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们的死后生活 第493节(3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朱瞻基拒绝对此负责。
  子不教父之过,父亲死得早除外。
  第352章 永镇太平
  朱瞻基有个同母弟弟,朱瞻墡, 为人庄重警觉。
  非常警觉, 警觉到孙太后召他去继位, 他都不肯。哥哥留下了富裕的国家,被侄子糟蹋完了, 侄子自己还成了送上门去的俘虏。思量再三,看到的不只是眼前的皇帝,还有远方的倒霉侄子, 有徽钦二帝的故事‘珠玉在前’, 想也知道瓦剌人会怎么做, 只要朱祁镇还活着,孙太后就会为了儿子有些冲动的举动。边关告急, 京城附近的二十万大军死走逃亡, 自己就算继位也不能罔顾皇帝的性命, 如此紧要之时, 如果当了皇帝,恐怕连宋高宗都不是, 做的是宋钦宗, 到时候尴尬不?
  机智的上表要求立皇太子为帝, 让皇叔朱祁钰监国。
  但残存的一半朝廷早已经一致同意了朱祁钰的要求, 就他登基, 好歹是个二十二岁的年轻人,坐在皇位上有几分威信,看起来也比一个牙牙学语的小孩子可信, 可靠。
  朱祁钰也很果断,把朝廷大事托付给于谦,自己不干预,由他全权处理。
  ……
  朱祁镇非但舒舒服服的做了个俘虏,连带他宠爱的宦官喜宁更是飞快的投敌叛国,给瓦剌太师出了无数敲诈勒索的好主意,不仅提供了明朝重要据点的军事实力和将领实力,还踊跃献计,劝也先不要轻易放弃,拥戴皇帝回京复位,皇帝还没死呢,不能让他弟弟夺取皇位。
  在这件事上,也先和朱祁镇达成一致,采纳了喜宁的建议。
  朱祁镇就亲自去边关城门下叫门,幸好及时立了新的皇帝,双方的命令冲突,谁是皇帝就听谁的。
  于谦:“社稷为重,君为轻。”
  虽然京城里缺乏粮食,十分之九的士兵缺乏甲胄武器,穷到去土木堡战场捡兵器,并调南京洪武年间的库存来用,还没赶上。
  朝中官员人心涣散还有人想撤,皇帝亲自当了带路党,进宫北京城时就被搁在旁边看着。
  但是他守住了。
  负责记录‘京城保卫战’的阴间史官们啧啧称奇,纷纷说:“幸好朱祁镇被抓走了,要不然一定守不住。”
  “朱祁镇为这次战争做的唯一贡献就是他不在京城里。”
  “当年徽钦二宗要是提前死了,说不定不会有靖康之耻。”
  “朱祁钰是真命天子啊。识人信人,说托付朝政,就托付给于谦。自己也不逃,岳飞要是遇到他就好了。”
  “于谦拯救了大明朝,不封王就亏了。”
  “封王就不是人间了。人间吗,不公允,付出血汗以身许国的人,有几个得到应有的爵禄、追封和祭祀了?我打算上奏阎君,提前许给他成为神鬼。”
  “我猜他也会被人立庙祭祀。”
  不只是皇帝可以成为神鬼,那些道德非常优秀、拯救了一城一池的人,如果没被当地人立庙祭祀,靠香火成神,阴间就赠以一枚神鬼丹。不过大部分神鬼还是喜欢在地上走路,没有漫天飞舞,道德高尚的人不爱炫耀,都喜欢踏踏实实的背着小箩筐、拎着包袱,行走在普通的鬼魂之中。
  喜宁建议先分来一西安地区为主的大臣和官员拥戴,争取和京师的朱祁钰对抗。
  瓦剌人觉得操作起来非常麻烦,遭遇的抵御会非常强。
  喜宁又建议取道应天府,南方富裕且是正统所在。
  也先却觉得地域差异太大,他们关外的瓦剌人绕到南方,且不说距离遥远,一路上对地形不适应,还怕千里绕到过去对方已经在当地做好防御的准备,劳师远征又去地形气候都不适应的地方作战,不合适。川蜀、关中地区的人性情彪悍,当年大元攻打都打了五十年,自己只是太师,不要过多的耗费兵力,现在瓦剌人没有能力和野心灭掉大明,新的皇帝居然不蠢。
  朱祁镇虽然非常雍容镇定,反应却很慢,现在才明白过来:喜宁好像已经叛变了!弄死他!
  (朱元璋:我看这厮叛变了!)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