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9节(3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像他们这种继续做临时工的不少,也有比较务实的知青,只想抓牢眼前看得到的机会,达到合格标准后转成了正式职工,摇身一变成为吃商品粮的城里人。
  更多的是上头没了师傅,想转正式职工又没那个能力,只能占着临时工的名头混一天是一天。
  有的好运气,在失去价值之前重新找到师傅保住位置,有的在没什么用处之后就被钢铁厂辞退了,只能回村里继续参加农村建设。
  江秋月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把老教授留下的摊子收收尾,在七月底离开了钢铁厂,回到临河村继续当她的知青。
  从有工作的半个城里人回退到当知青的农民身份,落在旁人眼里那是越活越倒回去了,难免有人说闲话,说江秋月是被钢铁厂撵回来的,定是在厂里的活没干好。
  江秋月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回来就埋头加紧复习了,根本不管外人说什么。
  她提前跟彭敬业说过自己的打算,有他的支持,再加上自己再努力努力,不怕没有后路可走,别人说就让他们说去吧。
  期间,刘爱英基本除了晚上回去睡觉,其他时间都耗在养殖处了,她发现江同志的知识量比知青院所有人都高上许多,完全可以当她的小老师了。
  有这么一位近水楼台的学霸在,有那抓耳挠腮寻思解题路子的时间,还不如请教一下江同志来的快。
  这时候,那个想给刘爱英说媒的婶子会过来串串门,看上去还没放弃撮合的念头。
  刘爱英在恢复高考的消息传开后就跟对方说明了,她要考大学回城去,不会留下结婚的,那婶子不信,以为是姑娘家的推托之词,隔三岔五来劝几句。
  直到八月初,大队的广播里提到恢复考试教学等领导的国策提议,江秋月开始光明正大的翻书看,说媒的婶子才相信了刘爱英的说辞,不再来打扰她们。
  将要恢复高考的消息从广播中传递开后,知青们开始骚动起来。
  虽然不知道具体哪一天会来临,但总算有了往上走的希望和机会。
  这个时候,课本和复习资料成了紧俏货。
  想参加高考的人,无论是知青还是村里上过学的年轻人,都在想法设法弄来几本书学学。
  有想法的人纷纷积极准备着,万一到时候考上了就能吃商品粮,甚至一飞冲天了呢。
  江秋月这里的一套课本和练习题资料成了临河村知青们的救命稻草,让他们不必像其他村的知青那样,跟个无头苍蝇似的到处借书找书。
  而且,他们提早就开始复习了,这就成了优势所在,即使现在就要考试了,他们心里也不怯场,至少能考上一个城里的学校吧。
  农历九月份,阳历十月二十一那天,各大广播中正式公布了恢复高考的消息,并且透露第一场高考考试将在一个月后在全国范围内进行。
  按照以往的惯例,高考一般在夏天,但看这次上头把考试时间选在冬天进行,想必选拔人才之心多么急切。
  国家急需人才搞建设,刻不容缓。
  这下,还在乡下艰难求存的知青们彻底沸腾了,写信回家求爷爷告奶奶找书本找练习题,农活都不干了,夏收夏种不管了,白天黑夜都能听到村里村外的读书声。
  不光是知青,村子里以前上过学,想上大学的人也不闲着,想法子搞来书本,下工后紧赶慢赶地学习学习。
  像高云梅,不知道从哪儿弄来几本高中的课本,也想着学一学去考大学。
  但是她婆婆王大妮不乐意,以她怀孕为由,把书本没收了给柳和平,让儿子学好了考大学给家里增光,至于媳妇只要养好胎生个大孙子就行了。
  可惜柳和平只念过小学,背诵了几首诗词,初中都没上过,讲大道理他懂,让他看物化生,那真是两眼都抓瞎。
  书本上的那些字认识他,他可不认识人家。
  江秋月这边把知青们聚集到一起,组成学习小组,开启互帮互助学习模式,大家白天先自己学习自己的,晚上抽出三四个小时一起过难题答疑,学习进度上去很多。
  林文清在高考消息公布后,把王晓红拉来了,想让江秋月紧急给她补一补基础。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