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55)(2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县令也没兴趣揪着这件事不放,毕竟这件事发生在春耕的时候,事情早有了结果,应该没有什么冤情。他也不关心曲家吃绝户的那点小心思,毕竟民不举官不究,曲清江没有告官,这又是人家的家事,只要没有违反朝廷律令,他也不好管这事。
  真正令他感兴趣的是曲家薄葬之事,他感叹道:时人重厚葬,认为此乃极孝的表现,可厚葬往往劳民伤财
  原本幸灾乐祸等着县令批评曲清江跟赵长夏不孝的那些人都傻眼了。主簿与里正有些懵逼,这上官怎么还唱反调了?
  主流的世俗观念便是应该厚葬来彰显孝心,主张薄葬的毕竟还是少数,没想到这个县令就是那部分少数人!
  赵长夏也有些意外,虽然薄葬是曲锋的遗言,可说出去确实容易被人戳脊梁骨,没想到这县令这么开明。
  而县令对这事这么上心的原因,她猜县令或许是想倡导薄葬和教化治下的百姓,正好遇到曲家这个例子,他便拿出来做典型。
  她猜的没错,县令今日到乡里走动,除了劝课农桑之外,便是宣扬德化。他目睹了无数人为了厚葬先人而弄得倾家荡产,对此十分痛心,对厚葬之风也深恶痛绝,然而他一个人的力量太弱了,实在是没法改变百姓的观念。
  遇到这一例,他如何不意外和惊喜?!
  县令当着众人的面称赞了曲锋的节俭观念之优秀,又表扬了曲清江与赵长夏能够听从亡父的遗愿,是为大孝。
  众村民:
  感觉被县令狠狠地打了一巴掌。
  人群外的曲氏族人听了,对县令包庇赵长夏的举动颇为不满,毕竟他们劝曲锋立嗣的行为放到全县,也没几个人会说他们不对的。但他们还不至于胆大包天去得罪县令,便只能咽下了这口气。
  虽然县令只是口头的表扬和称赞,甚至连赵长夏叫什么名都没问,但村民们可是看明白了,县令不会管那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也不会因为赵长夏的大胆叛逆之举而处罚他。他们若敢得罪赵长夏,被他教训了,也只能算是自讨苦吃。
  察觉到气氛有些不对劲,县令为了缓和气氛,忽然指着赵长夏腰间的香囊,道:这个香囊上面的刺绣很是精致,我能看看吗?
  赵长夏摘下香囊递给他,道:此乃娘子所绣。
  里正问:明府好眼力。这曲家娘子可是咱们县十分有名的绣娘,她的亡母更是出身皇绣的岳氏绣娘。
  县令忽然问赵长夏:令妻可曾绣过一幅《麻姑祝寿图》?
  赵长夏心中一动,道:年前受人所托,绣过一幅。
  县令恍然大悟,却没有就《麻姑祝寿图》发表什么见解,只把香囊还给她,道:令妻手艺精进了不少。
  谢明府赞誉,小的深感荣幸。
  县令道:令妻也是妇人女子之楷模呀!
  众人虽然不明白这俩人在打什么哑谜,但看得出县令对曲清江的刺绣手艺极为推崇,心情更是复杂。
  刚才还想恶人先告状的那村民后悔不迭,暗道,就不该这么天真的!
  县令走后,他以为赵长夏会报复他,但赵长夏还没有对他怎么样,里正就先让人将他架到了自家门口,狠狠地鞭挞了几下,道:我让你在县令面前胡说八道!
  他的家人吓得跪在里正家门前求饶,他也哭着说以后都不敢了。而其余村民只是围观,没一人敢上前主持公道的。
  里正教训完他,又警告村民道:往后还有人敢在官人面前胡说八道的,下场比他还惨!
  他本来对赵长夏也挺不满的,觉得她这不肯吃亏的性子很能惹事,然而想到自己打不过他,县令刚刚又表扬了她,对曲清江的手艺也十分认可,便没对她怎么样。
  赵长夏回了家。曲嘉雨还未离去,二人似乎研究新的针法似乎研究得兴致勃勃,见她回来了,曲清江脸上的笑容更甚:六月,你怎么这么快就回来了?
  赵长夏眨了眨眼:我遇到县令了。
  曲清江: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