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五九章反其道而行之(3 / 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王秋坐在敞开门的包厢里,看着一个劲摇脑袋的谢昌云不由的笑出了声,“哥,给惯坏了吧?管不住了吧?”
  谢昌云瞪着眼睛道:“别想栽赃陷害。要惯坏也是你们给惯坏的!这次出来你和欣怡姐都给她们钱了吧?还有兰儿菊儿和苏叶儿这几个,每次一回家不总是往你面前跑?别以为我不知道,今天晾衣服这件事她们要没有得到你的同意才怪!”
  舒畅了一会儿脑筋,谢昌云就靠在包厢的沙发上构思起了准备给毛泽东的回电。
  对中共中央是否进驻北平这件事本身,谢昌云并不想给毛泽东以正面回答,而是准备就中共中央一旦进驻北平以后会面临的一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谢昌云首先想到的是北平今后的功能定位。
  谢昌云其实还是倾向把今后的首都定在北平。他已经将国内的主要城市的优劣反复比较了多次;
  由北向南,东北几个城市就不用考虑了,地点偏了一些;
  天津是工业城市,也不适宜做政治中心;
  济南基础太差,尤其是现代文化氛的围差了一些;
  西安的情况也与济南类似;
  上海是经济中心之一,与政治最好不要混杂;
  南京其他条件都可以,但就是太热,每年政府主要官员都要跑到外地去避暑,肯定要很大程度影响政府运转效率;
  武汉地理位置和人文环境最合适,而且有山有水,但也是要做为重要经济城市考虑的,而且同样面临一个酷暑难熬的问题;
  其余南昌、九江、长沙也是躲不过夏季三个月的炎热。所以再往南就也不用考虑了。
  综合起来看,还是北平的各方面条件胜出一筹,而且一旦外蒙被收回,北方的疆土游客向北延伸数百至上千公里,北平的地理位置等于是向腹地挪动了。
  但谢昌云却不主张将北平发展成前世那种集政治、工业、商业功能于一体的超大型城市,而是想突出其政治与历史文化的地位,最起码城市用水不会靠南水北调来解决。
  不过有一个前提谢昌云还是比较乐观的。今世中国将走民主化和市场化道路,中央政府不必事无巨细什么都管,机构和人员绝不会有前世那样庞大得吓人,因此必然会对北平的人口和人流产生制约。
  有了这个构思,谢昌云下笔就流畅了,把地方转移到了会议室之后伏案疾书,约莫两个半小时就写出了一篇长达近四千字的电稿。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