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和_326(2 / 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习惯了高效快速的办公方式,再回到以往的工作模式,别说二把手三把手们,连底下的文书小吏都要皱眉。
  在兴宁伯的带领下,接二连三发掘出了工作狂的潜质。如果朱元璋还活着,大宁都司上下定会遭到重点表扬。
  如有他省官员前来学习先进经验,定会被衙门里高涨的工作热情所震撼。
  衙门往来之人,各个脚步如飞,争分夺秒。
  掌印之人,运笔如飞,一言不和,直接用拳头讨论真理。
  一阵拳声腿风,解决公务,也顺便减压。
  这是一群不折不扣的工作狂人,时刻战斗在岗位第一线的斗士。
  不是朱旺等人天生如此,只因工作和绩效奖金直接挂钩。
  兴宁伯是谁?简在帝心的猛人,带着大宁都司和边军一同发家的厚道人。
  在他手底下干活,只要努力,就能得到回报。若是不努力,多少人排着队等着竞争上岗。
  激烈竞争之下,大宁都司的工作效率,自然如火箭一般极速飞升。
  以大宁为参照,伴随着人员被陆续借调,高效快捷的办公方式呈扇形向周边辐射。蓟州,辽东,开原,广宁,宣府,顺天八府,各司衙门,都开始大踏步向前迈进。
  别人都在狂热的向前飞奔,汗水洒了一路,自己慢悠悠迈着八字步龟速前进,被落下一大截,饶是脸皮再厚也撑不住。
  潜移默化之下,南京和北京官员的工作模式和节奏变得极为不同,进而造成了许多问题…
  北京的官员调到南京,报道之后开始工作,马上黑脸。明明半个时辰就能完成的事情,非要拖到一天,一天不行就两天,简直是浪费时间,浪费朝廷的金钱,更是浪费个人生命!此等风气万不能助长,挽起袖子,上疏,弹劾!
  南京的官员转调北京,同样不习惯,到衙门里上班,仿佛来到了另一个世界,君子风度呢?士大夫的潇洒呢?统统不见。堂官和推官撸胳膊挽袖子,六部天官拍桌子摔凳子,为的不是圣人之言,而是该向往来商队征收多少税额,明年春耕该种什么,边军到草原上“淘换”畜群的成果如何,诸如此类,简直是有辱斯文!弹劾,必须弹劾!
  南北两京的争吵,贯穿了整个永乐朝,也成为了大明官场上的又一道独特风景线。
  作为始作俑者的孟清和,却鲜少被提及。毕竟,有赵纬和陈瑛的先例,言官们都有了一个共识,没事少惹兴宁伯,这位绝对是属不倒翁的,没有一拳砸穿钢板的本事,千万别自找没趣,撞破了脑袋,可没有救护车。
  整个九月,孟清和一直在忙。
  巩固了边防,派人乘船南下,加入郑和下东洋的船队,临近十月,仍是闲不下来。
  在考察过大宁的儒学和周围里乡的私塾之后,孟清和上疏朝廷,请在大宁设立儒学和卫学。
  训导和儒师都是现成,锦衣卫正在朝堂里过筛子,隔三差五就有倒霉蛋被发到边远地区支教戍边。尤其是近段时间,南来的队伍络绎不绝,大宁的人才绝对不缺。只要朝廷许可,孟清和有绝对的信心将儒学和卫学办好、依奏疏所写,学中除招收边民和边军子弟,还为归附的鞑靼和女真部落留有名额。部落首领和军官子弟,通过考核,都可入学。考试不过,也能旁听。即便是不走科举武举,能学习汉字,读懂汉文,回到部落之后,也是名副其实的文化人。
  大明考核官员政绩,办学教化乡里,是极为重要的一项。
  教化蛮夷,同样是帝王的功德。
  孟清和在边卫办学,大兴教化的举动,契合了永乐帝心思。奏疏被很快批准,朝廷还派来了数名资深儒师,助孟清和办学。
  这些人是自愿请缨投身边塞教育事业,博一个出身,还是迫于皇命,无奈之举,有待商榷。
  不过,人既然来了,自然就甭想走了,对孟清和来说,人才总是不嫌多的。
  实际上,孟清和计划中的办学,同永乐帝所想还是有些出入。但在事情未成之前,绝不能漏出半丝口风,除了沈瑄,连道衍都不知道他的真正意图。
  毕竟,不是每个人都像他一样,知道几百年后的历史,并在尝试加以改变。
  朝廷派遣的教师团队尚未从京城出发,郑和率领的船队已从宁波,沿海图指引,驶往此行的第一个目的地,日本。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