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和_332(1 / 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赏赐兴宁伯和定国公,何尝不是天子在表明态度,以示看重汉王和赵王。
  天子有意设汉王护卫和赵王护卫,皆是五万七千之数,平王却仍留在京城,不令其就藩。
  表面上看,这是天子对嫡长子的另眼相待,是恩宠。
  实际如何,明眼之人都十分清楚。
  不就藩,不设护卫,不掌封地,虽可听政,却无权决策。
  若是平王获封皇太子尚好,依天子目前的意思,册封之日却遥遥无期。连力挺朱高炽的解缙等人都因天子几番斥责意气消沉,何况朝中摇摆不定的群臣?
  在翰林院修书时,解缙曾同黄淮等人进行过长谈,得出的结论并不乐观。但囿于皇命,不得出翰林院一步,终归没有太好的办法。
  现今书已修成,众人回到朝堂,想办法扶平王上位,成了眼下最紧要的一件事。
  汉王和汉王就翻北疆边塞,颇有功绩,声望日隆。护卫设立,又有武将支持,羽翼渐丰,长此以往,对平王将大不利。
  可往日经验却让解缙黄淮不敢轻举妄动。
  一个不慎,平王将会彻底失去圣心。
  汉王和赵王是庶子尚好,无奈天子的三个儿子都是徐皇后所出,同样嫡子的身份,象征着不小的竞争力。又有天子偏爱,局面对平王可谓是十分不利。
  “宗豫兄,依你看,天子……”
  值房内,解缙和黄淮正低声商讨着敕令内容,借以揣测天子之意。
  房门外,白彦回已匆匆赶到,送幕膳的文吏不认识白彦回,见他身着盘领窄袖衫,头戴乌纱描金曲脚帽,也知是有品级的内侍,至少是个少监,当即行礼。
  跟在白彦回身后的两个小宦官都没出声,宫内的规矩,首领太监和高品级的内侍在前,没有他们说话的份。想表现一下?好处得不着,板子加身是一定的。
  “咱家奉命来找解学士。”
  白彦回是个伺候人的宦官,却也曾跟随永乐帝在战场上出生入死。
  天子面前,他不敢大声说话,在这些不入流的文吏眼中,绝对是一座攀不上的高山。
  永乐帝重用宦官,是因其忠,也因其才,和压制朝臣没有多大关系。如郑和,王景弘,侯显,白彦回等,若非自身条件所限,换个身份入朝为官,未必会差到哪里去。
  这一点上,永乐朝之后的宦官,除个别之外,完全是拍马也赶不上。
  见白彦回冷着脸,口称要找解缙,文吏心中打了个突,不敢耽搁,立刻将白彦回引往了值房。
  解缙和黄淮听闻皇帝召见,都是一愣。
  莫非是有要事吩咐?
  “咱家只奉命传召,其他的,咱家就不清楚了。”白彦回袖着手,“陛下传召解学士,请解学士同咱家走吧。”
  这话何止是不客气,简直和锦衣卫拿人没多少区别。
  文人一向看不起武将,更看不上宦官。如果不是被黄淮拉住,解缙当场就要发火。
  白彦回眯了眯眼,心中不屑。
  咱家都能一眼看清的心思,天子会不知道?
  就这样,还想着从龙之功?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