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节(3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因只是招录衙役,并无科举那般严格。虽不用搜身,但考场门口也有人逐一查看考生是否人证合一。所谓的人证合一,也就是看看大致的长相和报名时的文字描述是否一致。
  李承祖顺利通过检验,进入考场。
  因报考人多,刑部没有那么大的考场,故考试公分两批,李承祖幸运,考的是第一批,不用在外面再等两个时辰。
  招录衙役和招录书吏不在一起考,报考书吏的,都是些科举无望的读书人,报考衙役的,都是略认得几个字的年轻人,第一条件是身体要壮实,否则报名都报不上。
  自古读书费钞,贫寒人家的子弟少有识字的,这来这里的考生,皆是小门小户人家,最不济家里也是温饱不愁的,也有豪门贵族的偏远族人,想着通过这个先进入衙门,后面再想办法往上升。
  李穆川把侄子送到考场,自己又去衙门了。
  李承祖一个人在刑部,小心翼翼地答题。试卷发下来,他仔细看了看。题目都不是太难。有默写题,有普通公文撰写,难一些的是案例分析。默写题大多是千字文之类的启蒙书,公文撰写考的是实际运用能力,案例分析看的就是个人悟性了。
  默写题难不倒李承祖,他好歹也读过几年书,写时文他不会,背一些简单的他还是没问题。公文撰写考得教简单,书写一篇不同衙门之间案犯交接的的文书,李承祖照之前李穆川教他的,一板一眼的写。案例分析他就有些犯难了,这个案件他看过类似的,难道要照本宣科?要不要加一些个人想法?李承祖为难了半天,还是决定按照二叔给的案例上写去,他只是考衙役,又不是做官,不需要有太多个人想法。那些案例,想必考官们也是知道的,他老实听话,上官们至少不会讨厌他。
  磨磨蹭蹭了一个多时辰,李承祖答完了考卷。考场上的人已走了近大半,他检查两遍,索性也把试卷交了。
  出了考场,李承祖感觉浑身轻松。可算不用再整日苦学了,就是不知考的如何,他已经尽全力了,若能有个好结果,也对得起一家人的期盼。
  回去的路李承祖认得,况且他都成亲了,不需要人来接。他一路晃悠悠往回走,路上还给张氏等女眷买了些小零嘴。
  付钱的时候,李承祖又想,倘若自己能考中,以后有个正经差事,也不用再靠二叔养着。想到这里,他顿时心里又有了压力。
  李承祖一路纠结一路感叹,很快到了家里。
  张氏郑氏等人见他回来了,赶紧迎上来。
  郑氏第一个开口:“大郎,考得如何?”
  张氏还没等李承祖回答,立即对郑氏说道:“老大媳妇,大郎才回来,让他歇歇。况且,考得如何还得看考官们判呢,大郎近些日子苦学,不管考得如何,他也尽力了,咱们一起等消息就是了。英娘,去给你男人打盆水,洗洗这一身的尘土。”
  是的,李姝在一边暗暗吐槽,京城的路,很多还是土路,一路走过来,再漂亮的裙子都会粘上尘土。
  郑氏听婆母这样说,也不好再问儿子考得如何。英娘忙去打热水。
  李姝笑眯眯跟李承祖打招呼:“大哥,你考过试了,我这先生也做不成了。”
  众人都笑:“做先生还上瘾的。”
  夜里,李穆川回来后,仔细问了李承祖考试的情况。
  看过侄儿的答案后,李穆川点点头,向父母禀道:“这个样子也可以了,咱们静等消息吧。”
  至此,郑氏和英娘每日仍旧如往常一般,内心却异常煎熬,一个担心儿子考不上以后要怎么办?一个担心丈夫考不上她回娘家了要如何跟父母说。自从李承祖开始备考,英娘就没有回过娘家,娘家人也眼巴巴等着好消息呢。
  李承业和赵世简见到李家众女眷强颜欢笑的样子,顿时心里压力倍增。他们考科举,耗时久,难度大,不知道家里人要如何焦虑。若考不上,岂不误人误己。二人更加发奋苦读,立誓明年至少要过了的县试。
  李穆川见两个孩子愈加用功,内心十分满意,但仍旧十分挑剔,吝于表扬。李承业是亲儿子,知道父亲一向是心里越满意嘴上越挑剔。赵世简却愈加担忧,担忧李叔父是不是不喜欢自己?还是自己确实学的不好?
  李姝私下里偷偷和赵世简说小话:“你莫要担忧,我阿爹就是嘴上挑剔。你想,你好歹和我家有些香火情,我爹都能这样挑剔你的文章。若是考官,只怕会更挑剔。要是整天夸你好,那才是不负责任呢。”
  赵世简被姝娘柔声安慰,心里好受了些,仍旧勤学不辍。
  这边厢,吴氏也在和丈夫商议:“官人,二郎去李家有些日子了,也不知如何了。我们可要把他接回来?这孩子长这么大,还是头一回离开我这么久呢。”
  赵书良一边看兵书一边有一搭没一搭的回答吴氏:“让他去李家,一来离开父母打磨打磨他,二来也是让李家人多看看他,天长日久的,情分就出来了。只是我们得时常去看看,你明儿再备些礼,晚上我们一起去。”
  吴氏答应了。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