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六扇门大佬递烟 第124节(3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钟楼上开始下起了绵细的雨。
  “出将入相,无出其右。”李元钧低低念着这句史官判词,复而讥嘲地笑起来,“不成佛,便成魔,说得就是他这种人。”
  傅成璧不知是错觉还是甚么,她在李元钧眼中看到了一种莫名的情绪,可这种情绪太淡了,一晃而过,仿佛真只是她的错觉而已。
  李元钧像是想到了甚么,转而看向她,弯起眼睛笑道:“对于阳晋一战,你不陌生罢?”
  不陌生。
  当年她父亲还是其中一名年轻的六品小郎将,阳晋战役过后,他被擢升为四品明威将军,从此后得机大展宏图。
  第143章 谢恩
  柯宗山持帅令, 赶到阳晋关中的军营。
  当时镇压叛乱的军队首领就是摄政王王妃的侄子,这人仗着姑丈在朝中的势力,一贯的嚣张跋扈, 在军中发号施令无人敢违, 柯宗山这个天降大元帅,夺他兵权, 压他气焰,自然可恨至极。
  柯宗山甫一入营, 下得第一道命令就是全军退出阳晋关外。这侄儿对这样的命令难以服从, 他认为退则有损士气, 于是乎带着一队精兵夜袭阳晋城,试图靠着突袭取将帅首级,结果中了对方一早设下的埋伏, 三千精兵只回来二百人。
  柯宗山冷眼大怒,毫不留情地将他推至军前,当着所有人的面亲手砍了他的头。
  行刑台上,柯宗山不着盔甲, 儒袍在身,分明不像个将领,可他一手擒着头颅, 一手持剑,乌红的鲜血顺着剑锋流淌下来,慑得三军中无一人不胆寒。
  他松开,头颅骨碌碌从台上滚到黄土地上, 鲜血淋漓,七横八纵。空出来的手贴到袖中,抵着剑刃在袖袍上抹了一下,拭去上头沾染的鲜血,望向三军的眼睛寒如冰窟,“胆敢违抗军令者,格杀勿论!”
  杀将以立威。柯宗山做到了最好。在此之后阳晋战役中,他的每一道军令都无人敢违抗。
  对付北疆的叛军,他采取的兵策乃是“耗”。他要打得漂亮,就得不费一兵一卒将阳晋的叛军击溃。
  柯宗山一手提拔当时还是五品郎将的傅镇书为副尉,带着他秘密潜行越过阳晋关,直抵北疆背后的蛮族部落。
  傅镇书箭术卓绝,在军中无人能敌,入蛮族后,柯宗山令其与蛮族勇士比试马上射箭,意在示威。结果当然在他的意料当中,傅镇书在蛮族中大获全胜,草原上向来敬重骁勇的战士,傅镇书无疑最为出色,尽管他是中原人,但也不妨碍蛮族的首领对他的认可和尊重。
  有了傅镇书,柯宗山就有了与首领谈判的资格,在酒宴上,柯宗山为他权衡分析蛮族支持北疆叛乱的利与弊。
  北疆的藩王个个精明,为了得到蛮族的支持,他们牺牲不小,利己至上的观念,使他们绝对不会对蛮族做到坦诚相待的地步,必定留有后手;而蛮族的首领却恰恰相反,一旦达成联盟,他对盟友的诚信就十分看重,故而北疆藩王为了防患蛮族所设下的诡计就成了柯宗山离间的关键所在。
  柯宗山三言两语就让蛮族与北疆的盟约瓦解,彻底斩断了北疆叛军的后援。
  回到军营中,柯宗山并不宣战,斩断阳晋四面八方的粮道、水道,许进不许出,使其成为一座孤岛。前路被截断,北疆试图从蛮族中获得粮食和武器,与柯宗山的军队打一场硬仗,夺下阳晋关的控制权。
  蛮族并不说拒绝,也不说答应,就这样与他们虚以委蛇地周旋着,这一耗就是三个月。
  待阳晋弹尽粮绝之际,蛮族就彻底宣布与之决裂,毁坏盟约,率兵退回草原。而此时的北疆叛军因为长时间的粮草短缺而斗志萎靡,再想要强行突击,也已经没有了还手之力。
  柯宗山想要将他们逼到绝境、弃械投降的地步。
  傅镇书当时极反对柯宗山的做法。傅镇书说:“阳晋关中不仅仅有北疆的叛军,还有北疆无辜的平民,斩断粮道水道,跟他们打消耗战,最先崩溃的绝不是那些叛军,而是关中的百姓。”
  “战争,向来残酷。”柯宗山对傅镇书说,“傅镇书,妇人之仁是胜者最要不得的东西,现在你只需要闭嘴,然后听从本帅的指令。”
  面对成竹在胸、运筹帷幄的柯宗山,傅镇书毫无办法。
  柯宗山开始大鱼大肉犒劳我方军士,被围困在关中的叛军若敢强攻出来,利箭就会射杀踏出城门的每一个人。
  就这样双方在关内外继续僵持了三个月。
  事态的发展果然如傅镇书所料,最先疯的并不是叛军,而是阳晋的百信。城中缺粮,饿殍遍地,为了保存北疆军队的战斗能力,能让军和官分取更多的粮食,叛军开始屠杀无用的百姓。内部的溃败,终于将百姓先逼到了绝境。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