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们的死后生活 第474节(3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李世民懒得再提这些皇帝:“丘处机如今有什么新作?”
  “有一本,这位长春真人大概是看出来宋金两国的国运都不长久,两国召见,都不肯去面圣。”
  “乱世时修行更难。”
  武媚娘拿了丘处机的新书回来:“太宗。他直说了没有长生之道,是个爱说实话的人。传说山神知道他想去西行面见成吉思汗,为徒子徒孙略作准备。”保下一块是一块的准备。
  ……
  那边赵构的吴皇后正在为侄子的死而哭:“魏郡王韩琦曾孙,宋神宗第三女唐国长公主之孙,我的侄子,就这么被人骗到夹壁墙里杀了,不得全尸呜呜呜呜呜”
  赵构客客气气的问其他人:“赵惇做的这叫什么事啊,太蠢了。你们同意吗?”
  赵昚的脾气虽然很好,对于让自己和儿子常年不能见面,离间父子之情,还让内侍讥嘲自己的李凤娘没有半点好感,一顿痛殴逼得她提前喊出要去投胎,这才罢手。至今耿耿于怀,不爱搭理赵惇。
  赵惇也无话可说,他既然容易被人左右,那么李凤娘说太上皇很坏,他信了,太上皇说李凤娘坏,他也信了。谁能占据他的心,完全看是谁又凶又能叨叨。
  赵光义冷着脸问:“用你说?”他们骂赵惇骂了一个月,赵构才反应过来?
  吴皇后捏着拳头,捏的噼啪做响,就等着杨桂枝下来!一个是她的侄子,另一个是她非常喜爱的小宫女,可以说是被她亲手送到皇后的位置上,本该团结起来!
  虽然……韩侂胄不愿意和杨桂枝团结,这两个人,一个是笨蛋,一个是混蛋。何必让史弥远与她勾结,杨桂枝并无父母兄弟,韩侂胄你本可以将她引为臂助。不对,那样就把皇帝控制住了……这无能的皇帝无论如何都会被人左右,自己没有主见,谁都救不了。
  ……
  辛弃疾在死后依次见到了自己喜欢的孙权、刘裕、桓温、陶渊明、李清照等人,
  陶渊明知道自己历年来被越捧越高,辛弃疾十分之一的词里提到或化用了自己的典故。更巧的是,陶渊明自己是四十一岁归隐田园,辛弃疾是四十二岁遭谗落职,六十四岁再起用,不久又罢归。一生力主抗金,提出方略无数,均未被采纳。同样是年轻时壮志未酬,中年后归隐田园,虽然远隔千年,却对那份有心无力的痛苦感同身受。
  一见面就邀请他和自己一同隐居,没有什么比得上在太平盛世隐居耕种。“看看我家几亩农田,衣食无忧。”
  杨万里住在三里地外。
  别人住的也不远,他们选择住址时,都不约而同的住在偏北的方向,那是梦想的方向。
  地府以都城为中心,也有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有心北伐的人都住在北边,无心北伐的人都住在南边,南北两侧虽然极其广阔,但在路上总能相遇。而且空出来的农田数量有限,同一个年代来的人,通常相聚不会太远。
  到的更早的是韩琦、王安石和章惇、宗泽、岳飞等主战派,众人一见面,互道:“如雷贯耳。”
  “如雷贯耳”
  “我也是。”
  辛弃疾从小听的就是新旧两党的盛名,双方的口碑都两极分化,尤其是章惇,总被人指为奸贼。
  但在看书之余稍微思考一下,就知道宋神宗和王安石在忙着改革,宋哲宗和章惇也在忙着改革,旧党无所事事在写史书,给他们统统写成奸党。
  而这些老鬼在地府对辛弃疾和陆游的大名如雷贯耳。游玩时,总能听到姑娘小子们唱歌,虽然还是柳永苏轼的歌多,可辛弃疾和岳飞的词也不少,唱他俩诗词的都是热血男儿,声音很大。
  聊起人间和阴间的风俗民风,章惇道:“有些人认为柳永带坏了宋朝的风气,令人沉醉于靡靡之音,坚决不唱柳词。”
  但是除了柳永谁都可以。照样是靡靡之音,气的柳永没办法。
  李清照觉得辛弃疾仿自己的风格写的诗很好,还是很诙谐,呼朋唤友带上麻将和一车美酒,去找他喝酒。她生前就喝的嚣张,死后更是肆无忌惮,和古往今来所有好喝酒的诗人大醉。某一次偶遇李太白,和他痛饮了一昼夜,写了不少好诗词,但输在数量上。李太白的斗酒诗百篇名不虚传。她喝的才思泉涌才填了五首词两首诗,然后就醉的不省人事。
  今日找到辛弃疾时,才知道对方竟然不赌博!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