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塔吉克斯坦(4 / 5)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各具特色的风景名胜
  在苦盏,依然留存着古时厚重的城墙,及中世纪的古堡、清真寺等建筑。古建筑附近建有潘尚别广场,“潘尚别”在塔吉克语中意为“星期四”,广场面积不算大,整齐干净,到处都有绿树组成的林荫路。
  在广场旁边,矗立着一座轮廓简单却气势恢宏的卫国纪念碑,纪念在苏联卫国战争牺牲了青春与生命的塔吉克人民。广场附近,建于苏联时期的商贸市场依旧人潮涌动,熙熙攘攘,各种蔬果、手工艺品、进口商品应有尽有。
  苏联赫鲁晓夫时期,苦盏修建了一座大型水库,名为卡拉库姆水库。水库内,湛蓝水波常年不息,四周群山耸立,植被丰茂。每到夏季,水库旁的沙滩上满是身穿泳衣的游人,俨然一派海滨风光。
  苦盏老城墙原址保存完好,现已成为苦盏市的历史博物馆。走近古色古香的古城墙内,欣赏各个时期的文物古迹,让游客加倍感受到历史的沧桑厚重。
  和其他中亚城市一样,苦盏的雕塑多且精美。锡尔河畔,耸立着高大的国徽纪念碑,巨大的国徽傲立于群山之上,威严凝重。纪念碑附近有端庄严肃的诗人鲁达基雕像。走过锡尔河大桥,会看到伊斯梅尔·萨马尼的雕像矗立在山坡上,守卫着他脚下的国土。
  苦盏的建筑新古交替,在伊斯梅尔·萨马尼,会看到一座造型新颖的白色建筑,建筑上镶嵌着多块呈几何形状的蓝色玻璃,它就是苦盏的体育馆。在这里,苦盏人民经常会举行一些现代化的体育项目比赛。
  流经苦盏的锡尔河,在它的岸边耸立着高大的国徽纪念碑。
  艺术巨匠鲁达基
  欧洲文艺复兴之前的中世纪时期,亚洲文学已呈现出波斯文学、印度文学和中国文学三足鼎立的辉煌局面。波斯文学的诗歌成就格外耀眼,一篇篇传世佳作影响了中亚及西方文学。这一时期,欧斯塔德·阿布·阿卜达勒·加法尔·本·穆罕默德·鲁达基(简称鲁达基)成为波斯文学中最璀璨的一颗明星,被尊为“波斯诗歌之父”“塔吉克古典诗歌的奠基人”“塔吉克文学之父”。
  鲁达基雕像
  ◎霍拉桑风格奠基人
  中世纪的波斯诗歌,大都以“霍拉桑风格”为流行趋势。这种风格偏重于叙事少于抒情,语句简练朴实,不再大量使用阿拉伯词汇。鲁达基在沿用了霍拉桑风格的基础上,以其绚丽的文风、华丽的辞藻,为诗歌渲染上浓重的抒情色彩,增添了诗歌的艺术魅力,使其更加朗朗上口,扣人心弦。
  鲁达基少时聪颖过人,8岁就已熟读《古兰经》并开始创作诗歌,终其一生,留下的诗歌超过130万行。他的抒情诗主题广泛,赞颂祖国,歌颂爱情,有着对劳苦大众的同情和对真善美的向往。后世评价他的诗歌“流畅如泉,诗境如画,饱含哲理,隽永深邃”,对抒情诗歌有着深远的影响。
  ◎作品魅力
  鲁达基自幼生长于民间,对大自然有着浓厚的热爱之情,对普通百姓的疾苦也多有体会。在他的诗歌中,总是流露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和对人民的同情。
  比如他的《草原》《奔马》《冰雹》等代表作品,将一望无际的草原风景、万马奔腾的雄壮力量及自然界冰雹灾难的肆虐表现得淋漓尽致,使读者身临其境,受到深深的震撼。
  为纪念波斯伟大诗人鲁达基建造的雕像和公园
  诗歌中,鲁达基巧妙地运用多种创作手法,例如比喻、拟人、象征、典故等,借以表达诗歌的主题和艺术魅力。《我和达官贵人》有一段“虽然我的诗歌像夜莺巧啭般的美好——但是约瑟不正是因为俊美才被投入监狱”的描写,借用了《圣经》中约瑟遭到兄弟嫉恨陷害的典故。
  广泛运用神话故事是鲁达基诗歌创作中的一大特色。优美的词句加上神秘久远的神话传说,更增添了诗歌的缥缈空灵。《酒颂》中,鲁达基将古代波斯传说中的英雄阿斯凡迪亚尔作战的情形写入诗歌之中,还通过“他给予人们的恩惠,如浩荡的江河,以致使得洪水的故事不再引人入胜”的词句,映射出挪亚方舟的古老传说。《娇姿》中,“你那似水仙的眸子使巴比伦的魔法相形见绌”的描写,借用了神话中被倒吊在巴比伦井中的魔法天神哈鲁特的故事。
  可惜的是,由于战乱,鲁达基残存于世的诗歌不足2000行,著名的叙事长诗《卡里来和笛木乃》仅余下只字片言。但从残留的诗句中,仍可感受到鲁达基诗歌音律严谨、语句优美的艺术特色。如今,鲁达基的诗歌已被译为多国语言传承于世,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灿烂的明珠。
  渊博学者伊本·西那
  伊本·西那,塔吉克人,欧洲人称其为阿维森纳,是中世纪时期阿拉伯著名的哲学家、医学家和文学家。他出身于贵族家庭,10岁时就将《古兰经》倒背如流,拜名师学习哲学、医学和科学著作,年仅18岁就已成为当世名医,曾任宫廷御医。伊本·西那的知识极其渊博,除医术外,他在其他领域的成就亦是卓尔不凡,被誉为“百科全书式的学者”。
  藏于耶鲁医学历史博物馆的伊本·西那医学著作手稿的一页
  ◎哲学成就
  伊本·西那在哲学方面博采众家之长,秉承了亚里士多德的哲学体系,又在其中多有创新,自成一家。
  伊本·西那清晰地认定了本质论和存在论。他认为,事物等于存在,存在又分为必然存在、可能存在和不可能存在三种情况。在人们心灵中,事物的本质与存在相互独立,而在外部世界中,事物的本质与存在是同一的。这里面体现了唯心论和唯物论的思想,从心灵方面来说,人们可以去想象事物的本质,而不用管这种事物是否存在。在外部世界中,一种事物必然是存在的,才会有它特有的本质。
  哲学和宗教的矛盾向来是哲学界争论的对象。伊本·西那致力于调和这二者之间的矛盾,提出流溢说,将伊斯兰教信仰的真主安拉置于“第一存在”的地位,安拉创造出“原初理性”,再通过这种“原初理性”流溢出世间万物。他主张“双重真理论”,即宗教信条和哲学可以互不相悖,各自独立存在。
  银质装饰瓶上的伊本·西那肖像
  伊本·西那对灵魂问题多有研究,可称得上是研究灵魂问题最多也最为深入的伊斯兰哲学家。渊博的学识为他研究灵魂开辟了独特的视野,他不仅从哲学形而上学的层面上进一步研究灵魂,还从医学角度对灵魂提出了具备一定科学性的阐述。他认为,人一出生就同时具备了肉体和灵魂,正是由于灵魂的存在,人才能从事思考、想象、判断等理性活动,做出反自然现象的行为(如负重行走,爬山等)。人死后肉体消亡而灵魂不灭。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