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4章 生宫乱魏王驾崩谋纵局群英逐仪(2)(3 / 5)
飞刀邹摆毕,朝坟头深深一揖,退后丈许,默立守候。
冷向拉下蓑衣,现出花白的头发,转头看向苏秦。
苏秦亦看过来。
二人对视。
“客人是——”冷向止住,只以目光征询。
“在下苏秦,听闻先生令堂仙逝,特此吊唁!”苏秦叩首。
“苏秦?”冷向不可置信地盯住他,“可是六国共相苏秦苏大人?”
“正是在下。”
“在下居此十余年,几与世人无涉,大人何以知晓在下?”
“在下有友是墨者,是他们告知在下的!”
冷向豁然明白,朝苏秦拱手:“谢苏子大爱!”
“该受大谢的是先生!”苏秦回礼,从怀中摸出《商君书》,“是先生让此书流传于天下的!”
“唉,也许在下做错了呢,天知道!”冷向慨然长叹。
“如果先生做错了,这个天下真就没救了!”苏秦看向《商君书》,“不瞒先生,在下因为此书才到秦国,又因为此书离开秦国,再因为此书悟出合纵长策以遏止暴秦!”
“在下看到了。”冷向淡淡一笑,“你的师弟悟出连横长策,怕也是因为此书!”
“正是。”苏秦怆然应道,“因为此书,天下为之撕裂,即使墨者!”
冷向吃惊道:“墨者怎么也撕裂了?”
“前巨子随巢前辈将此书的副本留给墨者研习,各部墨者各有解读,莫衷一是,一些墨者从在下合纵之策,另一些墨者则赶赴秦国,践行连横之策。”苏秦苦笑一下,“这怕是先生所未曾料到的。”
“合纵也好,连横也罢,”冷向仰天长叹一声,“都是你们年轻人的事了,在下……老矣……”看向西天,良久,转向苏秦,“只是,若是商君在此,得知苏子因此书而举天下之力来抗拒秦国的一统大业,不知该作何想?”
“纵观此书,”苏秦应道,“商君所求,无非是以暴制暴,以力制力,以此应对乱世,或可一统天下。在下所求,却在于一统之后。”
“一统之后,苏子何为?”
“天下共生!”
“何为共生?”
“共生即众生之生,非一人之生。”苏秦侃侃而谈,“共生之世,君行君事,臣行臣事,交通于道,明晰于理,各是其是,各执其执,商业往来,彼此妥协。”
“好吧,”冷向苦笑一声,“苏子可以这般畅想。只是,人性本恶,欲壑难填。若是商君在此,或会笑此。”
苏秦晓得自己与冷向之间尚隔一道鸿沟,遂淡淡一笑,拱手:“谢先生点拨。”指向新坟,“在下好奇,敢问先生,令堂新丘为何孤单于此?又为何未立碑文?”
“葬于此地的虽为在下之母,却非先妣。”冷向淡淡应道。
“这……”苏秦晕头了。
“这么说吧,”冷向看向坟头,“躺在下面的是商君生母、先卫君媵妃卫戚氏。商君自入秦之后,恐事败身危,累及亲人,遂与在下结义,将其母托付在下。后来,商君事败身死,将《商君书》并其母一并托付在下,请求秦公赦免在下。在下献该书于秦公,方脱连坐之累,为义母尽孝,直至她数日前寿终正寝。在下晓得商君不想将此事公之于世,是以未立碑文,因苏子问起,在下又不敢虚言,方才道出原委,还望苏子守密。”
“唉,”苏秦长叹一声,“人言商君薄情寡义,其实不然哪!” ↑返回顶部↑
冷向拉下蓑衣,现出花白的头发,转头看向苏秦。
苏秦亦看过来。
二人对视。
“客人是——”冷向止住,只以目光征询。
“在下苏秦,听闻先生令堂仙逝,特此吊唁!”苏秦叩首。
“苏秦?”冷向不可置信地盯住他,“可是六国共相苏秦苏大人?”
“正是在下。”
“在下居此十余年,几与世人无涉,大人何以知晓在下?”
“在下有友是墨者,是他们告知在下的!”
冷向豁然明白,朝苏秦拱手:“谢苏子大爱!”
“该受大谢的是先生!”苏秦回礼,从怀中摸出《商君书》,“是先生让此书流传于天下的!”
“唉,也许在下做错了呢,天知道!”冷向慨然长叹。
“如果先生做错了,这个天下真就没救了!”苏秦看向《商君书》,“不瞒先生,在下因为此书才到秦国,又因为此书离开秦国,再因为此书悟出合纵长策以遏止暴秦!”
“在下看到了。”冷向淡淡一笑,“你的师弟悟出连横长策,怕也是因为此书!”
“正是。”苏秦怆然应道,“因为此书,天下为之撕裂,即使墨者!”
冷向吃惊道:“墨者怎么也撕裂了?”
“前巨子随巢前辈将此书的副本留给墨者研习,各部墨者各有解读,莫衷一是,一些墨者从在下合纵之策,另一些墨者则赶赴秦国,践行连横之策。”苏秦苦笑一下,“这怕是先生所未曾料到的。”
“合纵也好,连横也罢,”冷向仰天长叹一声,“都是你们年轻人的事了,在下……老矣……”看向西天,良久,转向苏秦,“只是,若是商君在此,得知苏子因此书而举天下之力来抗拒秦国的一统大业,不知该作何想?”
“纵观此书,”苏秦应道,“商君所求,无非是以暴制暴,以力制力,以此应对乱世,或可一统天下。在下所求,却在于一统之后。”
“一统之后,苏子何为?”
“天下共生!”
“何为共生?”
“共生即众生之生,非一人之生。”苏秦侃侃而谈,“共生之世,君行君事,臣行臣事,交通于道,明晰于理,各是其是,各执其执,商业往来,彼此妥协。”
“好吧,”冷向苦笑一声,“苏子可以这般畅想。只是,人性本恶,欲壑难填。若是商君在此,或会笑此。”
苏秦晓得自己与冷向之间尚隔一道鸿沟,遂淡淡一笑,拱手:“谢先生点拨。”指向新坟,“在下好奇,敢问先生,令堂新丘为何孤单于此?又为何未立碑文?”
“葬于此地的虽为在下之母,却非先妣。”冷向淡淡应道。
“这……”苏秦晕头了。
“这么说吧,”冷向看向坟头,“躺在下面的是商君生母、先卫君媵妃卫戚氏。商君自入秦之后,恐事败身危,累及亲人,遂与在下结义,将其母托付在下。后来,商君事败身死,将《商君书》并其母一并托付在下,请求秦公赦免在下。在下献该书于秦公,方脱连坐之累,为义母尽孝,直至她数日前寿终正寝。在下晓得商君不想将此事公之于世,是以未立碑文,因苏子问起,在下又不敢虚言,方才道出原委,还望苏子守密。”
“唉,”苏秦长叹一声,“人言商君薄情寡义,其实不然哪!”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