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21)(2 / 5)
他认真的看了好几遍发现上面没有任何关于音乐的书籍。
虽然知道真正珍贵的书籍不会放在这里,但至少也买点相关书籍装装样子嘛。
这边宣鸿羲正在无语的时候,忽然听到了漏气的笛声,那一边漏气一边刺耳的声音简直了。
宣鸿羲一扭头就看到袁襄好像一个拿到玩具的小孩子一样在那里吹着玩,宣鸿羲连忙跑过去低声说道:袁大师,这个还没贴笛膜。
袁襄敏锐的抓住了重点:笛膜?你是说木笛是通过笛膜的震动发声的?
说完他也没在意宣鸿羲回答没回答,一脸若有所思说道:怪不得之前那么多人复原都没有成功。
宣鸿羲有些意外:大家都没有想到笛子需要笛膜吗?
袁襄说道:有人提出过古笛多了一个孔,应该是有特殊用处,只是试验了许久都未曾找到方法,到后来大家就没再继续研究了。
当然也不是没人研究,只是良久不出成果,能够坚持下去的人真的是少之又少。
宣鸿羲好奇问道:大家都试过什么方法?
袁襄转头对旁边一个大众脸年轻人说道:把我抽屉里那个笔记本拿来。
大众脸青年点点头,过不一会就拿回了一本笔记本,宣鸿羲在袁襄的示意下接过来打开看了一下。
这本笔记本看得出来也有一定的年头了,上面的字体很清晰,一点一点记录着笔记本主人的摸索经验。
这位非常有探索精神,只是凭借着家里老人的一点似是而非的叙述就走上了复原乐器这条路,他们家之前也没有人在音乐方面有什么研究,家里老人只知道笛子是根管,上面有几个孔都不清楚!
笔记本的主人一点点的摸索,找各种资料,因为年代久远,再加上资料保存不多,他是排除了许多不正确的资料之后,才勉强复原了竹笛的原貌。
然而这样的竹笛也只是徒有其型,他吹不出声音啊!
这位也是聪明想到了那个孔可能有点什么作用,但是大概因为这年头能够研究音乐的都是有钱人,要不然也不能支撑他们研究这些。
于是这位就用所有的方法都试了一遍包括但不限于金箔银箔甚至一些化工材料。
这些东西也不是没有发出声音,就是那个声音出来跟传说中的相去甚远。
看到这里宣鸿羲就有些哭笑不得,这算什么?有钱阻止了他们的脚步吗?
笔记本上的内容不算很多,宣鸿羲看的也快,看完之后他就将笔记本递给那个大众脸青年,袁襄看到之后问道:有什么想法?
宣鸿羲认真说道:他用的东西太太金贵了,但不合适。
袁襄问道:你觉得什么样的合适?
宣鸿羲转头从刚刚放竹笛的盒子里拿出几张特别薄的芦苇膜。
本来应该用蒜汁粘的,但是考虑到蒜汁的气味,宣鸿羲还是选择了水性胶。
粘好之后,宣鸿羲拿过来克服了一下心理障碍,简单的吹了一段袁襄自己写的曲子。
虽然有些音准有点问题,但却明明白白是成功了。
这个对于宣鸿羲而言很平常,甚至他自己还有点不满意,因为这个竹笛做的太粗糙了。
毕竟这具身体没经过训练的话,对于力度的控制就不太好,做这种乐器真的是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可对袁襄而言,简直就是见证了历史! ↑返回顶部↑
虽然知道真正珍贵的书籍不会放在这里,但至少也买点相关书籍装装样子嘛。
这边宣鸿羲正在无语的时候,忽然听到了漏气的笛声,那一边漏气一边刺耳的声音简直了。
宣鸿羲一扭头就看到袁襄好像一个拿到玩具的小孩子一样在那里吹着玩,宣鸿羲连忙跑过去低声说道:袁大师,这个还没贴笛膜。
袁襄敏锐的抓住了重点:笛膜?你是说木笛是通过笛膜的震动发声的?
说完他也没在意宣鸿羲回答没回答,一脸若有所思说道:怪不得之前那么多人复原都没有成功。
宣鸿羲有些意外:大家都没有想到笛子需要笛膜吗?
袁襄说道:有人提出过古笛多了一个孔,应该是有特殊用处,只是试验了许久都未曾找到方法,到后来大家就没再继续研究了。
当然也不是没人研究,只是良久不出成果,能够坚持下去的人真的是少之又少。
宣鸿羲好奇问道:大家都试过什么方法?
袁襄转头对旁边一个大众脸年轻人说道:把我抽屉里那个笔记本拿来。
大众脸青年点点头,过不一会就拿回了一本笔记本,宣鸿羲在袁襄的示意下接过来打开看了一下。
这本笔记本看得出来也有一定的年头了,上面的字体很清晰,一点一点记录着笔记本主人的摸索经验。
这位非常有探索精神,只是凭借着家里老人的一点似是而非的叙述就走上了复原乐器这条路,他们家之前也没有人在音乐方面有什么研究,家里老人只知道笛子是根管,上面有几个孔都不清楚!
笔记本的主人一点点的摸索,找各种资料,因为年代久远,再加上资料保存不多,他是排除了许多不正确的资料之后,才勉强复原了竹笛的原貌。
然而这样的竹笛也只是徒有其型,他吹不出声音啊!
这位也是聪明想到了那个孔可能有点什么作用,但是大概因为这年头能够研究音乐的都是有钱人,要不然也不能支撑他们研究这些。
于是这位就用所有的方法都试了一遍包括但不限于金箔银箔甚至一些化工材料。
这些东西也不是没有发出声音,就是那个声音出来跟传说中的相去甚远。
看到这里宣鸿羲就有些哭笑不得,这算什么?有钱阻止了他们的脚步吗?
笔记本上的内容不算很多,宣鸿羲看的也快,看完之后他就将笔记本递给那个大众脸青年,袁襄看到之后问道:有什么想法?
宣鸿羲认真说道:他用的东西太太金贵了,但不合适。
袁襄问道:你觉得什么样的合适?
宣鸿羲转头从刚刚放竹笛的盒子里拿出几张特别薄的芦苇膜。
本来应该用蒜汁粘的,但是考虑到蒜汁的气味,宣鸿羲还是选择了水性胶。
粘好之后,宣鸿羲拿过来克服了一下心理障碍,简单的吹了一段袁襄自己写的曲子。
虽然有些音准有点问题,但却明明白白是成功了。
这个对于宣鸿羲而言很平常,甚至他自己还有点不满意,因为这个竹笛做的太粗糙了。
毕竟这具身体没经过训练的话,对于力度的控制就不太好,做这种乐器真的是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可对袁襄而言,简直就是见证了历史!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