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节(2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崔成州盯着她上车,满脸不虞:“你家这段路也太堵了。”
  商稚言紧张地扣好安全带:“对不起。”
  车窗之外,海面晃动着金箔一样的反光。身着同华高中校服的少年少女骑自行车滑过,留下一两串模糊的笑声。
  商稚言看了眼手表。7点06分,他们必须在八点半之前抵达会展中心。
  “学个驾照吧,”崔成州打着方向盘说,“不会开车还当什么记者。”
  商稚言连忙点头:“我上周报名了。”
  崔成州脸色缓了缓,随后又想起了什么,语气一厉:“录音笔呢?”
  商稚言:“带了。”
  崔成州:“采访证。”
  商稚言连忙翻找背包,崔成州连声冷笑。采访证就在背包夹层里,和记者证放在一起。她再次检查了所有必需的东西,确保不会再因为丢三落四而被崔成州责骂。
  进浪潮社刚刚一个月,商稚言还在轮岗。今天在会展中心召开的是年度高新科技产业发布会,崔成州手底下带着几个新人,但他点名让商稚言跟自己去现场。商稚言知道这是崔成州关照自己,她跑现场的经验少,多学一点是一点。
  崔成州是业内很有名气的记者,和名气不相上下的是他改不了的臭脾气。商稚言小心翼翼地擦拭干净采访证,戴在脖子上,保持着乖巧的沉默。
  证件照里的商稚言精神抖擞,一头披肩长发油亮乌黑,白净的小圆脸上笑眼弯弯。
  ·
  会展中心的媒体签到席已围拢不少人,商稚言拿了两本会议手册,转头便看见电台的记者满脸同情地拉着她,低声问:“你跟的是崔恶啊?”
  周围几个年轻记者脸上都是一色的怜悯,有人甚至还拍了拍她的肩:“熬着熬着就过来了。”
  崔成州显然知道自己在新人里恶名远扬,站在远处一声不吭地盯商稚言。商稚言迅速签了名奔过去,被崔成州一瞪,连忙维持面上的冷静,端起了记者的架子。
  崔成州带商稚言认识会场的人,商稚言奋起十二分精神紧张地问好、握手,把人脸和名字、职务一个个对上号。
  但她还是被崔成州狠狠瞪了一眼:因为忘记带名片。
  等坐到位置上,崔成州松了一口气似的,不经意般说:“也不用记得太清楚,下个月你就到新媒体中心去了。”
  浪潮社是国内著名的综合性媒体,以“创新媒体,关注时代”为宗旨,除了每周发行的《浪潮周刊》纸媒之外,在两微一端上也有很大影响力。社里有五个新闻中心:时政、社会、财经、国际和新媒体,商稚言现在在财经新闻中心轮岗,农业、渔业、水利、经济、科技,每条线都得跑。
  她低声问:“崔老师,我听说你下个月也要调走?”
  崔成州脸色终于缓和,似乎离开财经中心是一件令他十分高兴的事情:“回老本行。”
  商稚言连连点头。崔成州的“老本行”是社会调查记者,隶属社会新闻中心。
  “你高兴什么?”崔成州打量着她,“……你要想去社会新闻中心继续跟我,那无论什么工作,都得认真谨慎些。我的要求是很高的。”
  商稚言又拼命点头。
  她进入浪潮社的目的之一,就是跟着崔成州工作。多年前与崔成州的一段来往,令她对这位前辈深怀敬意。但这种话可不能对崔成州说,崔成州绝对会露出嫌弃表情,嘴角一扯,发出他标志性的嘲笑:年轻人,不要盲目。
  今天的发布会新内容不多,崔成州带她来,主要让她熟悉工作环境和流程,跟其他媒体的记者混个脸熟。主办方准备好了通稿和材料,一一分发到记者手上,就连提问环节也循规蹈矩。商稚言问了两个问题,坐下后立刻疯狂在手机上打字,即时给编辑部发回现场报道。
  最后一个问题是坐在商稚言前方的电台记者提出的:去年科技园区的新月医学科技研究院取得了医疗机器人和携行外骨骼的技术突破,不知能否具体展示说明?
  新月医学的负责人就在台上列席,他欣然应允。用视频介绍了自由度6的脊柱外科手术医疗机器人之后,他似乎还意犹未尽,转头冲台下的团队招手。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