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9节(3 / 4)
他清楚地记得,青山中学后山的墓地,也是陈家的墓地。他认真琢磨过,还查过族谱,记得青山镇那边的那座是陈家十几世祖的,比这座还要前一两代。或者,这边的老祖宗,是那边老祖宗的儿子或者孙子?而老祖宗为了感恩他与家人,才会有此奇效?
“你去过后山墓地吗?那里风景挺好的,我经常坐在那里看书或发呆。”曾文芳没有说的是,她还在那里哭了几次鼻子。
陈文干点头:“我也去过那里,确实好风景。坐在那里看书,比起在教室里看书还要清静得多。”
陈文干也没敢告诉曾文芳,说他经常去那里习武,还在那里得了一把匕首。
”你也这么觉得吗?我就是觉得在那里读书,思路更加清晰,记忆力也更好些。不过,我告诉文峰与文雪,他们却说没什么感觉。真奇怪,为什么那个时候我会有这种感觉呢?”
汪依桐听到曾文芳说到青山镇,也饶有兴趣地走过去,正好听到曾文芳这句话,不由乐了:“或许老祖宗知道你是我们陈家宗妇呢?”
陈文干道:“妈,青山镇那座墓地,果真是陈家老祖宗呢,比起我们这座还要长一两辈。”
汪依桐笑道:“那就没错了,陈家祖宗自然只护着陈家媳妇。”
陈志越听他们在那边越说越离谱,不由嗔怪道:“阿桐,你好歹是医生。”
“呵呵,我是医生啊,但不代表我可以不敬重祖先啊。我只是觉得我们家儿子与儿媳妇真是天生一对呢。干儿小时候就喜欢在这座墓地前读书,芳儿那时候竟然也会跑到青山中学后山的墓地前读书?这不就是前世的缘分吗?”
这么一说,大家都不知道怎么回应了。总之,清明得扫墓,这事情还是得定下来。
曾文芳却看着陈文干傻傻地笑,说起来,他们确实有两辈子的缘分,只不过,上一世,他们没能走到一起,而这一世,他们成为了夫妻。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她与文干的缘分,如果真的因为这两个有关联的老祖宗,那么,与汪依桐的善心也分不开。
就说柳镇陈家村的百姓,以前从来没人记起这里还有一座老祖宗的坟。当陈文干家的子嗣有了出息之后,就有许多人眼红了,觉得他们家人沾了老祖宗的光。
陈志光等人知道他们的议论之后,曾对大家道:“这是柳镇陈家村的祖坟,谁都可以来祭拜。只要大家心诚,我相信,以后我们柳镇陈家一定会有更多子弟有出息。”
人们听到他这番话,也动了心,于是,这几年,来这边祭拜的人多了一些。
第六百六十七章 携妻子儿女回乡
陈文干携妻子儿女回柳镇的事情,很快传遍了柳镇陈家村。恰逢清明祭拜,大家更加相信祭拜祖先,祖先会显灵保佑后代的说法。
另外,村里人虽然也见过双胞胎,但这几十年来,陈家村却没有出现过双胞胎,更别说龙凤胎。
好些妇人特意从村里出来看陈家这对龙凤胎。发现两个孩子虽然像一个模子刻出来的,却又容易区别。因为其中一个更胖一些,也更喜欢笑。而那个叫东东的,对着她们这群陌生人,面无表情,也不笑一个。
“唉呀,这个是男孩吧?跟他爸小时候一个样。大家还记得吗?阿干小时候就不喜欢搭理人,有些大嫂子喜欢他,捏捏他的脸,他就像兔子一样地跑走了。你看,你看,这孩子撇过脸去了,这神情,与阿干可真像呀。”
“记得、记得,阿干才六七岁的时候就像个小大人,特别是陈婶骂桐嫂子的时候,阿干板着脸,可有趣了。”
曾文芳满脸黑线:这群妇女,唯恐天下不乱,这是哪茬不提提哪茬。好好的,干嘛提奶奶骂婆婆的事呀!
他们回来了,家里人除了奶奶,个个都兴高采烈的。曾文芳无意中听到陈老太太唠叨,说这死货倒是个有福气的,竟然一次生俩。
“这死货”到底是骂她的还是骂婆婆的,曾文芳不知道,不过,她对陈老太太实在敬重不起来。回到家里,她只拿出送大家的每人一份礼物,也没有特地送过去给老太太,全搁自家大厅里,让大伯母去分。
幸亏只在柳镇呆了一个中午,吃过中饭后,他们就借口孩子的东西全在东湖市区家里,回了东湖市区。
借着下午一点时间,夫妻俩分别去拜访亲友,晚上才一起约吴友敬几个同学聚餐。唐冬阳与高林回了渔港,清明拜祭在有钱人家眼里,可是非常重要的事情。而对农家子弟来说,却显得没那么重要。
俗话说“衣锦还乡”,青山镇有钱人、有单位的人才会在清明搞隆重一些的祭拜仪式。比如全家男丁都要回老家,比如放鞭炮,准备三牲之类的物品。普通百姓,特别是在外打工的人,不会特意回来,家里有代表在清明这天拜山就行了。
这个时代,清明节还没有假放,今年清明恰逢周末,所以乡镇就更热闹了一些,市区倒显得冷清了不少。
陈文干夫妻没有带孩子出来,喂过奶后,曾文芳才出来。家里有公公婆婆,还有陈琳那个能抱孩子、能喂孩子喝奶粉的丫头,曾文芳放心得很。 ↑返回顶部↑
“你去过后山墓地吗?那里风景挺好的,我经常坐在那里看书或发呆。”曾文芳没有说的是,她还在那里哭了几次鼻子。
陈文干点头:“我也去过那里,确实好风景。坐在那里看书,比起在教室里看书还要清静得多。”
陈文干也没敢告诉曾文芳,说他经常去那里习武,还在那里得了一把匕首。
”你也这么觉得吗?我就是觉得在那里读书,思路更加清晰,记忆力也更好些。不过,我告诉文峰与文雪,他们却说没什么感觉。真奇怪,为什么那个时候我会有这种感觉呢?”
汪依桐听到曾文芳说到青山镇,也饶有兴趣地走过去,正好听到曾文芳这句话,不由乐了:“或许老祖宗知道你是我们陈家宗妇呢?”
陈文干道:“妈,青山镇那座墓地,果真是陈家老祖宗呢,比起我们这座还要长一两辈。”
汪依桐笑道:“那就没错了,陈家祖宗自然只护着陈家媳妇。”
陈志越听他们在那边越说越离谱,不由嗔怪道:“阿桐,你好歹是医生。”
“呵呵,我是医生啊,但不代表我可以不敬重祖先啊。我只是觉得我们家儿子与儿媳妇真是天生一对呢。干儿小时候就喜欢在这座墓地前读书,芳儿那时候竟然也会跑到青山中学后山的墓地前读书?这不就是前世的缘分吗?”
这么一说,大家都不知道怎么回应了。总之,清明得扫墓,这事情还是得定下来。
曾文芳却看着陈文干傻傻地笑,说起来,他们确实有两辈子的缘分,只不过,上一世,他们没能走到一起,而这一世,他们成为了夫妻。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她与文干的缘分,如果真的因为这两个有关联的老祖宗,那么,与汪依桐的善心也分不开。
就说柳镇陈家村的百姓,以前从来没人记起这里还有一座老祖宗的坟。当陈文干家的子嗣有了出息之后,就有许多人眼红了,觉得他们家人沾了老祖宗的光。
陈志光等人知道他们的议论之后,曾对大家道:“这是柳镇陈家村的祖坟,谁都可以来祭拜。只要大家心诚,我相信,以后我们柳镇陈家一定会有更多子弟有出息。”
人们听到他这番话,也动了心,于是,这几年,来这边祭拜的人多了一些。
第六百六十七章 携妻子儿女回乡
陈文干携妻子儿女回柳镇的事情,很快传遍了柳镇陈家村。恰逢清明祭拜,大家更加相信祭拜祖先,祖先会显灵保佑后代的说法。
另外,村里人虽然也见过双胞胎,但这几十年来,陈家村却没有出现过双胞胎,更别说龙凤胎。
好些妇人特意从村里出来看陈家这对龙凤胎。发现两个孩子虽然像一个模子刻出来的,却又容易区别。因为其中一个更胖一些,也更喜欢笑。而那个叫东东的,对着她们这群陌生人,面无表情,也不笑一个。
“唉呀,这个是男孩吧?跟他爸小时候一个样。大家还记得吗?阿干小时候就不喜欢搭理人,有些大嫂子喜欢他,捏捏他的脸,他就像兔子一样地跑走了。你看,你看,这孩子撇过脸去了,这神情,与阿干可真像呀。”
“记得、记得,阿干才六七岁的时候就像个小大人,特别是陈婶骂桐嫂子的时候,阿干板着脸,可有趣了。”
曾文芳满脸黑线:这群妇女,唯恐天下不乱,这是哪茬不提提哪茬。好好的,干嘛提奶奶骂婆婆的事呀!
他们回来了,家里人除了奶奶,个个都兴高采烈的。曾文芳无意中听到陈老太太唠叨,说这死货倒是个有福气的,竟然一次生俩。
“这死货”到底是骂她的还是骂婆婆的,曾文芳不知道,不过,她对陈老太太实在敬重不起来。回到家里,她只拿出送大家的每人一份礼物,也没有特地送过去给老太太,全搁自家大厅里,让大伯母去分。
幸亏只在柳镇呆了一个中午,吃过中饭后,他们就借口孩子的东西全在东湖市区家里,回了东湖市区。
借着下午一点时间,夫妻俩分别去拜访亲友,晚上才一起约吴友敬几个同学聚餐。唐冬阳与高林回了渔港,清明拜祭在有钱人家眼里,可是非常重要的事情。而对农家子弟来说,却显得没那么重要。
俗话说“衣锦还乡”,青山镇有钱人、有单位的人才会在清明搞隆重一些的祭拜仪式。比如全家男丁都要回老家,比如放鞭炮,准备三牲之类的物品。普通百姓,特别是在外打工的人,不会特意回来,家里有代表在清明这天拜山就行了。
这个时代,清明节还没有假放,今年清明恰逢周末,所以乡镇就更热闹了一些,市区倒显得冷清了不少。
陈文干夫妻没有带孩子出来,喂过奶后,曾文芳才出来。家里有公公婆婆,还有陈琳那个能抱孩子、能喂孩子喝奶粉的丫头,曾文芳放心得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