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节(2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在修复脚筋方面,穆九昭心里已经有了主意,那就是动手术,只是古代医疗环境差,手术前必须做好万全的准备,像云璟这样破败的身子,十有八九是熬不过去的。
  而最重要的一点,神医秦明子已经死了。他虽有两个嫡传弟子,但还没有刘太医的医术高超。若是求助太医院的其他老古董,势必会打草惊蛇,惊动了秦子靖的怀疑。
  算了算了……
  现在唯有先养好身子,将气血养足,才可再谈其他。而她也需要多翻阅些医书,看看在这古代如何进行这场手术。
  见长公主话音一转忽然转到了风瘫和天麻,刘太医细细品味后,觉得穆九昭高瞻远瞩,句句点睛,不禁软下了口气,下意识征问道:“殿下,您看天麻二两,地榆一两,没药三分,玄参、乌头各一两,麝香一分,可行否?”
  “亦或者,天麻、牛膝、附子、杜仲各二两?”
  刘太医问完才恍然发现,自己写药方竟然还征求不懂医术的长公主?这不是白问么……
  正准备自己决定时,忽听到耳边长公主认真清澈的嗓音缓缓响起:“本宫认为,应是天麻一两半,附子一两,半夏一两,荆芥穗半两,木香半两,桂一分,芎藭半两。
  见刘太医目露疑惑,穆九昭轻声解释道:“之前,你曾说过云璟的眼睛不可治,但本宫并不这么认为。所以本宫查阅了大量医书,认为云璟的眼睛只是经脉堵塞造成的短暂性失明,只要扩充血管,疏通经脉,双目一定能再度恢复光明。而天麻在除了治疗肢体麻木、半身不遂外,《圣济总录》曾曰:它可治眼目肿疼昏暗,头目旋运,起坐不能。而本宫刚才所说的这道方子,正是取自于此书。”
  幸好穆九昭曾在穿越后久居文溯阁,发现医书方面大同小异,所以揪了一本开始胡编了起来,以此掩盖自己突然会医的漏洞。
  “殿下,失明之症何其难,光靠服用药汤不可能完全治愈,恢复如初的……”刘太医听着听着,发现长公主报出的药方一箭双雕,不禁眼冒金光,但很快又觉得长公主所提的几点都太理想化了,不禁轻叹反驳。
  “刘太医,本宫并没有说完。刚才所提的七味,附子和桂需去皮,半夏需汤洗七遍,去滑。上七味后,并非熬制成药汤,而是捣罗为末,入乳香匀和,滴水为丸如梧桐子大。”
  比了比手势后,穆九昭光深邃,透出几分不属于秦娆的自信和睿智:“开始,每服五丸,后渐加至十丸,茶清下,日三。同时,需辅以针灸治疗,按摩眼周边的穴位,再用银针刺睛明穴、太阳穴、四白穴起疏通经络的作用。七七四十九天后,定有成效!”
  刘太医被穆九昭自信的气势完全震惊了,好半晌才回过神来,深深地看了一眼眼前这位不同于往日的长公主,轻声开口着:“微臣行医数十年,从未见过有人用银针刺眼周边的穴道,不知殿下是从何本医书上获知此种疗法?确信可行吗?”
  西秦竟没有针灸眼周穴道一说?
  穆九昭心一个咯噔,忽而不耐地挥了挥手,打断了刘太医的质问:“这些医理是本宫在翻阅藏金阁里的药经时偶然所得。藏金阁里的医书千千万万,具体名字本宫早就忘了……许是哪本孤本医书,所以你没见过吧。”
  皇宫的藏金阁里的确有很多孤本,偶然得知一两道秘方并不是不可能,只是长公主今日一直对答如流,竟让他有种长公主熟知医理的错觉。
  想着想着,刘太医心中又暗暗否决,认为长公主只是想尽快复明云公子,所以特意研究了一番。刚才的那席话,一看就是早有准备。自己若是不从,肯定没有好果子可以吃……
  心里默默思量了一番,刘太医恭敬垂首道:“刚才听殿下一席话,虽觉得殿下的想法十分大胆,却莫名觉得是一个可行之举。日后,臣一定竭尽全力,努力医治好云公子。”
  他虽这么说,心里却没有抱太大希望,只是希望长公主快点找到神医,再拖下去,云璟的病情只会越来越重。
  而穆九昭虽镇定自若,一番话铿锵有力,自信十足,但心中却仍有些担忧和紧张,只希望一切顺利,云璟能在七七四十九天后,重见光明。
  这样想时,穆九昭忽觉得远方有一道目光若隐若现地缠绕在自己的身上。
  她狐疑地抬起头望去,便见春兰不知何时已经回到了院中,而她的身边则站立着一名蓝袍少年。
  蓝袍少年大约十五六岁那么大,长得眉目如画、唇红齿白,隐隐约约与前世的自己有四五分像,就是那张漂亮精致的脸上没有一丝笑颜,正目光怯怯地望向着自己。
  第15章 明玉萌萌哒
  眼前奇怪打量的目光让蓝袍少年身子轻颤,一双水汪汪的丹凤眼里流露出极度的惊恐和慌张,好半晌才轻轻糯糯地喊了一声:“娘亲……”
  随后,他怯怯地垂下脑袋,任由湿润的青丝覆面,遮挡住他异常苍白精致的容颜。
  这声软糯糯的童音让穆九昭的眸光微微一颤,这才想起秦娆的昭阳宫里还囚禁着她同父异母的七皇弟秦明玉。
  这时,有关他和秦娆的过往记忆,才慢慢地在脑海里浮现了出来,充斥着各种阴森惨烈的画面。这样一幕一幕嗜血残暴,以及从心底里浮现的怨恨和杀意令穆九昭的步伐轻轻一晃,险些踉跄倒地。
  秦明玉是皇后的亲生骨肉,五岁能诗,八岁能赋,十岁善射,比前六位皇子都要聪明伶俐,惊才绝艳,是先帝最疼爱的皇子。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