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日请长缨 第181节(3 / 4)
相处的时间长了,肖文珺知道,唐子风平常说话基本上是真假参半。假的那部分,荒唐得令人发指,纯粹就是恶搞。真的那部分,又是理智得令人发指,说是举世皆醉独我醒也并不为过。
一开始,肖文珺分不清唐子风的话哪句是真,哪句是假,经常被他绕得晕头转向。现在已经是老夫老妻了,肖文珺开始能够识别出唐子风话里的真伪。
就比如他刚才说的这段对美国教育的评论,明显是与时下所有的教育类心灵鸡汤相悖的,但肖文珺却能够感觉到,唐子风或许才是对的。
唐子风叹了口气,这就是穿越者的烦恼了。21世纪初,网络上充斥着各种关于美国以及整个西方世界的神话,比如美国政府的办公楼比中国农村的厕所还破,又比如美国校车里坐满了未来的美国总统。
在这个时期,非但那些从未出过国的人相信这种神话,如肖文珺这种经常出国去参加学术会议的高知,也同样相信这种神话。原因无它,唐子风、肖文珺这一代人,小时候都是听着各种西方神话长大的,在内心已经形成了对东西方差异的刻板印象。
他们这些人即便出了国,看到国外种种不良现象,也会自发地从最好的一面去解读,认为这是人家的优越性,中国与外国不同,错的一定是中国。
再至于说肖文珺刚才提到的那位人大教授齐木登,岁数又比唐子风他们大了十几岁,是70年代末最早接触西方世界的那批人,膝盖早就定型了,想让他们不跪着都难。
唐子风是个穿越者,在他穿越之前的那几年,网上的风气已经开始逆转,各种陈年的帖子都被挖出来鞭尸,唐子风也看过无数这样的鞭尸文,现在提前说出来,自然会让肖文珺觉得惊世骇俗。
“我在想,我是不是也得去办一份报纸了,对冲一下这些心灵毒鸡汤。美国的教育问题,安排几个人去了解一下,并不是很难的事情。国内这么多教育专家,就没一个出来说句真话的。”唐子风说。
“娜娜不是成天自称是你们临机集团的御用喉舌吗?你让她去宣传就行了,有必要自己办一份报纸吗?”肖文珺问。
唐子风说:“娜娜是开公司的,不是搞公益的。我要做的事情,是公益活动,偶尔一两次用她也就罢了,如果长期用她的公司去做这种对冲宣传,会影响她的业务的。”
肖文珺诧异道:“你们如果说的都是真话,能够纠正大家的错误认识,大家就会更相信你们,这对娜娜的业务不是更有好处吗?”
唐子风冷笑道:“文珺,你这就图样图森破了。你以为新闻是以说真话来吸引读者的吗?错了,新闻是靠带节奏来吸引眼球的。不管你说的东西有多荒唐,只要迎合了受众的心理,大家就会捧你。反之,你说的是真话,但大家不爱听,你照样会被大家抛弃。
“我如果让娜娜他们宣传美国一无是处,中国才是人类灯塔,你想想看,结果会如何?”
“连我都不信!”肖文珺抿着嘴乐,然后评论道:“你们这些学文科的,心太脏了。还是我们搞科学的好,一是一,二是二,弄虚作假就会被人发现。”
“说起搞科学,我倒是想起来了,这次如果不是晓惠功底扎实,我们恐怕还真没那么容易发现欧阳康的问题呢。晓惠这丫头,还真是挺不错的。”唐子风感慨道。
肖文珺说:“那是当然,你也不看看这几年我给她加了多少小灶。她上大二开始就跟我一起做课题,耳濡目染,见过的东西多了。欧阳康那点小伎俩,还想瞒过晓惠的眼睛。”
“我怎么觉得你是在夸自己啊?”
“我这么不含蓄吗?”
“你一向不含蓄啊,你不知道?”
“我就不含蓄,怎么?”
“……我喜欢。”
第377章 这都是什么价值观啊
“老齐这个人我知道,原来还是挺正常的一个人,在美国做了几年访问学者回来以后,就变得神叨了。现在在学校搞了一个中美创新文化比较研究中心,还挺火的。”
在包娜娜的办公室里,几位人大校友例行碰头聚会,唐子风说起齐木登的事情时,王梓杰给他做了一个介绍。
齐木登在人大现在是与王梓杰齐名的大腕之一。他们的共同之处在于学术造诣算不上顶尖,但名气极大,经常在各种会议上抛头露面,报纸杂志的约稿写得他们手软,每个月光拿各种润笔费、车马费都能比工资多上十几倍。
王梓杰出名,是因为他在整个经济学圈子都充斥着新自由主义思潮的大环境下,坚称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政府的经济干预是必不可少的,产业政策不能放弃,甚至还要加强,这与他本科就读于计划经济学系的经历倒是颇有一些关联。
由于他坚决地站在政府干预一方,所以颇受政府官员的推崇。在私下里,许多学者都鄙夷地称他是御用经济学家,是替政府站台的。媒体方面,官方报纸经常请他写评论文章,为国家政策做注解。而大量的“自由媒体”则往往对他冷嘲热讽,甚至拿他的私生活出来说三道四。
好吧,王梓杰的私生活的确是有些不够检点,也不能怪媒体无良。
齐木登与王梓杰是两个极端,他是以抨击体制以及中国文化而出名的。有好事者统计过,他一年中提到“僵化的体制”这个短语不下200次,这还是基于有据可查的公开演讲、媒体报道以及他发表的文章。至于说在各种未被报道的会议上说过多少次,就没法算了。 ↑返回顶部↑
一开始,肖文珺分不清唐子风的话哪句是真,哪句是假,经常被他绕得晕头转向。现在已经是老夫老妻了,肖文珺开始能够识别出唐子风话里的真伪。
就比如他刚才说的这段对美国教育的评论,明显是与时下所有的教育类心灵鸡汤相悖的,但肖文珺却能够感觉到,唐子风或许才是对的。
唐子风叹了口气,这就是穿越者的烦恼了。21世纪初,网络上充斥着各种关于美国以及整个西方世界的神话,比如美国政府的办公楼比中国农村的厕所还破,又比如美国校车里坐满了未来的美国总统。
在这个时期,非但那些从未出过国的人相信这种神话,如肖文珺这种经常出国去参加学术会议的高知,也同样相信这种神话。原因无它,唐子风、肖文珺这一代人,小时候都是听着各种西方神话长大的,在内心已经形成了对东西方差异的刻板印象。
他们这些人即便出了国,看到国外种种不良现象,也会自发地从最好的一面去解读,认为这是人家的优越性,中国与外国不同,错的一定是中国。
再至于说肖文珺刚才提到的那位人大教授齐木登,岁数又比唐子风他们大了十几岁,是70年代末最早接触西方世界的那批人,膝盖早就定型了,想让他们不跪着都难。
唐子风是个穿越者,在他穿越之前的那几年,网上的风气已经开始逆转,各种陈年的帖子都被挖出来鞭尸,唐子风也看过无数这样的鞭尸文,现在提前说出来,自然会让肖文珺觉得惊世骇俗。
“我在想,我是不是也得去办一份报纸了,对冲一下这些心灵毒鸡汤。美国的教育问题,安排几个人去了解一下,并不是很难的事情。国内这么多教育专家,就没一个出来说句真话的。”唐子风说。
“娜娜不是成天自称是你们临机集团的御用喉舌吗?你让她去宣传就行了,有必要自己办一份报纸吗?”肖文珺问。
唐子风说:“娜娜是开公司的,不是搞公益的。我要做的事情,是公益活动,偶尔一两次用她也就罢了,如果长期用她的公司去做这种对冲宣传,会影响她的业务的。”
肖文珺诧异道:“你们如果说的都是真话,能够纠正大家的错误认识,大家就会更相信你们,这对娜娜的业务不是更有好处吗?”
唐子风冷笑道:“文珺,你这就图样图森破了。你以为新闻是以说真话来吸引读者的吗?错了,新闻是靠带节奏来吸引眼球的。不管你说的东西有多荒唐,只要迎合了受众的心理,大家就会捧你。反之,你说的是真话,但大家不爱听,你照样会被大家抛弃。
“我如果让娜娜他们宣传美国一无是处,中国才是人类灯塔,你想想看,结果会如何?”
“连我都不信!”肖文珺抿着嘴乐,然后评论道:“你们这些学文科的,心太脏了。还是我们搞科学的好,一是一,二是二,弄虚作假就会被人发现。”
“说起搞科学,我倒是想起来了,这次如果不是晓惠功底扎实,我们恐怕还真没那么容易发现欧阳康的问题呢。晓惠这丫头,还真是挺不错的。”唐子风感慨道。
肖文珺说:“那是当然,你也不看看这几年我给她加了多少小灶。她上大二开始就跟我一起做课题,耳濡目染,见过的东西多了。欧阳康那点小伎俩,还想瞒过晓惠的眼睛。”
“我怎么觉得你是在夸自己啊?”
“我这么不含蓄吗?”
“你一向不含蓄啊,你不知道?”
“我就不含蓄,怎么?”
“……我喜欢。”
第377章 这都是什么价值观啊
“老齐这个人我知道,原来还是挺正常的一个人,在美国做了几年访问学者回来以后,就变得神叨了。现在在学校搞了一个中美创新文化比较研究中心,还挺火的。”
在包娜娜的办公室里,几位人大校友例行碰头聚会,唐子风说起齐木登的事情时,王梓杰给他做了一个介绍。
齐木登在人大现在是与王梓杰齐名的大腕之一。他们的共同之处在于学术造诣算不上顶尖,但名气极大,经常在各种会议上抛头露面,报纸杂志的约稿写得他们手软,每个月光拿各种润笔费、车马费都能比工资多上十几倍。
王梓杰出名,是因为他在整个经济学圈子都充斥着新自由主义思潮的大环境下,坚称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政府的经济干预是必不可少的,产业政策不能放弃,甚至还要加强,这与他本科就读于计划经济学系的经历倒是颇有一些关联。
由于他坚决地站在政府干预一方,所以颇受政府官员的推崇。在私下里,许多学者都鄙夷地称他是御用经济学家,是替政府站台的。媒体方面,官方报纸经常请他写评论文章,为国家政策做注解。而大量的“自由媒体”则往往对他冷嘲热讽,甚至拿他的私生活出来说三道四。
好吧,王梓杰的私生活的确是有些不够检点,也不能怪媒体无良。
齐木登与王梓杰是两个极端,他是以抨击体制以及中国文化而出名的。有好事者统计过,他一年中提到“僵化的体制”这个短语不下200次,这还是基于有据可查的公开演讲、媒体报道以及他发表的文章。至于说在各种未被报道的会议上说过多少次,就没法算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