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日请长缨 第103节(2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何继安不是不知道东垣机床公司只是一个空架子,但人家舍得出钱,自己凭什么不来呢?常机实力强悍不假,但这些年经营状况都是不死不活。以他的资历,在常机一个月也就能拿到300多元的工资。李太宇一张嘴就答应给他1500元,他哪还有拒绝的道理?
  何继安一到东垣公司,就被任命为技术总监,李太宇把他当成了心腹,凡事都要向他求教,这倒是让他迅速了解了东垣公司的现状。
  何继安在常机的时候,总觉得第五机床厂是个垃圾企业,到了东垣公司才知道,第五机床厂真的是个垃圾企业……
  厂里的设备条件自不必说了,反正都是五六十年代的旧设备。何继安甚至还在一台机床上发现了常机的设备铭牌,估计是常机把这台机床报废了,五机床又从废品收购站把它运回来,当成了宝贝。
  厂里工人的技术水平比设备更加不堪。这家厂子原本是市二轻局为了安置系统内的待业青年而开办的,建厂时间是在80年代初。如今,当年进厂的回城知青们都已经是40出头了,要技术没技术,要文化没文化,而且一个个拽得一笔潦倒。
  这也就是李太宇这个富二代没经验,换成其他外商,并购企业之后第一件事就得把这些工人给开了,指望他们去制造精密磨床,何继安还不如指望老婆多给他几块钱零花钱更现实。
  最后一项就是李太宇花钱从韩国买来的磨床技术。李太宇不懂,不代表何继安也不懂。作为一名工艺科副科长,何继安的机床技术水平是很高的,一看图纸就知道这些磨床真是不怎么样。
  以时下韩国机床产业的水平,这几台磨床的机电系统设计比中国的国产机床是要强出一些的,但磨床的数控再复杂又能复杂到哪去?数控磨床的编程是非常简单的,也就是涉及到修砂轮后的补给量,还有啥进刀结束后光磨停留时间量之类。按一套这样的系统,根本没啥难度。
  除掉机电系统,这几台磨床就真的乏善可陈了。基础床身的水平和国内乡镇企业的质量差不多,和同为四小龙的台岛相比,完全不是一个档次。
  以这样的技术水平,要想在国内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实在是太难了。
  何继安顿时有一种错上贼船的感觉。
  第213章 被绘图板耽误的营销大师
  贼船也是船。既然上这条船能够赚到1500元的月薪,那么何继安的想法就是要让这条船存在的时间更长一点。
  他与李太宇长谈了一次,献上了“救船八策”,包括更新设备、淘汰一批混吃等死的老员工、从包括常机在内的一些大厂用高薪挖人以充实技术工人队伍,最后的一条就是对公司形象进行包装,以达到唬人的目的。
  在何继安的设计下,东垣公司摇身一变,成了拥有5000名员工的韩国第三大机床企业……的中国分公司。李太宇从第五机床厂接手过来的员工不到100人,此时却被吹嘘成了500人。至于李太宇从韩国本土买来的几个磨床产品,更是被冠以由国际顶尖设计院开发、全球销量过万的磨床精品。
  何继安有充分的把握,相信国内的机床用户无法识破这样的骗局。中韩建交才几年时间,中国国内对韩国的了解仅限于电视剧上展示的那些,再往前追溯就是“奇袭白虎团”里的剧情了。韩国的一些文化协会在中国开展了大量宣传,向人们传播了韩国非常先进、非常牛叉的印象,在这种情况下,东垣公司自称自己的水平是世界第三、宇宙第八,谁又会怀疑呢?
  带着在韩国印刷的精美宣传资料,何继安亲自出马,在全国推销东垣机床。他在常机当了多年的工艺科副科长,在行业里认识不少人。他找到这些老关系,告诉对方说自己已经改换门庭,到了一家韩国机床公司,然后便开始大肆贬低国产机床,吹嘘韩国机床。
  作为一家国营机床大厂的工程师,何继安知道很多国产机床存在的问题,包括一些行业隐秘。他把这些事情说出来,不难在用户那里制造出一种国产机床十分不堪的印象。大家对韩国机床的了解是非常有限的,能够看到的就是宣传资料上那漂亮的机床外壳。所谓距离产生美,不外乎就是如此。
  实践表明,每一位工艺科副科长都是被绘图板耽误的营销大师。与他的同行韩伟昌相比,何继安更算是无师自通。他让公司出钱给自己添置了名牌西装和浪琴表,走到什么地方,都有意无意地亮出腕子给别人看看,让人觉得他的确是来自于一家实力极强的公司。
  在这里就得说说有文化和没文化的区别了。一些乡镇企业家也懂得通过炫富来显示实力的道理,但他们炫富的方式无外乎在每个手指头上都戴一枚硕大的金戒指,在脖子上挂着20来斤重的金项链。
  何继安是个文化人,他知道怎么证明自己是个外企高管。他手上戴的浪琴表其实也就值2000元出头,和一枚金戒指的价格差不了多少。但戴一块名表和戴十个戒指,能是同样的档次吗?
  何继安的推销取得了极大的成功。大多数机械企业的领导都或多或少有些崇洋心态,听说他推销的是韩国机床,而价格又远比美日欧的机床更亲民,便欣然接受了。照理说,采购设备多少是需要了解一下有关细节的,比如产品质量问题、厂家声誉问题,但因为东垣机床公司的前面有“大韩”二字,这些考量也就被忽略了。
  想想看,人家是外国公司,外国怎么会有质量差的东西呢?外国公司的声誉怎么会不好呢?
  “李总,咱们手上现在已经积压下100多台机床的订单了,时间最长的已经拖了半年时间。我跟人家说是因为海关那边工作效率太低,一直压着咱们从韩国进口的控制电路板不肯放行,可这个理由也撑不了多久啊。”
  在公司的总裁办公室里,何继安一脸苦相地向李太宇抱怨着。
  何继安这边的业务做得异常顺利,但把订单拿回来之后,生产部门却掉了链子。在何继安的建议下,李太宇采购了一大批设备,花掉了100多万元的资金,随后又从几家国营企业挖了十几名技术工人过来,充实到各个工序。但无奈五机床的基础实在是太差了,十几名优秀技工根本补不上所有的短板。
  像临一机、常机这样的大企业,生产机床的时候绝大多数部件都是自己造的,只有少数部件要从其他企业采购。但像原来的第五机床厂这种小型机床企业,外购件的比例就会比较大,自己只做床身、工作台、头架、尾架之类的,都是一些傻大黑粗的活儿。好吧,其实五机床连这样的活也干不好,导轨、液压缸之类装配不上去的事情,是时常发生的。
  李太宇从韩国带来的图纸,与中国国内常规的磨床在原理上是一致的,但各个部件的尺度参数都有所不同,这就导致东垣机床公司很难在国内找到合适的外购件。这些部件要么从韩国进口,要么就只能是公司自己制造,而后者无疑是对公司生产能力的一大挑战。
  从韩国进口部件的思路,被李太宇否决了,何继安对此也能理解。这些东垣公司制造不出来的部件,恰恰是附加值最高的部件。这样的部件在国内采购也就罢了,如果从韩国采购,采购价本身就比国内高出一大截,还要支付高昂的进口关税,最终机床整机的价格就控制不住了。
  韩国机床要想在国内销售,必须把自己的价格控制在美日欧的机床价格之下,而且还必须是有明显差异的,否则人家何不稍微加点钱去买美日欧的机床?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