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7节(1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于是关羽立即安排关平和与马良带领大部队先行一步,走穰县取道阴县、筑阳、山都赶赴襄阳。
  从地形上看,阴县和穰县襄阳大约形成一个等边三角形,也就是说,取道阴县,路程要多出一倍来。但关羽也没有办,穰县至襄阳之间没有其他县了,也就是说,没有可以补给粮草的地方。
  关平带着两万多军队先行一步,太史慈和曹仁不可能看不到,两个人立即聚到一起商议对策。
  其实也没什么好商议的,第一是两个人合力做掉关羽,第二是一个人缠住关羽,另一个人继续追杀关平。
  如果理性的比较一下,第二个选择更为合理。太史慈和曹仁任意拿出来一个,都足以当做关羽的对手,将近三千骑兵对付关羽的五千精兵卒,也能占据上风,这样了一来,另一人就可以从容的追杀关平了。
  追杀逃兵,兵多兵少其实没有太大的区别。
  但是,太史慈和曹仁都选择了第一种办法,原因很简单,两个人终归不是一家人,还是各怀戒心的。所以两个人只用了不到一分钟,就达成协议,关平可以跑,但关羽一定要死在这里!
  想想看,太史慈正意气风发的追杀关平,曹仁却突然不跟关羽缠斗了,关羽一下子就能截断太史慈的后路,与关平两下夹击,打太史慈一个半身不遂。同样,曹仁也信不过太史慈了,所以,两个小人只能把屠刀放到关羽身上了。
  对于关羽来说,穰县的地势真不怎么样,不但地势平坦,想要进入穰县,还要渡过济水(支流),这对骑兵来说,简直就是一个天然的杀场。
  关平的大部队正组织渡河,济水两岸、人马嘈杂,依照关平渡河的速度来推算,估计得一直忙活到今天晚上。而关羽的五千兵卒拦在渡河军队之前,太史慈和曹仁各自率领三千骑兵,在关羽军阵的斜前方列阵。
  两个人并没有直接冲杀,而是每过一段时间,就试探性的发起一次攻击,用弓箭杀敌,采取一击即退的办法。
  这不是为了杀多少人,而是为了让关羽的兵卒一直处在精神紧张的状态,加速消耗敌军的体力。
  而没有太史慈和曹仁的骚扰,关平渡河还算顺利,到了太阳要落山的时候,堪堪渡过了济水。也就在这时,太史慈和曹仁动手了,这一次,两个人是真动手了。
  太史慈带领三千骑兵绕到关羽军阵的后方,一次冲杀就将关平剩余的兵卒斩杀殆尽,而曹仁则率领三千兵卒在正面冲击,直接杀进关羽的军阵。
  这不是曹仁高风亮节,主动承担正面任务,而是因为曹仁的骑兵中还有几百虎豹骑,这些重甲骑兵是正面冲击的好手。
  关羽的主力部队是五百校刀手,这五百校刀手对付轻骑兵还行,能仗着力大刀沉,拼的不落下风,但遇见蛮不讲理的铁甲重骑,可就吃亏了。重骑兵用的都是一丈多长的长矛,人马还没到,长矛就撞在五百校刀手身上。
  之所以用撞而不是用刺,是因为重骑兵的长矛并不锋利,矛尖很钝,杀伤敌人主要靠的是战马的冲击力。
  一击之下,关羽的五百校刀手就被重骑兵撞得满天乱飞,在天空中飘洒出一片血雨。
  避过长矛的校刀手也不好受,就算他们能劈中战马,也不能将披甲的战马一刀劈倒,随即就被疾驰的战马撞倒在地。传说中的砍马腿更是痴人说梦,人的眼睛根本就捕捉不到马腿移动的痕迹,一刀下去,十有八九会砍空,结果就是被接踵而来的马蹄踩成肉泥。
  重骑兵就像凿子一样在关羽的军阵中冲开一道缺口,随即而来的轻骑兵洪流一样涌了进来,四处开花,向外冲杀。
  当然,关羽的兵卒也不是乌合之众,在关羽的调教下,这些兵卒也很有战斗力,立即展开拼死搏杀,与曹仁的骑兵战作一团。
  与此同时,后队的太史慈也调过头来,开始分割关羽的军阵。
  重上往下看,关羽的军阵就像一个实心圆,曹仁的骑兵已经插进去三分之一,正在向两边厮杀,意图冲散一部分实心圆。而太史慈的骑兵则贴着另一个半圆切割,就像流水在冲刷砂石一样。
  随着时间的推移,关羽的军阵越来越小,在军阵的外围,到处都是兵卒和战马的尸体,这些尸体被战马践踏的血肉模糊,惨不忍睹,不过从衣甲上开能看得出来,其中大多数都是关羽的兵卒,
  见到战局已定,一直在军阵后方指挥作战的曹仁忽然策马而出,挥刀直取关羽,同时高声喝道:“太史慈……我缠住关羽,你速速前来助战,今天一定要将关羽斩杀在此。”
  太史慈闻言答应一声,将兵卒交予副将指挥,自己带着一队亲兵狂飙直进,直奔曹仁的方向杀去。
  关羽被二人气的怒目圆睁,怒喝道:“曹仁,来来来……关羽的人头在此,有种来拿!”
  曹仁冷笑一声,手中钢刀连闪,斩杀了十余名敌兵,顷刻之间就冲到关羽身前,厉喝一声,一刀劈下,与此同时,曹仁跟上来的亲兵也对着关羽一阵乱砍轮杀。
  关羽毫无惧色,青龙偃月刀自下而上,猛地向上一挑,撞在曹仁的钢刀上,顿时调开曹仁的钢刀。紧接着关羽的钢刀横扫,在身前划出一道凌冽的青光。
  曹仁在马前竖起钢刀,登时拦住关羽这一刀。但曹仁拦得住,曹仁的亲兵可拦不住这一刀,关羽的爆发力太强了,被曹仁阻拦了一下之后,刀光余势未散,斩断了无数袭来的钢刀长枪。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