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风云变迁(3 / 4)
1762年,叶卡捷琳娜率领禁卫军发动政变而登基。她在位期间因治国有方、功绩显赫,成为俄国人心目中仅次于彼得大帝的一代英主,被尊称为“大帝”。
彼得大帝并不是罗曼诺夫王朝的首位沙皇,但因其勇于改革创新而被视为该王朝的最初奠基人。在他的全力推动下,俄国跻身欧洲强国之列。1712年,彼得大帝从莫斯科迁都圣彼得堡,使其渐渐成为全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
◎叶卡捷琳娜大帝
彼得大帝病故时没有指定继承人,唯一的儿子因反对改革已被他处死,皇后叶卡捷琳娜一世继承了皇位,成为俄罗斯第一位女皇。但这位女皇远远比不上后来的另一位同名女皇,她就是罗曼诺夫王朝的叶卡捷琳娜二世。
叶卡捷琳娜二世在发动政变、推翻了自己的丈夫彼得三世后登上皇位,此前六任沙皇都难以控制国内局势。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女皇在内政方面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她将枢密院分为六大院,自己直接主持三个强力院,即陆军院、海军院与外交院。接着推行二级(省、县)管理体制,由沙皇直接任命省长与监督省长的总督。而后,她又颁布法令,明确表示贵族特权阶层不承担任何国家义务,除了图谋反对沙皇的罪名外,不受任何法律限制和处罚。
1812年,由于补给跟不上,俄国的严寒也是法军从未经历过的,眼见胜利无望,拿破仑的残余部队不得不从贝尔齐纳河撤退。
在她执政的34年里,俄国实现了大幅度的领土扩张。18世纪后期,奥斯曼帝国日渐式微,俄国对其发动了两次战争,侵入克里木半岛在内的黑海北岸广大地区,接着又伙同普鲁士、奥地利三次瓜分波兰,占领了立陶宛、白俄罗斯和西乌克兰的大部分土地,使格鲁吉亚也沦为附庸国。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叶卡捷琳娜二世推动俄国积极参与欧洲君主国事务,在俄国历史上开创了干涉欧洲革命的先例,使俄国成为“欧洲宪兵”。
在这位女皇的统治下,俄国一跃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国家,她本人也成为俄国人心目中仅次于彼得大帝的一代英主,被尊称为“叶卡捷琳娜大帝”。
◎进入王朝末期
进入19世纪,俄国的罗曼诺夫王朝不可避免地参与进了拿破仑发起的战争。1812年6月,拿破仑一世率领60万大军侵略俄国,面对两倍于己的侵略军,罗曼诺夫王朝实行焦土政策,致使法军无力补给,再加上俄国的寒冷冬天又给了法军灾难性的一击,这支庞大的侵略军遭遇惨败,最后只有不到3万人回国,俄军则一路追击至巴黎城下——统率俄军取得胜利的沙皇亚历山大一世被视为欧洲的救世主。
亚历山大一世最大的功绩就在于打败了拿破仑,但在他统治后期,俄罗斯帝国却呈现衰败之势。尤其到了暴君尼古拉一世统治时期,国内物价飞涨,克里米亚战争爆发,农奴运动此起彼伏。亚历山大二世在位时全力改革,推动俄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然而当亚历山大三世继位后,改革的危机开始频频显现。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俄国国内又于1917年3月(俄历二月)掀起推翻沙皇制度的二月革命,在风雨中飘摇的罗曼诺夫王朝经受了最后一击。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被迫宣布退位,后来与其他皇室成员一起被枪决——统治俄国300多年的罗曼诺夫王朝终于走到了尽头。
亚历山大一世画像
苏联时期
1917年的二月革命以后,俄国的沙皇专制体制被推翻,资产阶级成立了临时政府。同年11月(俄历十月),列宁领导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又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政权——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自此成立,并于1918年将首都从圣彼得堡迁至莫斯科。
◎国内运动与第二次世界大战
虽然苏维埃掌握了国家政权,但在1918~1921年间,仍然爆发了一场激烈的内战。内战结束后,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于1922年正式成立。该联盟当时包括俄罗斯、白俄罗斯、乌克兰、格鲁吉亚、亚美尼亚与阿塞拜疆,后来又扩至15个国家。
这时候,苏联内部和苏维埃的权力中心形成了以季诺维也夫、加米涅夫和斯大林为标志的局面,斯大林掌握了关键权力。1924年,列宁逝世后,斯大林接任党内领导职务,成了苏联的最高领袖。
“二战”时苏联的坦克和步兵
此后的一段时期,苏联展开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国民经济开始逐步恢复。到了20世纪30年代后期,在对待新经济政策、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以及世界革命形势等问题上,苏联内部产生尖锐的分歧,随即在全国展开了一场大规模的肃反运动。
更不幸的是,德国的希特勒悄悄触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争按钮。在20世纪40年代,大约有60多个国家和地区、20多亿人卷入了那场骇人听闻的血腥战事,对战双方形成了同盟国与轴心国两大阵营。苏联作为同盟国主要成员,在东方主战场上承担了重大战事。
1941~1945年,苏军与德军在苏联境内展开了一场场激烈的正面交锋,如列宁格勒战役、莫斯科保卫战、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与库尔斯克坦克战等,其他大大小小的战役更是不计其数。苏联军民在斯大林同志与朱可夫元帅的领导下反败为胜,不仅夺回了被德军占领的大部分国土,而且一路进军逼入柏林,取得了苏德战争的胜利。
1945年8月,漫长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终于结束。根据公开数据表明,德国战时死亡人数约为500~700万,英国约为40万,美国约为33万,而苏联的战时死亡人数高达2500~2700万,远远超出了其他参战国的人员伤亡数量。再加上作为东方主战场之一,苏联的1700多座城市遭到严重破坏,整个国家蒙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美苏冷战与苏联解体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人民克服重重困难,为医治战争创伤展开艰苦的努力。在其后数十年里,苏联国民经济开始复苏并快速崛起,渐渐发展成为与美国并肩的两个超级大国之一。
1953年,斯大林逝世,赫鲁晓夫接任苏联最高领导人。在他执政期间,对苏联的内外政策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整。对内,赫鲁晓夫为斯大林时期被判刑处决的一大批人进行了平反;对外,他采取多项措施与不少西方国家缓和了关系,但与美国展开了很长一段时期的冷战。
1982年苏联最高苏维埃的所在地——克里姆林宫。
1992年,俄美首脑会议中的叶利钦与美国总统布什。
自20世纪50年代末期,苏联与美国又在航天领域展开一场争霸赛。1957年,苏联将“人造地球卫星1号”成功送入地球轨道;1961年,苏联宇航员尤里·加加林成为人类第一位登上太空的航天员;两年后,瓦莲京娜·捷列什科娃成为第一位进入太空的女性;1985年,阿列克谢·列昂诺夫成为第一个进行太空漫步的人。美国航天局决心夺回主动权,遂为“阿波罗计划”投入巨额资金,终在20世纪60年代末期将人类送上了月球。20世纪80年代,苏联经济急剧下滑,美苏冷战出现了转机,两国关系开始进入一个全面和解的新时期。
1991年,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俄罗斯联邦、白俄罗斯、乌克兰等加盟共和国纷纷独立,苏联开始走向解体。当年年底,戈尔巴乔夫总统宣布辞职,将国家权力移交给叶利钦。1992年,叶利钦总统宣告苏联正式解体,并召开会议将新的国名定为“俄罗斯联邦”或“俄罗斯”。 ↑返回顶部↑
彼得大帝并不是罗曼诺夫王朝的首位沙皇,但因其勇于改革创新而被视为该王朝的最初奠基人。在他的全力推动下,俄国跻身欧洲强国之列。1712年,彼得大帝从莫斯科迁都圣彼得堡,使其渐渐成为全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
◎叶卡捷琳娜大帝
彼得大帝病故时没有指定继承人,唯一的儿子因反对改革已被他处死,皇后叶卡捷琳娜一世继承了皇位,成为俄罗斯第一位女皇。但这位女皇远远比不上后来的另一位同名女皇,她就是罗曼诺夫王朝的叶卡捷琳娜二世。
叶卡捷琳娜二世在发动政变、推翻了自己的丈夫彼得三世后登上皇位,此前六任沙皇都难以控制国内局势。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女皇在内政方面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她将枢密院分为六大院,自己直接主持三个强力院,即陆军院、海军院与外交院。接着推行二级(省、县)管理体制,由沙皇直接任命省长与监督省长的总督。而后,她又颁布法令,明确表示贵族特权阶层不承担任何国家义务,除了图谋反对沙皇的罪名外,不受任何法律限制和处罚。
1812年,由于补给跟不上,俄国的严寒也是法军从未经历过的,眼见胜利无望,拿破仑的残余部队不得不从贝尔齐纳河撤退。
在她执政的34年里,俄国实现了大幅度的领土扩张。18世纪后期,奥斯曼帝国日渐式微,俄国对其发动了两次战争,侵入克里木半岛在内的黑海北岸广大地区,接着又伙同普鲁士、奥地利三次瓜分波兰,占领了立陶宛、白俄罗斯和西乌克兰的大部分土地,使格鲁吉亚也沦为附庸国。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叶卡捷琳娜二世推动俄国积极参与欧洲君主国事务,在俄国历史上开创了干涉欧洲革命的先例,使俄国成为“欧洲宪兵”。
在这位女皇的统治下,俄国一跃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国家,她本人也成为俄国人心目中仅次于彼得大帝的一代英主,被尊称为“叶卡捷琳娜大帝”。
◎进入王朝末期
进入19世纪,俄国的罗曼诺夫王朝不可避免地参与进了拿破仑发起的战争。1812年6月,拿破仑一世率领60万大军侵略俄国,面对两倍于己的侵略军,罗曼诺夫王朝实行焦土政策,致使法军无力补给,再加上俄国的寒冷冬天又给了法军灾难性的一击,这支庞大的侵略军遭遇惨败,最后只有不到3万人回国,俄军则一路追击至巴黎城下——统率俄军取得胜利的沙皇亚历山大一世被视为欧洲的救世主。
亚历山大一世最大的功绩就在于打败了拿破仑,但在他统治后期,俄罗斯帝国却呈现衰败之势。尤其到了暴君尼古拉一世统治时期,国内物价飞涨,克里米亚战争爆发,农奴运动此起彼伏。亚历山大二世在位时全力改革,推动俄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然而当亚历山大三世继位后,改革的危机开始频频显现。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俄国国内又于1917年3月(俄历二月)掀起推翻沙皇制度的二月革命,在风雨中飘摇的罗曼诺夫王朝经受了最后一击。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被迫宣布退位,后来与其他皇室成员一起被枪决——统治俄国300多年的罗曼诺夫王朝终于走到了尽头。
亚历山大一世画像
苏联时期
1917年的二月革命以后,俄国的沙皇专制体制被推翻,资产阶级成立了临时政府。同年11月(俄历十月),列宁领导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又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政权——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自此成立,并于1918年将首都从圣彼得堡迁至莫斯科。
◎国内运动与第二次世界大战
虽然苏维埃掌握了国家政权,但在1918~1921年间,仍然爆发了一场激烈的内战。内战结束后,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于1922年正式成立。该联盟当时包括俄罗斯、白俄罗斯、乌克兰、格鲁吉亚、亚美尼亚与阿塞拜疆,后来又扩至15个国家。
这时候,苏联内部和苏维埃的权力中心形成了以季诺维也夫、加米涅夫和斯大林为标志的局面,斯大林掌握了关键权力。1924年,列宁逝世后,斯大林接任党内领导职务,成了苏联的最高领袖。
“二战”时苏联的坦克和步兵
此后的一段时期,苏联展开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国民经济开始逐步恢复。到了20世纪30年代后期,在对待新经济政策、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以及世界革命形势等问题上,苏联内部产生尖锐的分歧,随即在全国展开了一场大规模的肃反运动。
更不幸的是,德国的希特勒悄悄触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争按钮。在20世纪40年代,大约有60多个国家和地区、20多亿人卷入了那场骇人听闻的血腥战事,对战双方形成了同盟国与轴心国两大阵营。苏联作为同盟国主要成员,在东方主战场上承担了重大战事。
1941~1945年,苏军与德军在苏联境内展开了一场场激烈的正面交锋,如列宁格勒战役、莫斯科保卫战、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与库尔斯克坦克战等,其他大大小小的战役更是不计其数。苏联军民在斯大林同志与朱可夫元帅的领导下反败为胜,不仅夺回了被德军占领的大部分国土,而且一路进军逼入柏林,取得了苏德战争的胜利。
1945年8月,漫长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终于结束。根据公开数据表明,德国战时死亡人数约为500~700万,英国约为40万,美国约为33万,而苏联的战时死亡人数高达2500~2700万,远远超出了其他参战国的人员伤亡数量。再加上作为东方主战场之一,苏联的1700多座城市遭到严重破坏,整个国家蒙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美苏冷战与苏联解体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人民克服重重困难,为医治战争创伤展开艰苦的努力。在其后数十年里,苏联国民经济开始复苏并快速崛起,渐渐发展成为与美国并肩的两个超级大国之一。
1953年,斯大林逝世,赫鲁晓夫接任苏联最高领导人。在他执政期间,对苏联的内外政策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整。对内,赫鲁晓夫为斯大林时期被判刑处决的一大批人进行了平反;对外,他采取多项措施与不少西方国家缓和了关系,但与美国展开了很长一段时期的冷战。
1982年苏联最高苏维埃的所在地——克里姆林宫。
1992年,俄美首脑会议中的叶利钦与美国总统布什。
自20世纪50年代末期,苏联与美国又在航天领域展开一场争霸赛。1957年,苏联将“人造地球卫星1号”成功送入地球轨道;1961年,苏联宇航员尤里·加加林成为人类第一位登上太空的航天员;两年后,瓦莲京娜·捷列什科娃成为第一位进入太空的女性;1985年,阿列克谢·列昂诺夫成为第一个进行太空漫步的人。美国航天局决心夺回主动权,遂为“阿波罗计划”投入巨额资金,终在20世纪60年代末期将人类送上了月球。20世纪80年代,苏联经济急剧下滑,美苏冷战出现了转机,两国关系开始进入一个全面和解的新时期。
1991年,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俄罗斯联邦、白俄罗斯、乌克兰等加盟共和国纷纷独立,苏联开始走向解体。当年年底,戈尔巴乔夫总统宣布辞职,将国家权力移交给叶利钦。1992年,叶利钦总统宣告苏联正式解体,并召开会议将新的国名定为“俄罗斯联邦”或“俄罗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