁铸造,建筑群的大门两旁立有成吉思汗帐下的9位大将塑像。雄伟的雕像由36根圆柱支撑,代表蒙古人的36个部落汗王。
元帝国建立
成吉思汗和正妻生有四个儿子:术赤、察合台、窝阔台和拖雷。拖雷和正妻又生有四个儿子:蒙哥、忽必烈、旭烈兀和阿里不哥。当蒙哥在征战中受伤身亡,大蒙古国的帝位在两个弟弟忽必烈和阿里不哥之间引发了新一轮纷争。
◎忽必烈建立元朝
13世纪末,《蒙古袭来绘词》中描绘蒙古派兵进攻日本时的手绘图。
1260年,两个兄弟公开宣称自己是大汗的合法继承者。忽必烈控制了中国北方广阔的土地,阿里不哥完全控制了蒙古,一场兄弟间的内战悍然爆发。四年之后,阿里不哥臣服,忽必烈成为帝国大汗。1271年,他改国号为“大元”,成为元朝的开国皇帝元世祖。
元朝的建立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大范围的统一,首府由北方草原的哈拉和林移向中原内地的大都(今北京),漠北的“根本之地”成为元朝的岭北行省。
忽必烈开始积极推行“汉法”,汉法与蒙古汗国的传统体制虽然形成不小的冲突,最终仍然融为一体。在他统治期间,元朝向周边各地积极用兵。
与此同时,忽必烈又不断派出使节和暹罗(今泰国)、印度等国建立交聘关系,使节的足迹远及非洲、中东和欧洲。在元朝的影响下,欧洲教皇的一些使节和传教士,以及马可·波罗、鄂多力克等旅行者也来到遥远的东方。然而,这种强盛的局面仅持续了半个多世纪。到了1333年,自元顺帝妥欢帖睦尔继位后,历史再次进入朝代更迭的变乱时期。
忽必烈像
◎四大汗国走向分裂
早在成吉思汗时期,大蒙古国便在征伐的过程中开始分封汗国。到了忽必烈时期,忽必烈推行的政策与蒙古的汗权体制形成了尖锐的矛盾。在此种情况下,除了宗主国元帝国之外,渐渐分离出独立性很强的四大汗国,即钦察汗国、伊利汗国、察合台汗国和窝阔台汗国。
钦察汗国又叫金帐汗国,是成吉思汗长子术赤的封地,主要包括东起额尔齐斯河,西至多瑙河,南起高加索山的地区。术赤因被怀疑血统“不纯”未能继承帝位,与几个兄弟间的感情也时有不和,钦察汗国自他而始便有了疏离本土的倾向。在14世纪初期,钦察汗国与元朝一度交好,但在元朝灭亡之后走上了完全独立的道路。到了14世纪中叶,汗国内部出现分裂,再加上突厥人、俄罗斯人的相继崛起,遂在衰落和瓦解中沦为俄罗斯帝国的臣属。
伊利汗国也叫伊儿汗国,为旭烈兀西征之后建立的封地,是一个东滨阿姆河,西临地中海,北界里海、黑海、高加索,南至波斯湾的大国。它和元朝在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长期保持着良好关系,但在元朝末期,由于内部权利斗争不断,再加上当时的钦察汗国率军入侵,伊利汗国遂告瓦解。1358年,伊利汗国一支遗存的蒙古贵族意图复兴,建起了短暂的札剌亦儿王朝,不久即被帖木儿帝国所灭。
蒙古最后一任可汗丹巴图尔台吉在位时的城堡遗址
察合台汗国是成吉思汗征服中亚以后封给二子察合台的领地,包括天山南北路及今阿姆河、锡尔河之间的广大地区,它的东部即是窝阔台汗国。窝阔台汗国是成吉思汗封给三子窝阔台的封地,包括额尔齐斯河上游和巴尔喀什湖以东地区。
在察合台去世以后,察合台汗国一度成为忽必烈和阿里不哥争夺汗位的焦点,后来又与窝阔台汗国联合起来共同对抗元帝国和伊利汗国。14世纪初期,由于元朝的军事力量不断加强,两大汗国一度归附。但在短暂的和平时期之后这两个汗国又起争端,窝阔台汗国的大部分土地被察合台汗国兼并。到了1308年,在元帝国与察合台汗国的双重打击下,窝阔台汗国终告灭亡,大部分人马返回了岭北行省。
此后,元帝国与察合台汗国之间既有正常交往又有矛盾对抗,频频展开拉锯战。1346~1348年间,察合台汗国分裂成东西两部分。到了1370年,日渐兴起的帖木儿帝国攻灭了西察合台汗国,东察合台汗国勉强维持到了16世纪。
四大汗国的分裂让元帝国的辽阔疆土不复存在,另外由于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日益加剧,导致了元末农民起义频频爆发。1368年,朱元璋攻克大都,建立了明朝,曾经辉煌无比的元帝国至此灭亡。
分裂时期
明军占领了大都后,蒙古皇室拒绝投降,元顺帝带着护卫和玉玺一路北逃。刚刚成为明朝开国皇帝的朱元璋很快生出了一种挫败感,因为败逃的蒙古人依然自号“大元”,并且宣称自己才是中国的合法统治者,历史上把他们在蒙古草原形成的政权称作“北元”。
◎从打击到平衡
为了彻底消灭北元政权,明朝多次出兵北伐,与北元军队进行激烈战斗。1370年,元顺帝亡故,其子爱猷识理达腊(即元昭宗)继承汗位,率部回到了哈拉和林,北元的统治中心重返“根本之地”。爱猷识理达腊去世后,其子脱古思帖木儿继承汗位,但他在登位十年之后便被袭杀。北元的皇位传袭自此而断。1402年,鬼力赤篡夺政权建立了鞑靼,终结了北元。
在元帝国灭亡之后,昔日的辽阔疆土按照所居地域逐渐分为三大部分,分布在中国内蒙古自治区和东北三省的蒙古称作漠南蒙古,即科尔沁部;分布在今蒙古国境内的蒙古称为漠北蒙古,即喀尔喀部;分布在中国新疆、青海和甘肃一带的蒙古称作漠西蒙古,即卫拉特部,又称瓦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