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0节(2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国公爷有何吩咐?”
  “贤弟是故意的?”
  孟清和抬头,咧嘴,“国公爷所言,下官不解。”
  朱能端起茶杯,重又放下,最终闭上嘴,什么也没说。至于被孟清和推出去的李县令,只能自求多福了。
  虽然事情不太好办,但只要办好了,也是官运亨通,李氏一族至少能福荫三代。
  风险和机遇摆在面前,关键要看,李庆青是否真能扛得起来。
  第一百七十七章 功劳
  凭祥县衙,二堂
  首批进入县衙的商人,多是出身广西云南本地,经多方核查,身家背景无任何可疑之处,方才得以被请见。
  为首的三名大商,自元时起便扎根于此,以中原之物同各番邦土司贸易,渐渐发展出了一定规模,成为当地不容小觑的实力。
  不客气点说,以这三家为代表,堂内六成以上的商人都是依靠走私发家。
  明太祖朱元璋立朝之后,严禁北方边贸,敢抢?揍得你生活不能自理!多管齐下,硬生生将北元大小贵族的生活水平拉低数个档次,对不服大明管的西南番邦土司自然也不会客气。
  茶叶限售,盐铁严禁出口,瓷器丝绸价格翻上几倍,当地三司衙门不给力,更有甚者,同走私商沆瀣一气。洪武帝直接派遣巡按御史,瞪大眼睛,揪出一个办一个。
  砍头,扒皮,流放,充军!如此严令,也没能彻底封锁西南各地的走私贸易。
  人为利益趋势,敢于涉险。
  越是封锁,西南边境的贸易越是红火。
  这里同广袤的北部草原不同,山高林密,多是原始森林,走私的商人带队抄小路,往林子里一躲,官军硬是一点办法也没有。
  当地的土司豪族不太服管,收取贿赂,对走私商人各种掩护,朝廷把整个都察院派下来也没用。
  直到明朝陆续收复境内边寨土司,封赏土官,同相邻各番邦建立友好关系,进行朝贡贸易,情况才有所好转。
  走私商人开始到衙门开取路引,按规定缴税,西南等地的商税才有了起色。
  不是没有继续带着队伍走小道的商人,可惜躲开明朝的军队,却躲不开番邦土司的黑吃黑,其结果往往是有来无回。
  以前同走私商人交易,是没有买卖的途径。如今明朝开放了部分边境贸易,在四川云南和广西部分地区建立了茶马互市,这些没有“营业执照”的找上门,无论抢了还是宰了,理由都是现成的。
  维护边境贸易,拥护大明法律!
  几次之后,商人们也回过味来了,不是实力强悍到能带着护卫和对方干一架的,再不敢单枪匹马或是拉起三四个人的队伍走边境。
  同样的,有实力的商人,在茶马互市也能赚取足够的利润,大多没兴趣继续冒着双重风险做走私买卖。
  长此以往,到了永乐三年,西南边境的互市贸易额甚至超过了北疆。这种情况,不但一直将广西云南等地视做蛮荒的朝廷士大夫想不到,连来自后世的孟清和也感到吃惊。
  没到思明府查找资料,只是简单翻阅了一下凭祥县衙杂记,孟伯爷已是目瞪口呆。
  无法想象,明朝的边境贸易如此之巨,更无法想象,朝廷的商税会如此之低!
  三十税一,还是洪武帝他老人家定下的,数十年不改。
  不提广大农户,军屯也要亩税一斗!而众所周知,番薯玉米没有传入华夏之前,明朝农户多种植小麦稻谷,粟米,高粱,荞麦等作物,亩产并不高。遇上灾年,更可能颗粒无收。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