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年代文里发家致富 第102节(3 / 4)
齐援朝好奇地探头:“逸秋哥,你还认识副场长的儿子啊?”
林逸秋随口说了一句:“哪呐,就是上山防火的时候认识的,季年哥也认识。”
“哦,这样啊。”齐援朝继续回去乖乖啃肉去了。
但郭书江听了他的名字却一脸吃惊:“你、你是林逸秋?就是报纸上写的那个林逸秋?”
这下所有人都被郭书江的话吸引了:“报纸,什么报纸?”
林逸秋此前并没有把宣传队已经上报的事情告诉大家。
郭书江比他们更迷茫:“就是《光明日报》啊。”
众人恍然大悟:
“我们竟然已经上报了!”
“对对对,他们赵主编来采访过林同志。”
“赵主编还在我们知青所吃饭了呢!”
“他问了我好多问题,不知道报纸上有没有。”
林逸秋说:“那天红旗大队的李安生同志打电话跟我说过这件事了,不过咱不是买不到报纸嘛,所以就没有告诉大家。”
众人这才知道原来林逸秋这个正主本人,都不知道上头写了什么。
郭书江激动道:“我就是看了报道才让老李引荐一下的,报纸上说你是你们队的出纳员,不参与节目表演,我竟然没想到你也会一起跟过来,早知道刚刚应该早点打招呼的。”
众人好奇地不行:“那报纸上到底写什么了?快让我们看看呗!”
郭书江一口答应,给他们找来了半个月前的报纸,大家呼啦一下围拢上来。
还是齐援朝拔得头筹,只听他清了清嗓子:“咳咳咳,我给大家来念念——”
接着,他睁大了眼睛:“嗬,好长的一篇!”
林逸秋扫了一眼,足足有四分之一的版面用来印了这篇文章,下面还有两张他们的照片,一张是表演结束以后的所有知青的合影,他跟刘季年虽然站在最边上,却贴得紧紧的。还有一张是采访的时候抓拍的,上面是自己的侧脸,背景是其他知青们兴奋激动的表情。虽然是黑白照片,但大家的精神面貌可以一观。
郭书江不无得意道:“我们九场应该算是下手早的了,你们之后肯定越来越忙。”
林逸秋恭维了一句:“那真是借您吉言了。”
齐援朝看大家都安静以后才说道:“我开始了哈,那个《立足当下,寻梦未来——刘家村的故事》,作者:赵喆。”
“哇,这还是赵主编亲自为咱们宣传队写的啊!”
齐援朝有些小不满:“先别鼓掌,才念了一个开头呢,继续听我念:1975年1月18日,我跟记者王粟一起前往本县坪子沟镇刘家村,采访了最近刚刚兴起的寻梦艺术宣传队……”
“……其中《白毛女》的两位主角让我印象深刻,他们分别是金喜同志和陈铮同志,他们用真挚地演出给我们精彩地展现了……”
“诶诶,提到陈铮和金喜了!”
不消他说,大家也听见了,没有提及的知青们纷纷用艳羡的目光看向两人,希望他们出来说点什么,不过他俩都不是什么招摇的性格,闻言只是抿嘴轻笑。
林逸秋这时候突然发现陈铮跟他刚刚来到东北的时候,已经变得完全不一样了。可能是吃得好了,他瘦削的脸颊也充盈了,然后摘掉了陈旧的眼镜框,头发也不再蓬松凌乱,衣服干净整洁,就跟所有梦想着未来的少年人一样。
眼前这个笑容和气的少年还是当初那个阴郁的男孩吗? ↑返回顶部↑
林逸秋随口说了一句:“哪呐,就是上山防火的时候认识的,季年哥也认识。”
“哦,这样啊。”齐援朝继续回去乖乖啃肉去了。
但郭书江听了他的名字却一脸吃惊:“你、你是林逸秋?就是报纸上写的那个林逸秋?”
这下所有人都被郭书江的话吸引了:“报纸,什么报纸?”
林逸秋此前并没有把宣传队已经上报的事情告诉大家。
郭书江比他们更迷茫:“就是《光明日报》啊。”
众人恍然大悟:
“我们竟然已经上报了!”
“对对对,他们赵主编来采访过林同志。”
“赵主编还在我们知青所吃饭了呢!”
“他问了我好多问题,不知道报纸上有没有。”
林逸秋说:“那天红旗大队的李安生同志打电话跟我说过这件事了,不过咱不是买不到报纸嘛,所以就没有告诉大家。”
众人这才知道原来林逸秋这个正主本人,都不知道上头写了什么。
郭书江激动道:“我就是看了报道才让老李引荐一下的,报纸上说你是你们队的出纳员,不参与节目表演,我竟然没想到你也会一起跟过来,早知道刚刚应该早点打招呼的。”
众人好奇地不行:“那报纸上到底写什么了?快让我们看看呗!”
郭书江一口答应,给他们找来了半个月前的报纸,大家呼啦一下围拢上来。
还是齐援朝拔得头筹,只听他清了清嗓子:“咳咳咳,我给大家来念念——”
接着,他睁大了眼睛:“嗬,好长的一篇!”
林逸秋扫了一眼,足足有四分之一的版面用来印了这篇文章,下面还有两张他们的照片,一张是表演结束以后的所有知青的合影,他跟刘季年虽然站在最边上,却贴得紧紧的。还有一张是采访的时候抓拍的,上面是自己的侧脸,背景是其他知青们兴奋激动的表情。虽然是黑白照片,但大家的精神面貌可以一观。
郭书江不无得意道:“我们九场应该算是下手早的了,你们之后肯定越来越忙。”
林逸秋恭维了一句:“那真是借您吉言了。”
齐援朝看大家都安静以后才说道:“我开始了哈,那个《立足当下,寻梦未来——刘家村的故事》,作者:赵喆。”
“哇,这还是赵主编亲自为咱们宣传队写的啊!”
齐援朝有些小不满:“先别鼓掌,才念了一个开头呢,继续听我念:1975年1月18日,我跟记者王粟一起前往本县坪子沟镇刘家村,采访了最近刚刚兴起的寻梦艺术宣传队……”
“……其中《白毛女》的两位主角让我印象深刻,他们分别是金喜同志和陈铮同志,他们用真挚地演出给我们精彩地展现了……”
“诶诶,提到陈铮和金喜了!”
不消他说,大家也听见了,没有提及的知青们纷纷用艳羡的目光看向两人,希望他们出来说点什么,不过他俩都不是什么招摇的性格,闻言只是抿嘴轻笑。
林逸秋这时候突然发现陈铮跟他刚刚来到东北的时候,已经变得完全不一样了。可能是吃得好了,他瘦削的脸颊也充盈了,然后摘掉了陈旧的眼镜框,头发也不再蓬松凌乱,衣服干净整洁,就跟所有梦想着未来的少年人一样。
眼前这个笑容和气的少年还是当初那个阴郁的男孩吗?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