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年代妇女主任 第215节(2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苏教授看着女儿终于恢复活泼的模样,怔然之后,乐呵呵地举起相机,拍了不少照片。
  有赵柯加入,战局再次扩大,不过几分钟,就开始无差别攻击,敌我不分。
  围观的人渐渐遭殃。
  赵新山被雪球砸灭了烟,稳重全失。
  赵四爷拄着拐杖连连后退躲雪,没有目标又全是目标地骂“没大没小”。
  春妮儿被赵芸芸拉进去成为友军,连包小雨和宋瑞这样内向的孩子,也都拿起“武器”……
  天上的雪花飘,地上的雪球飞。
  前线战事激烈,大后方逐渐失守,参战人员覆盖六七岁到三十来岁的年龄段,百人混战彻底打响……
  战事结束之后,各家家长揪着自家的大“孩子”、小孩子回家,喝上驱寒汤,趴热炕头,第二天依旧有人趴菜,付出了代价。
  苏教授和苏荷如期离开,村里不少人送行。
  上牛车之前,苏教授跟赵新山道:“你们村去省城买拖拉机的时候,报纸应该出了,一定要去大学找我。”
  赵新山应承。
  苏教授又转向赵柯,道了一句谢。
  为什么道谢,他没说,赵柯也没问。
  ·
  1975年3月18日,《黑省日报》刊登一篇名为《防患于未然,大涝之下的“幸运儿”》的文章。
  文章只占了四分之一篇幅,讲述了双山公社赵村儿大队在暴雨之前,挖凿排水渠,有效防涝,保住半数庄稼的艰难过程,以及如何在灾后迅速补救庄稼,补种白菜,减少涝灾损失。
  配图选的是赵村儿大队的杀猪宴。
  新闻的要素之一,是具有时效性。
  半年过去,人们对夏天那场二十年难遇、跨时一个月的大暴雨的关注度早已散去,尤其关于种白菜,半年前报纸早就大书特书,甚至措辞比这篇文章漂亮许多。
  所以这篇报道一开始并未引起太多人的注意,只是小范围的讨论。
  直到两周后,《黑省日报》再次刊登一篇名为《把热血洒在农村的土地上》的文章,三周后,影响力覆盖全国的《群众日报》又刊登一篇《信仰不灭,初心不改,知青力量谱写时代之美》的文章。
  配图都是苏教授拍摄的赵柯和十一个知青的照片。
  几天后,《青年日报》转载,评论“人力战胜天灾”。
  《红星报》发布文章:《不负韶华,青春在农村闪耀》。
  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首都日报》、《广播电视报》、《滇南日报》等数个报纸纷纷报道。
  关于赵村儿大队在涝灾中“幸存”的故事,彻底发酵。
  年轻的返乡知青毅然决然地留在家乡担任妇女主任,带领一众下乡知青和农民,在一个偏远山村挥洒热血,从迷茫到积极向上,不断前进,不断创造的故事引起大范围的讨论。
  不止赵柯的名字,知青们和赵村儿个别社员的名字,都出现在报纸上。
  从苏教授的文章开始,就像他一开始设想的那样,赵柯和赵村儿的知青们被树成知识青年的楷模、典范,成为迷茫颓丧中的一支火炬,照亮着一些人的前路。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