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6章| 呈舌功张仪横魏 辩是非长舌受挫(14 / 16)
张仪疾走几步,换角度重新搜寻,终于看到坡下的水岸边有几棵柳树,树下似有人形,急急寻路近前,果是二人,各倚树干,背山面水,无语而坐。
张仪直走过去,垂首拱手:“晚生张仪拜见二位先生。”
二人似是没听见,仍旧神情专注地凝视面前的浩渺水波。
张仪吸口长气,眼珠子一转,瞥见二人中间有棵树,刚好与惠子、庄子的两棵呈“品”字形,晓得是为他备下的,遂走过去,毫不客气地倚树坐定,但不是面水背山,而是背水面山,正对二人。
这种坐法显然不为赏景,亦不为冥想,一看就是论战架势。
惠施的眼睛睁开一道缝,斜他一下,微微拱手:“老朽恭候多时了。”又指向庄周,“这位就是庄周,你不是说做梦都想拜见他吗?”
“正是,”张仪改坐为跪,扑地拜叩,“先生在上,请受晚生张仪三拜!”
“呵呵呵,”庄周笑过几声,也睁开眼,“惠施说你舌功厉害,其他人也都这么说,庄周尚未领教,你这低头就拜却为哪般?是先礼后兵吗?”
“在先生面前,晚生不敢弄舌!晚生所以叩拜先生,是因为一篇妙文。”
“哦?”
“晚生在鬼谷之时,有缘得读先生论剑妙作,深为之迷。出谷之后,晚生以此文为锋,琅琊台上力克越王无疆,助楚灭越,成就出山首功。”
“哈哈哈哈!”庄周长笑数声,敛笑沉声,屈指数落,“庄周论道之语,被你这般谬用,一可叹也。吴越之地,十万生灵,一朝葬送你手,二可叹也。以他人鲜血成就己功而不自省,三可叹也。有三叹而不自知,在庄周跟前夸功,四可叹也。”
张仪原想以此文为缘,以奉承引见,不料庄周并不承情,照头几斧劈下,斧斧见血,任凭他有过修炼,一时也是蒙了,尚余一拜三叩之礼未行呢,整个身体却似僵在那里,既拜不动,亦叩不下。
场上尴尬气氛,犹如凝结。
惠施斜睨张仪,嘴角嚅动几下,似要说句什么,却又打住,眼睛眯起,视线移向湖面。
“多谢先生评判。”张仪总算回过神来,硬起头皮完成大礼,礼毕起身,小心翼翼地拍拍两手,拂袖坐下,拱手应道,“鬼谷之时,尝听恩师论起先生。承蒙上天所赐,晚生今朝有幸得遇先生,诚望先生不吝赐教。”
见张仪如此“谦卑”,庄周不好用强,语气有所缓和:“庄周一向独来独往,与世人无涉,你那恩师何以平白无故地议论起庄周来呢?”
“非平白无故,”张仪应道,“恩师是以先生论道之语,启迪我等徒子修身悟道。”
“你讲讲看,鬼谷老头子是如何引用在下之语启迪尔等的?”
“回先生的话,”见话投机了,张仪倾身应道,“听恩师说,有人曾问先生道在何处,先生以‘道在蝼蚁’‘道在稊(ti)稗’‘道在瓦甓’‘道在屎溺’应对,每况愈下,让人瞠目结舌。先生论道,用譬精准,开塞通窍,晚生大是叹服,每每思之,回味无穷呢。”
看到张仪愈加恭维,庄周微皱眉头:“听惠施说,你甚想见我。你来见我,难道就为说出这几句奉承话吗?”
“不不不,”张仪急了,“晚生此来,是向先生问道,还望先生指点迷津。”
“哈哈哈哈,”庄周长笑几声,“若为问道,你下山何为?听闻鬼谷子道行深厚,你舍近求远,岂不荒唐?”话锋一转,一字一顿,“可见,问道并非你心。”
“非也,”张仪沉声应对,“恩师有恩师之道,先生有先生之道。恩师之道晚生已有领略,先生之道,晚生却少有听闻,今朝有幸得遇先生,还望先生不吝赐教。”
“只怕你听闻我道,还得返回谷中,从鬼谷子重新修起。”
“这倒未必。”张仪微微一笑,甩几下袖子,做出论争架势,两手夸张地在耳朵上揉搓几下,拱手道,“晚生已洗耳矣,请先生赐教!”
“子桑户、孟子反、子琴张三人为莫逆之交,子桑户死,孔子使子贡往吊。见孟子反、子琴张鼓琴操瑟,围尸唱咏,子贡愕然,责怪二人失礼,反遭二人嗤笑,回告孔子,孔子慨然叹道:‘彼,逍遥于游方之外,丘,拘泥于游方之内,内外不相及,丘却使你前往吊唁,何其浅陋呀。’你与我,亦为方里方外之人,内外既不相及,你这舍近求远,向庄周求道,岂不是荒唐吗?”
庄周出口讲出这个故事,显然是在告诉张仪,道不同不相为谋,大有话不投机半句多之意。
“谢先生教诲。”张仪听得明白,微微一笑,“晚生愚昧,敢问方里方外之别?”
“方外之人,一如那莫逆之三子,与天共生,与地同体,以生为附痈,以死为决溃,外托于万物,内忘其形体,彷徨于尘垢之外,逍遥于无为之境。方内之人,一如那孔丘,忧其心,劳其形,外逆于天,内逆于性,为其所不能为,行其所不能行,碌碌乎奔走列国,凄凄乎呼吁仁义,惶惶乎如丧家之犬,恓(xi)恓乎如漂泊之萍。” ↑返回顶部↑
张仪直走过去,垂首拱手:“晚生张仪拜见二位先生。”
二人似是没听见,仍旧神情专注地凝视面前的浩渺水波。
张仪吸口长气,眼珠子一转,瞥见二人中间有棵树,刚好与惠子、庄子的两棵呈“品”字形,晓得是为他备下的,遂走过去,毫不客气地倚树坐定,但不是面水背山,而是背水面山,正对二人。
这种坐法显然不为赏景,亦不为冥想,一看就是论战架势。
惠施的眼睛睁开一道缝,斜他一下,微微拱手:“老朽恭候多时了。”又指向庄周,“这位就是庄周,你不是说做梦都想拜见他吗?”
“正是,”张仪改坐为跪,扑地拜叩,“先生在上,请受晚生张仪三拜!”
“呵呵呵,”庄周笑过几声,也睁开眼,“惠施说你舌功厉害,其他人也都这么说,庄周尚未领教,你这低头就拜却为哪般?是先礼后兵吗?”
“在先生面前,晚生不敢弄舌!晚生所以叩拜先生,是因为一篇妙文。”
“哦?”
“晚生在鬼谷之时,有缘得读先生论剑妙作,深为之迷。出谷之后,晚生以此文为锋,琅琊台上力克越王无疆,助楚灭越,成就出山首功。”
“哈哈哈哈!”庄周长笑数声,敛笑沉声,屈指数落,“庄周论道之语,被你这般谬用,一可叹也。吴越之地,十万生灵,一朝葬送你手,二可叹也。以他人鲜血成就己功而不自省,三可叹也。有三叹而不自知,在庄周跟前夸功,四可叹也。”
张仪原想以此文为缘,以奉承引见,不料庄周并不承情,照头几斧劈下,斧斧见血,任凭他有过修炼,一时也是蒙了,尚余一拜三叩之礼未行呢,整个身体却似僵在那里,既拜不动,亦叩不下。
场上尴尬气氛,犹如凝结。
惠施斜睨张仪,嘴角嚅动几下,似要说句什么,却又打住,眼睛眯起,视线移向湖面。
“多谢先生评判。”张仪总算回过神来,硬起头皮完成大礼,礼毕起身,小心翼翼地拍拍两手,拂袖坐下,拱手应道,“鬼谷之时,尝听恩师论起先生。承蒙上天所赐,晚生今朝有幸得遇先生,诚望先生不吝赐教。”
见张仪如此“谦卑”,庄周不好用强,语气有所缓和:“庄周一向独来独往,与世人无涉,你那恩师何以平白无故地议论起庄周来呢?”
“非平白无故,”张仪应道,“恩师是以先生论道之语,启迪我等徒子修身悟道。”
“你讲讲看,鬼谷老头子是如何引用在下之语启迪尔等的?”
“回先生的话,”见话投机了,张仪倾身应道,“听恩师说,有人曾问先生道在何处,先生以‘道在蝼蚁’‘道在稊(ti)稗’‘道在瓦甓’‘道在屎溺’应对,每况愈下,让人瞠目结舌。先生论道,用譬精准,开塞通窍,晚生大是叹服,每每思之,回味无穷呢。”
看到张仪愈加恭维,庄周微皱眉头:“听惠施说,你甚想见我。你来见我,难道就为说出这几句奉承话吗?”
“不不不,”张仪急了,“晚生此来,是向先生问道,还望先生指点迷津。”
“哈哈哈哈,”庄周长笑几声,“若为问道,你下山何为?听闻鬼谷子道行深厚,你舍近求远,岂不荒唐?”话锋一转,一字一顿,“可见,问道并非你心。”
“非也,”张仪沉声应对,“恩师有恩师之道,先生有先生之道。恩师之道晚生已有领略,先生之道,晚生却少有听闻,今朝有幸得遇先生,还望先生不吝赐教。”
“只怕你听闻我道,还得返回谷中,从鬼谷子重新修起。”
“这倒未必。”张仪微微一笑,甩几下袖子,做出论争架势,两手夸张地在耳朵上揉搓几下,拱手道,“晚生已洗耳矣,请先生赐教!”
“子桑户、孟子反、子琴张三人为莫逆之交,子桑户死,孔子使子贡往吊。见孟子反、子琴张鼓琴操瑟,围尸唱咏,子贡愕然,责怪二人失礼,反遭二人嗤笑,回告孔子,孔子慨然叹道:‘彼,逍遥于游方之外,丘,拘泥于游方之内,内外不相及,丘却使你前往吊唁,何其浅陋呀。’你与我,亦为方里方外之人,内外既不相及,你这舍近求远,向庄周求道,岂不是荒唐吗?”
庄周出口讲出这个故事,显然是在告诉张仪,道不同不相为谋,大有话不投机半句多之意。
“谢先生教诲。”张仪听得明白,微微一笑,“晚生愚昧,敢问方里方外之别?”
“方外之人,一如那莫逆之三子,与天共生,与地同体,以生为附痈,以死为决溃,外托于万物,内忘其形体,彷徨于尘垢之外,逍遥于无为之境。方内之人,一如那孔丘,忧其心,劳其形,外逆于天,内逆于性,为其所不能为,行其所不能行,碌碌乎奔走列国,凄凄乎呼吁仁义,惶惶乎如丧家之犬,恓(xi)恓乎如漂泊之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