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和_274(2 / 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开平备边,宣府屯田,顺天府开垦荒地,依大宁例招抚流户及化外边民,并以营州诸卫辖开原、广宁二地,为设立互市做准备。
  一件件摊派下去,孟清和发现,实际上,自己还没被压榨到底。
  对亲生儿子,永乐帝的手更黑。
  开原、广宁二地属辽东,却被永乐帝交给朱高燧。
  一句话,管不好,互市开不成,鞭子伺候。
  互市一开,不能彻底改变北疆的局势,却也能牵制兀良哈三卫及一定数量的草原部落。
  有了利益捆绑,再对鞑靼可汗软硬兼施,定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瓦剌距离明朝边境较远,且实力不如鞑靼。按照孟清和的思路,先挑硬茬啃,削弱了鞑靼,继续挑拨几下,不用边军动手,草原部落自己就能掐起来。
  事实上,若非永乐帝露出出兵意向,鞑靼和瓦剌已经打起来了。背着抢劫兀良哈的黑锅,鬼力赤对马哈木恨得牙痒痒。
  尽管马哈木很无辜,但被鬼力赤派人指着鼻子骂,在草原上散播对他不利的各种言论,以致有部落首领误会他是阴险奸诈背后使手段的小人,拖家带口转投鞑靼,就算是泥人也会喷出火星。
  一旦鞑靼和瓦剌打起来,再把兀良哈放出去,边军大概只剩下看热闹的份了。
  孟清和想得不错,也有相当的可行性。
  朱棣肯定了他的计划,却没有全部采纳。
  在北疆镇守二十年,永乐帝已经习惯了同这些骑在马背上的勇士对抗。他比孟清和更了解草原上的部落,单靠计谋,可以削弱他们,却不能令他们臣服。
  只有绝对的实力,才能让这些草原上的雄鹰臣服。
  即使元朝已成为历史,北元王庭也在捕鱼儿海一战中被灭,战士的骄傲却从未消失。
  能让勇士低头的,只有实力和强悍。
  所谓的以力服人,或许会被文人各种批评,但在某些时候,的确比以理服人更加有效。
  在永乐大帝开设的课堂上,孟清和扎扎实实的上了一课。
  同堂听讲的,还有沈瑄和朱高煦兄弟。
  朱棣不是真的不讲道理,满足条件的情况下,他也愿意拿起儒家的教条,给天下树立起泱泱大国风范。
  有风范不假,却不意味着他会在原则性问题上做出让步。
  一点也不行。
  按照朱棣的思维,道理可以讲,以理服人也行,具体如何操作却要由他来决定。
  这个思想,由洪武帝开创,永乐帝发扬,虽然随着文臣的崛起而发生了改变,其真髓却始终未变。
  铮铮铁骨,永不弯折的脊梁。
  这就是将一个王朝推向巅峰的王者,继朱元璋之后,开创了封建王朝最后辉煌的永乐大帝。
  此刻,孟清和突然觉得,被朱棣坑几回算不得什么。
  即使再被压榨,最终得益的也是这片土地,这个国家。
  瞬间的思想升华,让孟清和自己都觉得不可思议。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