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年代单亲妈妈 第73节(2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六十年代人们很少会用布料做床单被套。
  没别的原因,太费布了。
  而且大红布和大花布卖的还特别贵,所以结婚十有八九是自己做铺盖的。
  铺盖就是用布,没钱的人家用最便宜的白色素布,富裕点的人家用格子布,绿布等稍微贵一两个档次的布,先做一个小一点的床垫子。
  布上面铺一层棉花,棉花上面再盖一层布,然后把两层布缝在一起,中间再把棉花和布一起缝上几圈,防止棉花跑偏,床垫子就算做完了。
  被子也是同样的做法,但是被子正面的那一小块儿布,没钱人家用大花棉布,富裕点的人家用红绸子布,代替素布。
  所以那个时期人们被子都是一片大红,大绿或者大花,四周包一层白边,没有被套,被子和床垫子合在一起就叫铺盖。
  因为没有被套,所以每次洗被子和床垫子的时候,都得全部拆开,洗完了再重新缝上。
  特别麻烦。
  洗个被子用一天时间绝对不是夸张,因为大部分时候都用在拆和缝上面了。
  欧荣这一问,王大娘一下就get到了欧荣的来意,她指着包装精美的床上四件套问:
  “能不能打开看看?”
  “当然可以。”
  欧荣说。
  王大娘先是小心拉开装着丝绸四件套塑料封袋的拉锁。
  她说:
  “你这个一看就是好东西,也不知道我买不买得起,这种包装袋,我就在百货大楼里的羊毛毛毯上面看过,那种高端东西,不会往我们供销社摆,全在百货大楼里。”
  “你这个,也是能摆在百货大楼里的东西把?”
  王大嫂问。
  欧荣说:
  “不知道,我们村这些东西全是拿肉换,家家都有几套,不缺。”
  “这一套一头猪能换两三套,不一定,厂家说是蚕丝的,产量多少要看蚕吐多少丝,产量大就能换三套,产量少就能换两套。”
  “底下那个大花的是纯棉的,那个便宜点,一头猪能换四套。”
  两套四件套欧荣是用同样的价格入手的,蚕丝面料是蚕丝加人工混纺纤维的,并不是百分百蚕丝,蚕丝加的极少,所以很便宜,它甚至没有纯棉的受欢迎。
  要不是纯棉款实在太土太丑了,也不可能和它卖上一个价。
  但六十年代没那么多人造纤维,面料就那么几种,可选择的范围不多,像呢子面更是国外专属,国内洋货店也有,能卖出天价。
  就因为这种原因,欧荣没有办法解释这些面料的区别,干脆随大流,把红色滑面说成蚕丝的,价格要的也比纯棉贵。
  好东西到哪个年代都不便宜,这是千古不变的道理,就像一条纯羊毛毛毯,在六十年代的百货大楼里能卖出三百多块钱的天价一样。
  纯蚕丝布料卖二十五块钱一尺,做一身衣服要七尺,一百三十五块钱,要做一套床单被套的话,比毛毯还贵。
  在物资匮乏的年代没有人会这么浪费。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