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3节(2 / 4)
藤轶压不住内心的激动,一脸兴奋的叫出了声。
刘宇浩也咧着嘴呵呵笑了,在最初的时候他比谁都紧张,可现在看到羊皮卷已经开始慢慢恢复了原状,他自然也就无比的兴奋和开心。
等羊皮卷上面的字迹可以辨认以后,刘宇浩也一脸好奇的看了过去。
倏然,刘宇浩眼睛眯了一下,心脏猛的收紧,一股窒息感从脚底传至脑门,神情比他第一次发现自己身怀异能时还要怪异。
“步骑略?”
藤轶慢慢地读出了羊皮卷上面的文字。
“你能看懂这些文字?”
刘宇浩诧异的瞥了一眼藤轶,那表情显得非常可笑又有几分可爱。
藤轶羞涩地笑了笑,说道:“我蒙的!”
“我去!”
刘宇浩顿感大跌眼镜,好在羊皮卷上面记述的文字更吸引他,两人才没继续说笑。
看着那羊皮卷上的文字,刘宇浩不知怎么,心中有一种感动,仿若穿越时空的界限,将项羽的影投在了自己的心中,甚至依稀看到了那个时代的残血夕阳……
项羽有太多的遗憾,或者说本该成为英雄的人却无法成为真正的英雄。但他在乱世中绽放了未有的光华,他的传奇让人觉得刘邦、韩信等只是这乱世的配角。
最令刘宇浩非常震惊的是,西楚霸王项羽居然在羊皮卷上记录了自己对步兵和骑兵的见解,而且极为详尽,字里行间无处不显露出楚霸王高人一等的才智。
要知道,历史上公认的最早的骑兵出现在3000年前的亚述王国,当时,并没有发明马蹬,连马鞍也没有,骑兵为了不在高速奔跑的马背上掉下来,不得不依靠自己的腿牢牢的夹紧马腹,并且抓住粗硬的绳维持平衡。
毫无疑问,这样的姿势是不可能冲刺杀敌的,所以,当时的骑兵大多是采用弓箭作为主要武器,战术也以骚扰诱敌,攻击侧翼为主,一般是不会近身接敌的,所以当时的骑兵的防护也比较简单。
西楚霸王项羽却在那个时候就已经总结了一套骑兵理论?
刘宇浩心里在想,如果这张羊皮卷推向世界以后,不知道世人会是怎样一个瞠目结舌的表情。
第1080章 刘宇浩的推测
在《汉书·艺文志》中把兵家细分为兵权谋家、兵形势家、兵阴阳家、兵技巧家四家,把项羽定位于兵形势家。
以前刘宇浩一直都不太理解为什么班固会给楚霸王项羽这么一个定位,但今天当他看到羊皮卷上那密密麻麻的小篆后,一切疑惑尽都迎刃而解。
兵家有云:“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任势者,其战人也,如转木石。木石之性,安则静,危则动,方则止,圆则行。故善战人之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
如果把项羽一生大小七十余战为什么战战皆胜,如何识形造势而取得战战皆胜,再加上羊皮卷兵略的印证,刘宇浩就自然而然地知道班固为什么称项羽为兵形势家了。
领兵打仗,想打胜仗,作为战争的指挥者,必须懂得进攻与防守。
打仗,就必须打胜。
这个问题最简单,可最简单的,其中往往就蕴涵真理。
战争的目的,就是保存自己,消灭敌人。这就是说,为达此目的,一要守,不守,你怎样保存自己。二要攻,不攻,你就无法消灭敌人。守要守得住,攻要攻得下。
当敌人实力强大之时,当然得守,守要守得住,如孙武所说:“藏于九地之下”,使敌人想找你打而找不到,尽可能避免在条件不利时与敌决战;当敌人实力不足,而自己实力已有把握可以战胜之时,应主动出击,选择“攻”的方略,出敌不意,势不可挡,“动于九天之上”。
这样,根据敌我双方实力,能攻则攻,不能攻则守,掌握住攻与守的时机,做到真正能保存自己,消灭敌人。这是用兵作战的最基本的原则。
不过,绝对取胜时候不多,在看似不能取胜时取胜,才算军事大家。总结项羽一生百战百胜的经验,其精华就在于进攻。 ↑返回顶部↑
刘宇浩也咧着嘴呵呵笑了,在最初的时候他比谁都紧张,可现在看到羊皮卷已经开始慢慢恢复了原状,他自然也就无比的兴奋和开心。
等羊皮卷上面的字迹可以辨认以后,刘宇浩也一脸好奇的看了过去。
倏然,刘宇浩眼睛眯了一下,心脏猛的收紧,一股窒息感从脚底传至脑门,神情比他第一次发现自己身怀异能时还要怪异。
“步骑略?”
藤轶慢慢地读出了羊皮卷上面的文字。
“你能看懂这些文字?”
刘宇浩诧异的瞥了一眼藤轶,那表情显得非常可笑又有几分可爱。
藤轶羞涩地笑了笑,说道:“我蒙的!”
“我去!”
刘宇浩顿感大跌眼镜,好在羊皮卷上面记述的文字更吸引他,两人才没继续说笑。
看着那羊皮卷上的文字,刘宇浩不知怎么,心中有一种感动,仿若穿越时空的界限,将项羽的影投在了自己的心中,甚至依稀看到了那个时代的残血夕阳……
项羽有太多的遗憾,或者说本该成为英雄的人却无法成为真正的英雄。但他在乱世中绽放了未有的光华,他的传奇让人觉得刘邦、韩信等只是这乱世的配角。
最令刘宇浩非常震惊的是,西楚霸王项羽居然在羊皮卷上记录了自己对步兵和骑兵的见解,而且极为详尽,字里行间无处不显露出楚霸王高人一等的才智。
要知道,历史上公认的最早的骑兵出现在3000年前的亚述王国,当时,并没有发明马蹬,连马鞍也没有,骑兵为了不在高速奔跑的马背上掉下来,不得不依靠自己的腿牢牢的夹紧马腹,并且抓住粗硬的绳维持平衡。
毫无疑问,这样的姿势是不可能冲刺杀敌的,所以,当时的骑兵大多是采用弓箭作为主要武器,战术也以骚扰诱敌,攻击侧翼为主,一般是不会近身接敌的,所以当时的骑兵的防护也比较简单。
西楚霸王项羽却在那个时候就已经总结了一套骑兵理论?
刘宇浩心里在想,如果这张羊皮卷推向世界以后,不知道世人会是怎样一个瞠目结舌的表情。
第1080章 刘宇浩的推测
在《汉书·艺文志》中把兵家细分为兵权谋家、兵形势家、兵阴阳家、兵技巧家四家,把项羽定位于兵形势家。
以前刘宇浩一直都不太理解为什么班固会给楚霸王项羽这么一个定位,但今天当他看到羊皮卷上那密密麻麻的小篆后,一切疑惑尽都迎刃而解。
兵家有云:“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任势者,其战人也,如转木石。木石之性,安则静,危则动,方则止,圆则行。故善战人之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
如果把项羽一生大小七十余战为什么战战皆胜,如何识形造势而取得战战皆胜,再加上羊皮卷兵略的印证,刘宇浩就自然而然地知道班固为什么称项羽为兵形势家了。
领兵打仗,想打胜仗,作为战争的指挥者,必须懂得进攻与防守。
打仗,就必须打胜。
这个问题最简单,可最简单的,其中往往就蕴涵真理。
战争的目的,就是保存自己,消灭敌人。这就是说,为达此目的,一要守,不守,你怎样保存自己。二要攻,不攻,你就无法消灭敌人。守要守得住,攻要攻得下。
当敌人实力强大之时,当然得守,守要守得住,如孙武所说:“藏于九地之下”,使敌人想找你打而找不到,尽可能避免在条件不利时与敌决战;当敌人实力不足,而自己实力已有把握可以战胜之时,应主动出击,选择“攻”的方略,出敌不意,势不可挡,“动于九天之上”。
这样,根据敌我双方实力,能攻则攻,不能攻则守,掌握住攻与守的时机,做到真正能保存自己,消灭敌人。这是用兵作战的最基本的原则。
不过,绝对取胜时候不多,在看似不能取胜时取胜,才算军事大家。总结项羽一生百战百胜的经验,其精华就在于进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