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14)(3 / 4)
沈怀瑾知道修被阳的话伤到了,这个在自责和愧疚中浸渍了近百年的老人仿佛一下子佝偻了很多。沈怀瑾轻拍了拍他的背,低声道:修,你做的已经很多了,不要自责。
沈怀瑾当然不是单纯因为阳的挑衅才与他打赌,他恰好想烧些陶器用,毕竟总是借厉的那两个其实也不够。
就他观察,陶器在东大陆还是比较稀少的,可能只有少数部落拥有烧陶的技术,至少大河部落就没有。而陶器使用起来相对石器又方便很多,交换价值必然不低,他若能成功烧制,自然能达到让部落富庶的要求。
沈怀瑾早想到了这一点,这段时间出部落采集,他除了找熟悉的植物,还会着重观察哪里有黏土可以用来烧陶。目前看下来,只有山谷内溪岸的黄黏土和山谷东边那条大河河岸的红黏土比较合适。
沈怀瑾当晚仔细研究了u盘里关于烧陶的资料。
烧陶首先得建窑,u盘里有好几种建法,比如横穴窑、圆形窑、十字通风窑等,沈怀瑾最终选择了十字通风窑,一是因为不需要人力鼓风,二是因为这种窑能达到比横穴窑更高的温度。假如日后他找到了高品质的高岭土,没准还能烧出更好的瓷器来。
他将建窑的地点设在了部落对岸,也就是山谷内被l形溪流划分出的、较小的那片土地。唯一的缺点就是来回不便,溪流到了中下游已有四五米宽,沈怀瑾要想从居民区过去,要么从山谷口走,要么绕道溪流上游跳过去。
不过沈怀瑾已有打算把自己的屋子建在溪对岸,因此提前把窑建在这里也不是问题,还能避难部落里的人影响他烧陶。
第二天上午,沈怀瑾先随着音一同出去采集,顺路去河岸边背了一筐红黏土回来。
回到山谷口,他向音招呼了声,就直接往溪对岸的方向走了。
沈怀瑾先在溪旁挖了两个坑,一个倒河岸的红黏土,一个倒溪岸的黄黏土,分别加水消解,揉去泥土中的石块和草茎,这样处理过的黏土水分较多,不好塑形,沈怀瑾就将他们放在阳光下晾干。
趁这工夫,沈怀瑾开始做陶窑。
厉见他顶着大太阳,独自在对岸忙碌,直接下水游了过去。
要帮忙吗?
他破水而出,发梢甩出许多水珠。
优质劳动力不要白不要,沈怀瑾点点头,麻烦再游回去借两个大陶罐来。
厉:......
沈怀瑾挑了块植被覆盖少的区域,先用木棍在地上画出了u形的基准线。等厉过来后,让他挖了个深坑,再去挖些溪岸的黏土,去掉石块和植物根茎后倒入坑中,混着干枯的树叶踩匀。
他就拿这些黏土开始垒窑子。
先顺着基准线垒出一个u形第一层,顺便在火箱的位置也就是u开口处挖个坑,待第一层干燥些以后,垒上第二层,这样依次垒上五层。垒到第六层时,使侧壁的顶部慢慢弯曲,防止封顶时塌陷。这样从前向后就形成了拱形的轮廓,也就是让u形的凹处低于侧壁。
接着他将木棍垒在了两个侧壁之间,并在上面加盖泥顶。
为了稳定,黏土需要干燥一些后才能加盖新的,虽然只是垒了几层泥巴,沈怀瑾和厉却是整整干了一个下午。
临山原这段时间基本不会下雨,沈怀瑾这才放心地去睡了。
第二天沈怀瑾仍旧早起,来到对岸继续干活。
难得的,一向迟起的厉已经等在了原地,他解释道:今天午后我得带队去捕猎,上午帮你多做点活。不然就你那个力气,得干到什么时候。
沈怀瑾习惯了他狼嘴里吐不出象牙,也没拒绝他的好意,让他继续搬土做垒窑的材料。
他打算今天就把u形凹处的烟囱垒好。烟囱很重要,可以达到通风效果。垒得高,则进风多。沈怀瑾照例是一圈又圈垒上去,中途等待的时候还挖了个侧门,用来放取陶器。
因为厉学会了垒烟囱的方法,沈怀瑾让他帮着继续垒,自己则取来了前一天晾晒的黏土,混合一些细沙,捏出了六条细长的长方体,用来制作炉排。
他在原地生了堆火,将炉排烘干,又在窑内添加了侧架,安装上硬化了的炉排。
炉排的设计可以让燃料脱离地面,这样空气就能通过燃料床,提高燃烧效率。 ↑返回顶部↑
沈怀瑾当然不是单纯因为阳的挑衅才与他打赌,他恰好想烧些陶器用,毕竟总是借厉的那两个其实也不够。
就他观察,陶器在东大陆还是比较稀少的,可能只有少数部落拥有烧陶的技术,至少大河部落就没有。而陶器使用起来相对石器又方便很多,交换价值必然不低,他若能成功烧制,自然能达到让部落富庶的要求。
沈怀瑾早想到了这一点,这段时间出部落采集,他除了找熟悉的植物,还会着重观察哪里有黏土可以用来烧陶。目前看下来,只有山谷内溪岸的黄黏土和山谷东边那条大河河岸的红黏土比较合适。
沈怀瑾当晚仔细研究了u盘里关于烧陶的资料。
烧陶首先得建窑,u盘里有好几种建法,比如横穴窑、圆形窑、十字通风窑等,沈怀瑾最终选择了十字通风窑,一是因为不需要人力鼓风,二是因为这种窑能达到比横穴窑更高的温度。假如日后他找到了高品质的高岭土,没准还能烧出更好的瓷器来。
他将建窑的地点设在了部落对岸,也就是山谷内被l形溪流划分出的、较小的那片土地。唯一的缺点就是来回不便,溪流到了中下游已有四五米宽,沈怀瑾要想从居民区过去,要么从山谷口走,要么绕道溪流上游跳过去。
不过沈怀瑾已有打算把自己的屋子建在溪对岸,因此提前把窑建在这里也不是问题,还能避难部落里的人影响他烧陶。
第二天上午,沈怀瑾先随着音一同出去采集,顺路去河岸边背了一筐红黏土回来。
回到山谷口,他向音招呼了声,就直接往溪对岸的方向走了。
沈怀瑾先在溪旁挖了两个坑,一个倒河岸的红黏土,一个倒溪岸的黄黏土,分别加水消解,揉去泥土中的石块和草茎,这样处理过的黏土水分较多,不好塑形,沈怀瑾就将他们放在阳光下晾干。
趁这工夫,沈怀瑾开始做陶窑。
厉见他顶着大太阳,独自在对岸忙碌,直接下水游了过去。
要帮忙吗?
他破水而出,发梢甩出许多水珠。
优质劳动力不要白不要,沈怀瑾点点头,麻烦再游回去借两个大陶罐来。
厉:......
沈怀瑾挑了块植被覆盖少的区域,先用木棍在地上画出了u形的基准线。等厉过来后,让他挖了个深坑,再去挖些溪岸的黏土,去掉石块和植物根茎后倒入坑中,混着干枯的树叶踩匀。
他就拿这些黏土开始垒窑子。
先顺着基准线垒出一个u形第一层,顺便在火箱的位置也就是u开口处挖个坑,待第一层干燥些以后,垒上第二层,这样依次垒上五层。垒到第六层时,使侧壁的顶部慢慢弯曲,防止封顶时塌陷。这样从前向后就形成了拱形的轮廓,也就是让u形的凹处低于侧壁。
接着他将木棍垒在了两个侧壁之间,并在上面加盖泥顶。
为了稳定,黏土需要干燥一些后才能加盖新的,虽然只是垒了几层泥巴,沈怀瑾和厉却是整整干了一个下午。
临山原这段时间基本不会下雨,沈怀瑾这才放心地去睡了。
第二天沈怀瑾仍旧早起,来到对岸继续干活。
难得的,一向迟起的厉已经等在了原地,他解释道:今天午后我得带队去捕猎,上午帮你多做点活。不然就你那个力气,得干到什么时候。
沈怀瑾习惯了他狼嘴里吐不出象牙,也没拒绝他的好意,让他继续搬土做垒窑的材料。
他打算今天就把u形凹处的烟囱垒好。烟囱很重要,可以达到通风效果。垒得高,则进风多。沈怀瑾照例是一圈又圈垒上去,中途等待的时候还挖了个侧门,用来放取陶器。
因为厉学会了垒烟囱的方法,沈怀瑾让他帮着继续垒,自己则取来了前一天晾晒的黏土,混合一些细沙,捏出了六条细长的长方体,用来制作炉排。
他在原地生了堆火,将炉排烘干,又在窑内添加了侧架,安装上硬化了的炉排。
炉排的设计可以让燃料脱离地面,这样空气就能通过燃料床,提高燃烧效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