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日请长缨 第188节(3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管之明在任时,樊彩虹是厂办主任,就是专门为厂领导服务的,所以与管之明的关系很近。如今,樊彩虹已经当上了临一机公司的副总经理,而管之明是个刑满释放人员,但樊彩虹丝毫没有要在管之明面前颐指气使的念头,反而是仍把他当成领导一样恭敬着,这就让管之明觉得很欣慰了。
  办事员过来给管之明奉上了茶水,果然用的是管委会最好的茶叶,管之明从茶水的香气中便感受到了樊彩虹的诚意。他品了一口茶,然后说道:“小樊,我刚才说的,可不是开玩笑,我的确是来请你赏口饭吃的,就是不知道园区的政策有什么规定。”
  “您是打算到园区来投资?”樊彩虹略一迟疑,便猜出了管之明的意思。
  所谓请樊彩虹赏饭,不外乎两个意思,一是到管委会谋份工作,二则是到园区来投资建厂。以管之明的年龄,以及他的心气,樊彩虹觉得他不太可能是想到管委会来工作,那么自然就只剩下投资这个选项了。
  当然,樊彩虹这样猜,还有一层考虑就是投资比应聘显得高端,猜人家是要来投资,属于一种恭维,即便是猜错了,对方也不至于生气。如果你一上来就问对方是不是想来给自己当下属,人家就该不高兴了。
  果然,管之明点了点头,说道:“是的,我的确是打算到园区来投资的。不过,真正的出资人并不是我,而是我过去认识的几个朋友。他们也是看我成天没事情干,又听说临河这边在搞产业招商,就出了点钱,让我挑头过来办个厂子。具体能赚多少钱都无所谓,大家也就是找点事情干干而已。”
  “原来是这样啊。”樊彩虹笑着说,“管厂长您来投资建厂,那效益肯定是没说的,没准过几年,都能成咱们临一机的竞争对手了呢。对了,管厂长,您打算投多大规模,是办个机床整机厂,还是做别的?”
  第391章 影响也不是特别大
  “整机厂太多了,没啥意思。”管之明说,“我是想开一家铸造厂,专门为那些整机厂提供铸件。”
  樊彩虹拍手说:“您可太有眼光了!唐总早就说过,咱们这个园区里,未来最赚钱的肯定不是那些整机厂,而是为整机厂提供专业配套服务的厂子,他还专门举了铸造的例子呢。……呃,对了,管厂长,您听说过我们唐总吧?”
  管之明微微一笑,说:“我怎么会没听说过呢,我们还很熟呢。10年前,临一机赶造金属打包机,时间紧,任务重,就是他和周衡一起到南梧监狱去请我回来组织生产的。那时候我就看出来了,这个小年轻不简单。
  “果不出我所料,这才几年时间,他居然已经当上临机集团的总经理了。这么年轻的大型国企总经理,在国内算是独一份吧。”
  “可不是吗!唐总那可真是一个神人呢!”樊彩虹颇有同感地附和道。
  经管之明一提醒,她也想起唐子风与管之明的确是有过交集的。只是,她不知道在那次事情之后,唐子风还曾几次去南梧监狱看望过管之明,并动用了一些关系为管之明减刑。
  管之明出狱后,唐子风曾与他联系,想聘他回来当生产技术顾问,只是管之明觉得自己是在厂里栽了跟头的人,再回来当个顾问,未免有些抬不起头来,所以婉拒了唐子风的邀请。
  这一回,管之明回临河来投资建厂,有一半的原因便是受了唐子风的撺掇。唐子风给他打电话,介绍了高滩园区建设的思路之后,又说管之明有那么多的管理经验,不拿出来施展实在是太可惜了。
  唐子风还说,国内机床产业即将迎来大发展的机遇,这个机遇期大约会持续10年左右。如果错过这一次,未来恐怕再也不会有其他的机遇了。
  管之明表面上说自己已经看破红尘,没有争强好胜之心了,实际上却是憋着一口气,想着要在哪里跌倒就在哪里爬起。他原本是一位风光无限的机床企业领导,只是一失足而成了阶下囚,老朋友们里对他幸灾乐祸的不在少数。
  在监狱里的时候,管之明就动过一个念头,想出狱之后东山再起,给那些嘲笑过他的人一记响亮的耳光。他当然知道,想重回临一机去当厂长是不可能的,体制内容不下他这种人。他能够做的,要么是投奔一家大型民营企业,要么就是自己创业。
  这几年,倒也有一些民营机床企业向他发出过邀请,请他去当分管生产的副总。但当管之明了解了这些企业的背景之后,便一一拒绝了。这些企业的规模太小,与临一机差着好几个级别。到这种企业里去当高管,对于他来说,并不是什么荣耀,甚至算是一种羞辱。
  现在,机会来了。
  临河市要建机床产业园,在全国进行招商,并给了各种优惠条件。管之明慧眼独具,在分析了形势之后,确定如果到园区去开一家专业配套企业,应当会有很好的发展。
  要知道,许多中小机床企业根本不具备自我配套的能力,生产一台机床,倒有七八成的部件是要外购的,自己只是一个集成商而已。管之明的产品如果技术过硬,不愁找不到销路。
  自己创业与投奔其他民营企业不同,投奔其他企业,他需要考虑一下对方的规模,规模小了未免不够风光,会被老友们嘲笑。但如果是自己创业,评价成功与否的标准就可以大为降低,一年能赚个一两百万,就足够在人前显摆了。
  届时自己可以说淡薄名利,不求闻达,马马虎虎做点生意糊口即可。与老友一起吃饭的时候,面对着一群靠退休工资过日子的老头,自己能够拍出十几张大钞买单,面子自然就有了。
  带着这样的想法,管之明找人凑了点钱,便回临河来了。
  “老侯和老戚,我都打好了招呼,等我这边的企业一办起来,他们就会过来给我帮忙。有他们俩把关,我这个厂子的产品绝对是有竞争力的。”管之明向樊彩虹介绍说。
  “原来是这样,难怪管厂长这么有信心了。”樊彩虹赞叹道。
  管之明说的老侯和老戚,分别是原临一机铸造车间的退休工人侯振声和戚运福,在管之明当厂长的时候,这两位老工人便是铸造车间里的定海神针,技术是顶呱呱的。
  管之明的长处在于生产管理,具体到技术细节,他是不如一线工人的。管之明决定要回来建厂之后,便开始联系临一机的老工人,以建立自己的技术班底。他与侯振声、戚运福这些人都有不错的关系,在许以高额的报酬之后,这两位便欣然答应出来加盟管之明的新企业,愿意“在管厂长手下发挥一些余热”。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