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1)(2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那将军骑着马上前,气势迫人,一时无人敢说话。
  刘协倒不怕,横竖是已经死过一次的人了,他握紧手中缰绳,出声喝问:来者何人?
  见这少年年纪虽小,却底气十足,面上一点慌乱不显,董卓大感意外,以为是天子,立马报上名字:臣西凉刺史董卓,见过天子。
  居然真是董卓这个残暴的胖子,眼前这一幕,正是三国演义中乱世的开端!
  刘协心里一阵绝望,只得按照三国演义中的台词和董卓演下去:汝来劫驾,亦或保驾?
  董卓立马回道:臣是来保驾的!
  刘协于是喝问:既来保驾,天子在此,为何不下马叩拜?
  汉室威严仍在,董卓不敢抵抗,下马跪拜于左。
  少帝刘辩依旧不敢说话,只战战兢兢地从宦官背后探出头来。
  刘协这个无权无势的王爷只得赶鸭子上架代替天子进行安抚:董将军果然天子的良臣!不辞千里辛苦,前来保驾护卫。今宫中发身祸乱,幸亏有你们这些忠臣良将前来保驾。现在局势已稳,不必多猜多疑,护佑我们回宫即可!(注:引用自三国演义)
  护佑天子回宫后,董卓趁机以清君侧为名在洛阳大肆追捕宦官。此后,董卓不肯交出兵权,西凉大军在洛阳盘桓不去,并趁机把持朝政。
  少帝刘辩母家势大,何太后欲杀董卓,可惜风声走漏,董卓便起了废立的心思。
  刘协敏锐地感受到了京中的紧张,于是在脑海中拼命回忆三国演义和三国志的剧情。
  然而史书上和演义里董卓入京时陈留王才九岁,不久后就即位成为天子。但目前这个壳子已经十一岁了。且对比春秋战国和秦朝历史,都与自己在现代书本上所知的略有不同。刘协心中纳闷,也不知道是穿越到了哪个平行时空来了,书中的关键剧情点和知识是否还有效。
  不论在三国演义、三国志还是未知的平行空间,成为陈留王,那都是亡国之君的命啊。若是躺下做一条咸鱼,那得被董卓、吕布、曹操和曹丕关小黑屋轮番威胁欺负多少次啊。刘协求生欲很强,回到宫中连忙着手自救,但作为一个手无实权的年少王爷,他采取的所有措施都失败了
  秘密派人拉拢并州刺史丁原,但手中筹码不多,未果。欲重金贿赂吕布,却苦无门路,手下人混入兵营还被抓走打了二十大板。
  趁夜见传说中忠心耿耿的皇甫嵩,然而此时他还不是天子,深受忠君思想熏陶的皇甫嵩思想十分传统,为了避嫌避而不见。
  连番挫败后,刘协只得在家改良造纸术,吟诗作对并广以宣传,同时命人在市井间打造名声,引诱效忠的人前来。且不计钱财,择走投无路的流民、孤儿安置在京,暗地培养亲信。
  先帝只留下两子,性格都特别鲜明。
  刘辩完全继承了父亲的无能和胆小贪婪。陈留王则年少聪敏,文采斐然,为人处世宽宏大度,最近更是改造蔡伦的造纸术,造出了前所未有的洁白平整纸张,一时名声大噪。
  董卓欲废少帝刘辩之事在朝廷掀起轩然大波。按理来说,刘辩并无过错,董卓是无权擅自废立的。然而百官迫于董卓权势,无一人敢出声,只有手握重兵的并州刺史丁原敢强势反对。
  董卓欲杀丁原,却又顾忌丁原旗下勇猛无双的吕布。于是频繁露出惋惜的神色:吾观吕布非常人也。吾若得此人,何虑天下哉!此等猛将,竟归丁原莽夫麾下!
  恰逢旗下李肃是吕布的同乡,见董卓如此欣赏吕布,便自告奋勇去劝说。
  两人他乡重逢,吕布拿出好酒好菜招待李肃。
  谈到自家主公,李肃赞扬道:如今天子暗弱,对国家不利。陈留王聪颖仁德,更适合做天子。满朝文武明知这一点,却为了忠臣的虚名不愿点破,只有董公为社稷考虑,冒天下之大不韪也要匡扶国家,实乃大忠似奸,真英雄也。
  吕布也早有听闻,满朝文武无一人反对立陈留王,当初先帝属意的也是陈留王,只是何太后家势大,在何将军的军权威胁下,先帝无法改立。
  自家主公丁原是有些不识时务了,吕布叹道:只恨未逢明主。
  李肃忙忙抛出橄榄枝。吕布未否定,却不肯收下金银珠宝,只道来日再聚。
  李肃来军中的消息瞒不过丁原。他走后不久,丁原便怒气冲冲前来:在此关节,与凉州军私相见面,你是何居心?
  吕布只得任丁原搜索帐篷,证明自己并无二心。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