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文豪 第66节(2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比起前半篇的光风霁月,后半篇突然在那光明背后有了一丝诡异黑暗。
  这篇哪是写什么教化?分明是另辟蹊径,写的是对敌之策。
  余柏林道,古时候中原只那么一小块,后来怎么汉人越来越多了?这些汉人,很多以前都被称为夷狄。
  这都是从孔子广收门徒开始。
  孔子收的那些门徒,有人是卑贱的职业,有人是不识礼数的蛮夷,但后来,他们都成了七十二贤人中的一员,是整个儒家文化的代表。
  有教无类,不管什么人,都应该受到教育。
  有教无类,人原本是“有类”的。比如有的智,有的愚;有的贤,有的不肖。但通过教育,却可以消除这些差别。
  我们应该通过前一种“有教无类”的手段,达到后一种“有教无类”效果。
  说白了,思想同化。
  为什么我们武力上多次击溃那些蛮夷,但只要稍稍松懈,那些蛮夷立刻卷土同类。
  因为“有类”。
  我们要怎么让他们消弭敌意?
  教化民众,从根上断绝他们和我们的不同,让他们后代子孙,从出生起,只知晖朝,不知其他。
  “这篇文被兵部尚书看了,想来他会和我刚才一样,恨不得把这篇文章揣走。”齐臻忍不住笑道,“怎么之前怎么就没人这么理解这两句话呢?其实孔圣人说不定本意就是这样,圣人以德治天下,教化民众,不就是为了达到这个效果?可惜……唉。”
  被人想岔了。
  教化民众,要先打服了才能教化。没有实力,谁会听你说话?
  余柏林文章中,也说明了这一点。
  “不过比起兵部尚书,那三位阁老……”齐臻突然一个激灵,道,“坏了,三位武阁老也要阅卷,会不会见才心喜把人往武官队伍拉拢?呵呵,应该是我想多了。”
  从文臣做到武官也不是没有,他们大晖朝的官员向来上马能拉弓,下马能提笔。就算不是武官,也可能被三位武阁老往兵事上领。
  可余柏林之前一篇田赋也是十分出色,这么一个好苗子,被武将扒拉走了,岂不是很亏?
  齐臻因为坚决支持洪敏之,所以和他关系还不错。他决定等殿试之后,立刻去跟洪首辅商量,可别被人先拉拢走了。
  这时候齐臻又开始抱怨,就算是阁老,但武阁老也是武将,为什么也要来担任殿试阅卷官甄选文人进士啊。
  内侍又来催了一道,齐臻才在试卷上画了圈,开始读下一篇文。
  只是有了上一篇文做对比,对之后的文,齐臻失望越来越大。
  老生常谈,全是老生常谈唉。
  怪不得何振洲不顾形象也要亲自拿扫帚把张岳打出来,齐臻现在很能了解何振洲心情,他和何振洲友谊有了进一步升华。
  齐臻能被震撼到如此地步,其余考官自然也不在话下。
  余柏林做久了经义文章,殿试之前考试的策论也并非真正问策,而是从经义延伸,讽古谏今。终于可以来一篇文章放飞自己,还是自己挺关心的部分,这两篇文章真是写的酣畅淋漓,让余柏林好好的放飞了一番自我。
  这两篇文章中可以窥见华夏上下五千年的(厚黑)精华,作为现代人,终究还是能让古人震惊一下下的。
  不要说得现代人真的不如古代人似的。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