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节(2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就知道皇上没有忘记我们,这是皇上的恩典啊。”村民们大哭,“万岁爷啊,您仁慈啊。”
  在淳朴的村民们看来,没有官威,不打人,不骂人,和和气气和村民们说话,打成一片的徐锡麟和华国士兵们,根本就不是官老爷,根本就不用惧怕,根本就不用理会,根本就可以反过来骑到徐锡麟的头上作威作福。
  动手就杀人,动手就抢粮食的胡灵珊,就是高高的在上的皇帝,只能发自内心的感恩,只能任由欺凌。
  不论是前者还是后者,都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这当中无关恩义,无关道德,无关生死,只和人性有关。
  华夏百姓,从明朝末期,就有一个深刻的认识。
  人,必须欺善怕恶,必须崇拜权利。
  恶狠狠的对着自己说话的,哪怕对方只是一个买菜的大妈,心里就先软了,只是想,这个人这么不讲道理,少打交道的好。
  和颜悦色的和自己聊天的,哪怕是高官,心里也会鄙夷,当官的也不过如此,很多地方还不如我有官威呢。
  客气的东家,总是出一些偷懒耍滑的狡猾雇工,蛮横的东家,却有一群任劳任怨的老实雇工。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是敌进我退,敌退我进。
  对方退了,自己大可以进一步;自己退了,对方也一定会进一步。
  千百年来,屡试不爽。
  被两个士兵押着,黯然远去的徐锡麟,彻底明白了秋瑾宋教仁黑化的原因。
  坚持人性本善的,做好事有好报的徐锡麟,和坚持人心本恶的,做好事没有好报的胡灵珊,无所谓对错,哲学思辨根本没有正确的结果。
  换一个环境,换一件事情,换一个时间,换一个国家,都有可能导致徐锡麟和胡灵珊遇到的事情结果转变。
  但在百姓刚刚从满清的文化高压精神高压的束缚下,莫名其妙的解脱出来,却依然为生活所迫,为生存所迫,局限在有限的粮食,物资,发展空间的民众们,根本不关心道德法律,根本不在乎良心,依然麻木的认为,只有自己的利益才是最重要的,所有人情道德法律都是狗屎。
  华夏的这个时间点上,急需的不是正义和道德,不是民主和法制,而是粮食粮食粮食。
  仓禀实而知礼节。
  只有那些写一篇文章就有几十个大洋的文人们,只有那些家里有钱供他们上西学的学子们,才会吃着面包,穿着西装,大声的疾呼公平民主正义,为国奉献。
  以为这就是全华夏人的心态,以为一直为了生存挣扎的穷苦百姓可以为了民族大义牺牲的,只是没有真正的读懂手里的书本而已。
  历史一直告诉我们真相,只是我们有没有看懂历史。
  正文 82.决断
  胡灵珊的大军开始和烟台的日军交火。
  日军严阵以待,疯狂的挖着战壕, 深深的长长的战壕, 环绕着整个烟台。
  日军将领打量着阵地,很是满意。
  有这条铁打般的阵线在,胡灵珊怎么也冲不破的。
  “大和民族是善于学习敌人的优点的民族,只要是有用的, 不管是什么,都要认真的学习,直到超过对方。”
  日军将军傲慢的对着属下们说着, 一群军官点头。
  在东北满洲撞了头破血流,这次该换大和民族防守, 华国人送死了。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