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7节(3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可那股欢快跳跃的灵气太熟悉了,而自从自己走出昆仑山也再未遇见过,刘宇浩有足够的理由相信,自己刚才的判断不会发生偏差。
  刚要释放出异能再次察看,刘宇浩眼睛蓦然眯了起来,在离他右手不远处有一样东西吸引了他的目光。
  查理也察觉到了刘宇浩的异样,顺着目光看去,笑道:“哦,对不起,我还真忘了房间里有一件来自东方的古董。”
  说着,查理快步朝刘宇浩右手边走过去,一阵摸索后防暴玻璃罩开关被他打开,“刘先生,这是一款清代中期的鼻烟壶,我非常的喜欢它。”
  查理一点都不掩饰自己内心对那鼻烟壶的喜爱,不等刘宇浩说话,迫不及待地为刘宇浩介绍:“刘先生请看,这款鼻烟壶是掏空了整颗珍珠,壶纽采用了玳瑁材质!”
  谁也没想到,刘宇浩竟无视了查理在和自己说话,直接走到刚才搁置鼻烟壶的玻璃台架旁,微微弯下腰仔细端详起一件瓷器。
  “这,这是来自东方的天目瓷?”
  老者先是不解的皱了皱眉,等他看清楚刘宇浩正在端详的瓷器后身子猛然一震,讶异的惊呼起来。
  刘宇浩回过头来,满眼赞赏的点头一笑,道:“老先生说的不错,这是宋代的建窑油滴盏。”
  “什么天目瓷?什么建窑油滴盏?”
  查理先是愣了愣,随即又不解的看了眼老者,最后把目光落回到刘宇浩身上,道:“刘先生,你们两个在说什么,我怎么一点都听不明白?”
  刘宇浩呵呵一笑,视若珍宝般将玻璃架上的瓷器拿起放在手心,道:“在我们国家的宋代初期,随着品茶方式由煎饮到点饮的转变,一种叫做斗茶习俗也随着在闽北民间兴起。”
  “斗茶?为什么要斗?”
  查理皱了皱眉,他只能从字面上理解刘宇浩要表达的意思,却不知道其精髓是什么。
  刘宇浩笑答:“所谓斗茶又称茗战,就是以战斗的姿态决出决斗双方的胜负。”
  老者在博物馆主攻的研究专业是东方古董,自然对斗茶那一段历史知之甚详,便补充道:“在东方的宋代时期,斗茶不仅仅是决出茶叶的品质优劣,实质上是一种追求精神愉悦的艺术化茶事活动。在斗茶艺术不断向更高境界推进过程中,茶具的品质也需不断提高,才能适应需求。当斗茶风靡整个华夏达到登峰造极之时,必须具有极高艺术品味的茶盏才能与斗茶家的审美心境契合,饱含华夏文化精神的陶瓷艺术精品建窑天目瓷正是在宋代举国斗茶这个背景下,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创造出来的。”
  这一回查理大概是理解了,耸耸肩笑道:“刘先生,你是说你们东方人为了比试谁的茶叶好坏居然专门创造出一种新的瓷器烧制方法吗?”
  “是比斗茶艺,傻瓜!”
  周锡揉揉鼻子,满脸不爽的在一旁咕嚷了一句。
  刘宇浩笑了笑,说道:“其实这也不难理解,就像西方人为了呈现葡萄酒的美丽而创造出了高脚杯一样。”
  其实建盏的美是通过质感展现出来,它恰好符号宋代茶家的审美,而茶家的审美观扎根于儒释道思想体系,讲究的是深层次的、有内涵的、脱俗的、耐人寻味的美;注重的是意境,而非单纯的形与色问题。所以鉴赏象油滴这类茶盏,不仅需要知道烧制方面的基础知识,还要结合茶家的审美理念深入理解,哪里就如刘宇浩说的这么简单。
  第1126章 国之瑰宝【三】
  千百年来,天目瓷“建盏”一直被爱瓷着誉为“瓷坛明珠”。
  誉美建盏的诗中最负盛名的当属宋代大诗人苏东坡,他对建盏情有独钟。1089年,他到杭州任知州时,在西湖北山葛岭“寿星寺”小叙。
  此时,住在西湖南山净慈寺的南屏谦师闻讯赶去拜会,并亲自为苏东坡当场点茶。苏东坡深知谦师点茶有道,品饮了道长亲手点的茶,更觉道长茶艺高明,于是当场做诗《送南屏谦师》,表示庆贺。诗曰:
  道人晓出南屏山,来试点茶三昧手。
  忽惊午盏兔毫斑,打作春瓮鹅儿酒。
  天台乳花世不见,玉川凤液今安有。
  先生有意续茶经,会使老谦名不朽。
  让苏东坡诗兴大发的是,大名鼎鼎的道教大师,来自南屏山的三昧点茶高手谦师道长。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