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3节(3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这就是地理的优势,南船北马,不是说说而已。
  在古代,大多数战乱,南北割据的情况,都是北方集团取得胜利,骑兵优势就是一个主要因素。
  把长江当做分界线,北方集团可以好整以暇的打造战船,训练水军,一年不行就十年,十年不行就二十年,南方集团只要有一次疏忽就完了。
  可南方集团不行,他不能训练骑兵,一年不行就十年,十年不行就二十年,木头又都是,没有战马你舀什么训练骑兵,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明太祖北伐才被改变,必须要承认,朱元璋的胜利是有前提条件的,朱元璋能击败元蒙,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民族的意志在起作用,华夏民族的力量,永不磨灭的民族激ng神。
  …………
  ,开春了,总停电,呜呼哀哉
  ♂♂
  第三百九十七章广陵城下的混战
  现在李重军中最忙碌的不是赵云、不是黄忠,也不是周瑜,而是贾逵贾仲道,出于种种原因,李重现在攻打广陵完全采取机械化措施,如果弓弩也算是机械的话。
  四面城墙之外排列着无数投石机,巢车,等攻城机械,而在这些庞然大物身前是密密麻麻的的弓弩手。每一次号令之下,广陵城外都会有无数羽箭石块冲天而起,落到广陵城墙内外,情形完全就是地毯式轰炸。
  这种攻城发誓是最耗费时间,也是伤亡最小的,但现在李重一点也不着急,可能的话,李重甚至还要拖延一下破城的时间。
  对于这种全方位的打击,张飞也很苦恼,但他也没有办法,只能一次又一次的带伤出城,破坏李重的攻城器械。但张飞的目的并不是这么简单,张飞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想法,就是尽快和伊籍取得联系。
  在遭受了无数损失之后,张飞的斥候终于冲破了层层包围,来到丹徒城中。
  张飞的斥候当然不是拼死冲杀出的,那完全是扯淡,吕布都没有那样的武功。张飞的斥候是换上李重军队的衣甲,夹在张飞的夜袭军队之中,趁着夜晚混进李重大营,在辗转反侧,穿过赵云的防线。
  最重要的是,斥候要有横渡大江的本领,还好,张飞军中水性好的斥候为数不少。
  张飞派人和伊籍取得联系当然不是求援了,李重的战略计划一点隐蔽性都没有,差不多的将领都看得出来,张飞自然也非常清楚,所以张飞的目的是让伊籍放弃救援广陵,自己带兵突围。
  但张飞并不知道,刘备已经给伊籍下达了死命令,所以……张飞的这个举动造成了完全相反的结果,可以说是火上浇油。
  本来伊籍还打算仔细查探一下,看看赵云布置的防线有没有漏洞可寻,但现在张飞叫他放弃救援,伊籍立即就急了。想一想,张飞既然要伊籍放弃救援广陵,肯定是想要自己突围了,张飞要是能逃出还好,逃不出伊籍可就麻烦大了,见死不救的罪名肯定会落到伊籍身上,依照张飞和刘备的情谊,刘备绝对会斩了伊籍。
  所以伊籍必须要赶在张飞独自突围之前救出张飞,也就是是说,伊籍现在只能破釜沉舟,全军出动了。这还是好听的说法,难听的就是破罐子破摔,成功了当然好,不成功,自己的军队也打残了,刘备也就怪罪不到自己身上了。
  这是伊籍自保的手段,也是伊籍葬送水军的手段。
  不能怪伊籍不识大体,伊籍也是被刘备逼得,更不能怪以及不能舍身取义,伊籍确实和刘备关系不错,但也仅仅是不错而已,伊籍如果是舍身取义的人,也不会背叛刘表投靠刘备了,伊籍不是审配沮授。
  所以就在张飞斥候到达的第三天夜晚,伊籍发动了最后一次攻势,全军出动,亡命冲击赵云的防线。
  还别说,伊籍的亡命一击确实取得了不错的效果,赵云的骑兵布置的有兄散,在伊籍冲击的路线上,只有三千骑兵,三千骑兵对付两万多步兵,兵力对比还是比较悬殊的。
  于是赵云没敢正面冲击伊籍的军队,采取了分割削弱的作战方式,同时给其它防线的骑兵下令,立即向战场靠拢。
  不过赵云的动作还是有点晚了,伊籍带领着水军亡命冲杀,很快就冲出三十余里,距离李重的军阵不足五里之遥了。
  这里解释一下赵云为什么会被伊籍冲进三十里的原因,如果只看单纯的兵力对比,接近两万骑兵完全能把两万多水军打残了,特别是伊籍的水军还属于临时凑数的,编制混乱,战斗力不怎么强。
  但是赵云不可能一下子就把两万骑兵全拉到战场来,赵云的防线很漫长,他也怕伊籍在必得地方留下军队,所以赵云舀来对付伊籍的军队还不到一万人。
  其次,赵云不想让自己的骑兵有太大的伤亡,到了夜晚,骑兵的战斗力会下降一个档次,不适合混战。
  还有就是伊籍上岸的时机把握的不错,谁也没想到伊籍会这么快就孤注一掷,所以刚上岸的时候,伊籍并没有遇到赵云的阻拦,大约杀出了十余里,赵云才带兵迎击的。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