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郎周郎[三国]_70(2 / 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雪是真雪,洋洋洒洒飘落,又一片片粘在发间额前,触颊冰凉,此时尚未及黄昏,何来星子?
  再细看时,却发觉这个背影极为熟悉,竟像是……他自己!
  浓烟重重扑面而来,又化作烟影消散开去,下一瞬间,他竟然站在了吴郡城前,青衣白袍,周身骏马嘶鸣,众将无声,无数画面顷刻间涌入脑海中。
  与孙策吴郡寻常一别,再见竟是棺柩相对,他看到自己星夜奔丧,但见满城挂孝。白茫茫的幡旗似雪,黑漆漆的灵柩如夜。
  十九岁的少年身带重孝,手捧印绶,在灵堂里哭得面红目赤,一把按住他的手臂哀呼“公欲何如”。
  但肩背绷紧,指若扣弦,整个人仿佛一头无依小兽。
  却是眉眼模糊,周瑜看不清,也想不起。他眼中只见棺柩灵堂,只觉胸中悲意无垠,似天际茫茫,脚下虚浮,几欲站立不稳,所思所想如同被严冬厚雪压住的枯枝,在生出下一个念头来之前,身体已经拜伏于地,声泪俱下:“瑜敢不效犬马之力,继之以死,佐权公子承伯符之志!”
  还是不对!那是孙权!
  何不见那一双入鬓长眉,眉目清致的女郎?
  画面辗转,一会儿是昔日的少年紫袍玉冠,面目深沉,拔剑斩案,向他深深施礼:“曹操来犯,权委公以重兵,愿公无忘先兄遗命。”
  一会儿是江水莽莽,战帆挂云,巍峨的楼船,艨艟若林,有人飞身来报:“禀都督,曹操于北岸驻下水寨,引兵来袭!”
  他坐于军案前,青衣白袍,轻甲长剑,叩案扬眉:“擂鼓!令甘宁点兵一千,出寨迎战,其余众将随我一同观战!”
  一幕幕回转,前前后后,交叠回转,混乱又清晰。
  赤壁战前,他练兵于鄱阳,从来就熟知军务而不沾政事,远避吴郡之决。直到闻悉曹操率大军,挟破袁之余威南下渡江,欲征江南之地,孙权战和不定,他心实难安,这才领军回吴!
  心中只有一念——岂能让伯符之业拱手让人!
  此战之后,刘备曾当孙权之面指他“文武筹略,万人之英,器量广大,恐不为人臣之才耳!”
  昔日惊惊惶惶的青稚少年闻言面上带笑,不置可否,目中却隐约透出忌惮。
  可他明明又记得谁立于城头,笑语晏晏,刘备此言,岂不知疏不间亲?
  荆襄之地,吴郡之北,一东一西,孙权执意两线为战,他不能说,亦不能劝。少年的目光里坚决和迫切,他心中何不了然?父兄军功,累累惊世,既然是继承父志,又岂能没有军功?他周瑜绝地挽狂澜,一战退曹操,为主者又岂能了无寸功,任由天下只知他周公瑾而不知有孙仲谋?
  他只能全力而战,哪怕殚精竭虑,耗尽心血,只有他胜得彻底,令北地曹操心惊,军心动摇,那孙权面对的战役,或许都会容易一点,刘备心生忌惮,亦或许不敢令图他谋。
  经年苦战,终下南郡,终于将曹操诸将打回江北,荆襄之地在握,益蜀之地待取,再出汉中,抚河西,兵指长安,天下两分,大势成矣!
  南郡的庆功,他酒到杯干,舞剑张弓,肆意长笑,山呼海啸的欢庆声中,心底的那一点点遗憾只是伯符不曾见今日之功,然又胸臆畅快,昔日与伯符所议所谋,今日终有所成。曹操暗地使人来劝降,许他高官重权,独牧一方,于他只一声哂笑,反让他探知许昌存粮告急,民力殆尽,十年之内,再无南征之力!
  十年!也够他西川走一遭了!
  一幕一幕的记忆好似惊雷之后的虫蚁,一点一点复苏,一点一点醒来,啃食着心肺腑脏,仿若啃食树根草叶,肆无忌惮。
  不想骨血铺就的南郡,终究却要拱手让人!
  此时让南郡与刘备和让当时不战而让与曹操又有何分别!
  联刘抗曹,莫不是没有刘备,他就无力退曹?
  脑海中一片混乱,眼前的人影似他而不是他,眼前的场景似真又不是真,纷至沓来,铺天盖地,就像是攻城时交织成一片的漫天箭雨,没有丝毫空隙,不给他片刻喘息的余地。额角如劈,痛若迸裂,到最后,他的身体从画面中那个人影里逐渐抽离,但那满心的激荡,心绪动念,却愈发清晰——强敌虎视,君侯猜忌,内外煎焦!
  这亦是他的记忆。只是不曾于寿春遇到李睦,不曾见到那浑身湿透的女子带着一股豁出去的神态将那一方玺印放在他面前。
  孙权还是孙权,那李睦又在何处?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