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2节(2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一时间,简直是一石激起千层浪!
  什么顾觉非什么方少行,都成了小事,满朝文武都炸了!
  萧彻于是不得不耐下性子来,解释此事的原委。
  大将军夫人陆锦惜与当年薛况留下来的庶子薛廷之,自然成为了最完美的挡箭牌,被拖出来顶缸。
  当即就有迂腐老臣怒斥妇道人家,头发长见识短;又说薛廷之异族血脉,居心不良,有亡我大夏之心。
  反正什么帽子高,就拿什么往他们头上扣。
  没几句下来,陆锦惜大将军夫人险些都要成了卖国贼了。
  最终还是那一帮武官、武将听不下去了,虽不同意这件事,却也出来说了几句公道话,这才将局面缓和下来。
  可要动科举制这件事本身,却是寸步难行。
  于是宫里面就来了人,传了萧彻的话,要陆锦惜出去“走动走动”了。
  当初宫里面求皇帝这件事的时候,她答应了什么,皇帝清楚,她也清楚,且两个人都没忘。
  旨意一下来,陆锦惜便心领神会,往各武将家串门去了。
  没两天,再上朝的时候,大部分说话有分量的武官武将,便都已经倒戈,不仅赞□□改科举制,就连先前他们一直诟病的议和,都没反对了。
  满朝的文臣简直怀疑自己是见了鬼。
  直到很后来,才知道这背后有陆锦惜活动的影子,想起来自然在心里咒她,可也没办法啊。
  这件事,皇帝是铁了心要做,且还有人做。
  你要问是谁?
  满朝文武,还能有谁?
  就一个顾觉非了。
  科举制,兹事体大,不是说动就能动的。
  很多人迂腐不化,宁愿就这么放着瘫着,也不愿意往好里改改。
  可顾觉非并不在其列。
  他这人,见得多,看得远,胸有丘壑,只与当初的陆锦惜一般,觉得这科举制动一动,再配合着议和的大势,将会有一种奇妙而长远的效果。
  所以,在此事出了第五日上朝的时候,他竟然就递上了一封厚厚的折子。
  折内详陈科举改制之利弊,且用了一种十分高明的说服之法。
  ——这折子,陆锦惜当时没看到,是事成之后,才辗转传到她这里来的。
  折上陈明的利弊,有理有据,自不必细说。
  最引人注意的,乃是他对前朝史料的引用和各方面数据的列举。
  大夏之前不是没有过别的朝代,更不是没有过别的民族,其中就有外来蛮族入主中原一代。可最终的结果,是这些蛮夷都被中原的风土人情同化,未让中原失去原本的根基。
  对比到眼下来看,自然不需要多担心匈奴。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