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1节(2 / 4)
同时得到北方军和蒋光头支援的救世军武汉空军,奋起迎战,一个月击落日军飞机三十五架,成功地打压了日军的嚣张气焰,只是自身损失亦是非常之大。
其实这也是日军华中方面军自身协调的问题。
日本本土军工生产能力是远远抵不上英美等西方列强的,仅有的飞机产能中,要大部分偏向于海军航空兵。因此,陆军所获得的九七式战斗机数量稀少不说,还要主要供应朝鲜军和关东军,以对抗更加难缠的北方军。
而海军得到了性能不错的九六式舰载战斗机,却因为长江航道被阻的问题,无法提供更强有力的空中支持。
最终导致了大量使用旧式战斗机的华中方面军,居然在空战中接连失利的尴尬场面。
事实上,武汉空军使用的战斗机,也没有多少先进。习惯与使用美式或是苏式战斗机的救世军和黄埔军,都放弃了使用德式bf-109战斗机。无论是新霍克还是伊-15,都还是可以抗衡日本人旧式战斗机的机型。
在空中没有赚到便宜的华中方面军,恼羞成怒,很快开始调集部队准备发起地面进攻,武汉会战一触即发。
同时面对徐州和武汉两个方向的巨大压力,吴子玉亦是心力俱疲,尤其是救世军主力连经太原会战和徐州会战,早已折损严重,亟待休整。
在落寞之中,吴子玉放弃了进一步在徐州附近大战的计划,回师力保洛阳和武汉,缩短防御战线,同时也是为了争取最宝贵的休整时间,以应对更大规模的武汉会战。
侥幸的日军华北方面军,立即改变部署,手忙脚乱地调集兵力从西面进行大包抄作战,居然准备伺机围歼聚在徐州附近的救世军主力。而此时,救世军主力已经抢得先机,成功撤离徐州,仅留下一个空城给日军。这让信心满满、一心争功的华北方面军,顿时大感挫折。
但是在另一个方向,华北方面军是所向披靡,势如破竹。守军将领无耻的不战而逃,山东全境很快就失陷与日本人手中。
在东北,关东军再次调集三个师团的兵力,配属几乎相同数量的伪满洲国军队,大举南下直扑锦州。
能让原本偃旗息鼓的关东军如此气势汹汹,关键是其得到了一款新锐装甲力量,九七式坦克。
九七式坦克,日本人叫九七式中战车,全重15吨,采用了锻压合金装甲最厚处25毫米,装备一台170马力的风冷柴油发动机,最高时速38千米,最大行驶距离210千米,乘员四名,主要武备是一门97式57毫米战车炮。
从战车性能上看,北方军装备的lt-35坦克已经落后于日本关东军的九七式坦克了。
尤其是在风冷柴油发动机的运用上,日本人更是远远走在兰州机器局的前面。九七式坦克运动能力强,可靠性高,发展潜力巨大,甚至被日军自己称做得意之作。
更要命的是,日本人喜欢使用镍铬合金装甲,而这种合金装甲的防护效能相当于125%以上的匀质钢装甲,以至于九七式坦克的装甲性能已经丝毫不弱于lt-35坦克了。在火力输出上,lt-35坦克的37毫米坦克炮,自然是比不上57毫米战车炮的。
不仅如此,关东军的陆军部队更是大量列装了九四式37毫米反坦克炮。
九四式37毫米反坦克炮,实际上就是北方军购买的德国37毫米反坦克炮的仿制品,日本人同样购买了相应材料,并且在民国二十五年仿制成功。
虽然日本人仿制的九四式37毫米反坦克炮,因为坚持使用日式弹药的习惯,穿甲能力略弱于德国原装货,但是威力还是不错的。
九四式37毫米反坦克炮,日本人更多的是称为九四式速射炮,全重327千克,穿甲爆破弹重0.67千克,有效射程2870米。其穿甲能力,在1000米处可穿透30毫米,在500米处可穿透40毫米匀质钢装甲。
如果是打击镍铬合金装甲,其穿甲能力,在500米处可穿透20毫米,在100米处可穿透30毫米。
为了对抗北方军的装甲部队,关东军将九四式反坦克炮直接列装到了步兵大队一级,极大地增强了陆军部队的反坦克能力。
在九七式坦克和九四式反坦克炮的强大压力下,北方军擅长的装甲机动作战能力受到了严重制约,接连几次接触战都是损失了大量装甲力量,被迫放弃了坦克集群大规模反击的方案,老老实实地和关东军打起了最无奈的阵地消耗战。
关内损兵失地,关外战火连天。
关东军在战术上确实赢了,成功地抑制了北方军的装甲优势,甚至将攻势再次迫近锦州城。也可以说,他们在战役目的上也是达到了,北方军的战力都被牵制在了东北,入关参战已经短期无法实现了。
但是在战略上,日本人却是悄无声息地输了一筹。关东军的部队已经飞快扩张到超过十一个师团,而且多是精锐师团。
陷于苦战的关东军,同样是和北方军拼起了消耗战。
从这点意义上来说,也就是日军最精锐的力量陷在了东三省战事,日渐消耗而无法自拔,加上关内中国军队的顽强抵抗,整个中日战争在缓慢转入战略相持拼消耗的阶段。
只有七千多万人口的资源小国日本,一旦进入漫长的消耗战中,是无论如何拼不过国土广袤、人口众多的中国。光是北方军政府辖区的人口,就已经超过上亿了。 ↑返回顶部↑
其实这也是日军华中方面军自身协调的问题。
日本本土军工生产能力是远远抵不上英美等西方列强的,仅有的飞机产能中,要大部分偏向于海军航空兵。因此,陆军所获得的九七式战斗机数量稀少不说,还要主要供应朝鲜军和关东军,以对抗更加难缠的北方军。
而海军得到了性能不错的九六式舰载战斗机,却因为长江航道被阻的问题,无法提供更强有力的空中支持。
最终导致了大量使用旧式战斗机的华中方面军,居然在空战中接连失利的尴尬场面。
事实上,武汉空军使用的战斗机,也没有多少先进。习惯与使用美式或是苏式战斗机的救世军和黄埔军,都放弃了使用德式bf-109战斗机。无论是新霍克还是伊-15,都还是可以抗衡日本人旧式战斗机的机型。
在空中没有赚到便宜的华中方面军,恼羞成怒,很快开始调集部队准备发起地面进攻,武汉会战一触即发。
同时面对徐州和武汉两个方向的巨大压力,吴子玉亦是心力俱疲,尤其是救世军主力连经太原会战和徐州会战,早已折损严重,亟待休整。
在落寞之中,吴子玉放弃了进一步在徐州附近大战的计划,回师力保洛阳和武汉,缩短防御战线,同时也是为了争取最宝贵的休整时间,以应对更大规模的武汉会战。
侥幸的日军华北方面军,立即改变部署,手忙脚乱地调集兵力从西面进行大包抄作战,居然准备伺机围歼聚在徐州附近的救世军主力。而此时,救世军主力已经抢得先机,成功撤离徐州,仅留下一个空城给日军。这让信心满满、一心争功的华北方面军,顿时大感挫折。
但是在另一个方向,华北方面军是所向披靡,势如破竹。守军将领无耻的不战而逃,山东全境很快就失陷与日本人手中。
在东北,关东军再次调集三个师团的兵力,配属几乎相同数量的伪满洲国军队,大举南下直扑锦州。
能让原本偃旗息鼓的关东军如此气势汹汹,关键是其得到了一款新锐装甲力量,九七式坦克。
九七式坦克,日本人叫九七式中战车,全重15吨,采用了锻压合金装甲最厚处25毫米,装备一台170马力的风冷柴油发动机,最高时速38千米,最大行驶距离210千米,乘员四名,主要武备是一门97式57毫米战车炮。
从战车性能上看,北方军装备的lt-35坦克已经落后于日本关东军的九七式坦克了。
尤其是在风冷柴油发动机的运用上,日本人更是远远走在兰州机器局的前面。九七式坦克运动能力强,可靠性高,发展潜力巨大,甚至被日军自己称做得意之作。
更要命的是,日本人喜欢使用镍铬合金装甲,而这种合金装甲的防护效能相当于125%以上的匀质钢装甲,以至于九七式坦克的装甲性能已经丝毫不弱于lt-35坦克了。在火力输出上,lt-35坦克的37毫米坦克炮,自然是比不上57毫米战车炮的。
不仅如此,关东军的陆军部队更是大量列装了九四式37毫米反坦克炮。
九四式37毫米反坦克炮,实际上就是北方军购买的德国37毫米反坦克炮的仿制品,日本人同样购买了相应材料,并且在民国二十五年仿制成功。
虽然日本人仿制的九四式37毫米反坦克炮,因为坚持使用日式弹药的习惯,穿甲能力略弱于德国原装货,但是威力还是不错的。
九四式37毫米反坦克炮,日本人更多的是称为九四式速射炮,全重327千克,穿甲爆破弹重0.67千克,有效射程2870米。其穿甲能力,在1000米处可穿透30毫米,在500米处可穿透40毫米匀质钢装甲。
如果是打击镍铬合金装甲,其穿甲能力,在500米处可穿透20毫米,在100米处可穿透30毫米。
为了对抗北方军的装甲部队,关东军将九四式反坦克炮直接列装到了步兵大队一级,极大地增强了陆军部队的反坦克能力。
在九七式坦克和九四式反坦克炮的强大压力下,北方军擅长的装甲机动作战能力受到了严重制约,接连几次接触战都是损失了大量装甲力量,被迫放弃了坦克集群大规模反击的方案,老老实实地和关东军打起了最无奈的阵地消耗战。
关内损兵失地,关外战火连天。
关东军在战术上确实赢了,成功地抑制了北方军的装甲优势,甚至将攻势再次迫近锦州城。也可以说,他们在战役目的上也是达到了,北方军的战力都被牵制在了东北,入关参战已经短期无法实现了。
但是在战略上,日本人却是悄无声息地输了一筹。关东军的部队已经飞快扩张到超过十一个师团,而且多是精锐师团。
陷于苦战的关东军,同样是和北方军拼起了消耗战。
从这点意义上来说,也就是日军最精锐的力量陷在了东三省战事,日渐消耗而无法自拔,加上关内中国军队的顽强抵抗,整个中日战争在缓慢转入战略相持拼消耗的阶段。
只有七千多万人口的资源小国日本,一旦进入漫长的消耗战中,是无论如何拼不过国土广袤、人口众多的中国。光是北方军政府辖区的人口,就已经超过上亿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