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3章 欧阳凌晨突至(2 / 3)
“有什么不一样?”
“一个人是四川人,一个人是河南人。”
“他们的长相,你还能记得吗?”
“能记得,但不是这三张画像中的人。”这个答案让卞一鸣非常失望。
“这两个人穿什么衣服,你还能记得吗?”卞一鸣心有不甘。
“记得,一个人穿一件羊皮大氅,一个人穿一件风衣。”
卞一鸣眼前一亮:“是不是有帽子的风衣?”
“不错,帽子和衣服是连在一起的。”
”是什么颜色的风衣?”
“灰色……深灰色。”
“我们带来了一件衣服,请您仔细看一看……”
王萍从皮包里面拿出一个塑料袋,打开塑料袋,从里面拿出一件叠得很整体的衣服。
“欧阳先生,请你看清楚了,是不是这种颜色?”
“是这种颜色。不错,就是这种颜色。”
王萍将衣服完全打开。
欧阳正华突然从地上爬起来,从王萍的手上接过衣服,走到灯下面,同时大声道:“不错,就是这件风衣……确实是这件风衣。”
欧阳正华看到的人就是三个神秘男人中的一个。
“太好了,我们总算没有白跑一趟,欧阳先生,请你再看一样东西。”
王萍从皮包里面拿出一个小纸包,慢慢打开,然后从里面拿出一根表链子。
欧阳正华接过表链子:“穿风衣的人,有一块怀表,他和我父亲说话的时候,看了好几次怀表,我看到的表链子就是这个表链子。”
卞一鸣终于找到了一根线头,但这是远远不够的。要想使其成为“70。4。3”灭门惨案的线索,还需要做很多努力。
“你还能记得具体的时间吗……大概的时间也行。”
“是一九六九年的秋天,天气渐渐冷了。”
这个时间和张福清见到三个外地人的时间是吻合的。
“此人是四川人,还是河南人?”
“是河南人,这是我父亲说的,我父亲做几十年的古董生意,接触过南来北往的人,他这个人做事一向非常谨慎,不熟悉的卖主,他是不会搭理的。从我爷爷到南京去谋生,我们欧阳家在南京夫子庙经营古董生意,有七八十年的历史,只要是老人,都会找我们‘昌和’出货……我说的‘老人’是那些祖祖辈辈以盗墓为生的人。虽然这些人走南闯北,口音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我父亲还是能听出来。我母亲还说此人是河南洛阳人。”
“河南洛阳人?”
“对。我母亲就是河南洛阳人。她在给客人倒茶的时候,听了几句话。”
世界上竟然有这么巧的事情,这真应了那句老话“无巧不成书”的老话啊!
“那你母亲没有和此人攀谈几句吗?” ↑返回顶部↑
“一个人是四川人,一个人是河南人。”
“他们的长相,你还能记得吗?”
“能记得,但不是这三张画像中的人。”这个答案让卞一鸣非常失望。
“这两个人穿什么衣服,你还能记得吗?”卞一鸣心有不甘。
“记得,一个人穿一件羊皮大氅,一个人穿一件风衣。”
卞一鸣眼前一亮:“是不是有帽子的风衣?”
“不错,帽子和衣服是连在一起的。”
”是什么颜色的风衣?”
“灰色……深灰色。”
“我们带来了一件衣服,请您仔细看一看……”
王萍从皮包里面拿出一个塑料袋,打开塑料袋,从里面拿出一件叠得很整体的衣服。
“欧阳先生,请你看清楚了,是不是这种颜色?”
“是这种颜色。不错,就是这种颜色。”
王萍将衣服完全打开。
欧阳正华突然从地上爬起来,从王萍的手上接过衣服,走到灯下面,同时大声道:“不错,就是这件风衣……确实是这件风衣。”
欧阳正华看到的人就是三个神秘男人中的一个。
“太好了,我们总算没有白跑一趟,欧阳先生,请你再看一样东西。”
王萍从皮包里面拿出一个小纸包,慢慢打开,然后从里面拿出一根表链子。
欧阳正华接过表链子:“穿风衣的人,有一块怀表,他和我父亲说话的时候,看了好几次怀表,我看到的表链子就是这个表链子。”
卞一鸣终于找到了一根线头,但这是远远不够的。要想使其成为“70。4。3”灭门惨案的线索,还需要做很多努力。
“你还能记得具体的时间吗……大概的时间也行。”
“是一九六九年的秋天,天气渐渐冷了。”
这个时间和张福清见到三个外地人的时间是吻合的。
“此人是四川人,还是河南人?”
“是河南人,这是我父亲说的,我父亲做几十年的古董生意,接触过南来北往的人,他这个人做事一向非常谨慎,不熟悉的卖主,他是不会搭理的。从我爷爷到南京去谋生,我们欧阳家在南京夫子庙经营古董生意,有七八十年的历史,只要是老人,都会找我们‘昌和’出货……我说的‘老人’是那些祖祖辈辈以盗墓为生的人。虽然这些人走南闯北,口音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我父亲还是能听出来。我母亲还说此人是河南洛阳人。”
“河南洛阳人?”
“对。我母亲就是河南洛阳人。她在给客人倒茶的时候,听了几句话。”
世界上竟然有这么巧的事情,这真应了那句老话“无巧不成书”的老话啊!
“那你母亲没有和此人攀谈几句吗?”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