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沉浸式围观 第294节(2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就说:“行啊,你去吧,也谢谢神仙保佑你这次能熬过来,你当时很凶险,吓得我以为你挺不过来了。”
  一句话慢慢的说,比以前用的时间长多了。老太太的心态非常好,很稳,并没有表现得很急躁,哪怕说话慢了一些,仍然是不急不缓地把话说了出来。
  所以林如海就和老太太聊了很长一段时间的家常。
  而宝玉还是个病人,没说几句话就被老太太给打发出去了。老太太把宝玉打发走了之后就和林如海说宝玉这孩子也不想当官儿。如今一脸的水痘,还有烫伤的伤疤,不知道会不会留下疤痕对他将来的仕途有影响。
  林如海就劝说老太太也别把所有的心思都放在当官儿上,一个大家族哪能人人都去当官呢?这个家族总有人出面代表着整个家族奔走,也要有人做一些维持底蕴的事儿。
  而维持底蕴,靠的就是土地钱财和读书。
  钱财能保证物质充足,读书能保证人才储备。
  宝玉就适合做教书育人的事儿,他有耐心,文采也好,比起那些为了考科举而读书的人,宝玉这种文采斐然的先生能让学生除了会做文章之外还有些别的风流气质。
  总之,林如海考虑到岳母对宝玉的疼爱,给宝玉选了一条还不错的路子。
  老太太觉得很好,贾家的家学如今成了气候,宝玉能胜任山长一职——老太太以为的。
  做不了官儿,做个名士也好啊!
  所以当老太太这么想之后,就压根儿不管二房的人到底有什么样的前程。
  李纨着急,但是对于老太太来说,兰儿还小,不说二十多岁入仕,要是心里能静下来,三十多岁当官也行。
  要是他三十岁当官,那也是二十年之后的事情了。二十年前的是是非非和成年之后的贾兰没有太大的关系了,毕竟贾兰不是当事人。
  但是李纨很着急,她希望贾兰越早出头越好。
  老太太此时没这么急迫。
  当年贾瑭出头早,她很高兴也很支持,是因为当时的荣国府没拿得出手的人,有一个能混出头的,自然是倾全力培养,而且当时家族再不出人才,真的没法维持权势了。
  如果贾瑭贾琏在二十年内不倒,那么贾兰没必要那么早的出头,在官场奔波不如静下心来好好的做学问,整个人稳重了才好接掌前人的权柄。
  而李纨考虑的是自己的小家,老太太考虑的是荣国府的将来。目的不一样,所以李纨注定了没法劝动老太太。
  在李纨各处劝说,也让姐妹们帮着说服老太太的时候,贾政终于在各方压力之下辞官了。
  这件事说来话长,有的时候会让人觉得很感慨。感慨事实真是反复无常,求到的既是蜜糖,也是□□。
  给予他的人与毁灭他的人,是同一个人。
  虽然北静王一直说是为了贾环才插手这件事儿,是贾环去求了他,他觉得贾环母子可怜才出手。但是大家都知道小卒后面是老帅,贾环何德何能能够求到北静王身边呢?
  这是看了谁的面子?
  如果贾环是个普通人,他甚至连见到北静王的机会都没有,谁会关注他的死活?
  与其说贾环求了北静王,不如说是贾政求了北静王。
  这也是老太太下定决心的原因,在家族顺风顺水的时候,何必和有狼子野心的异姓王走那么近?
  就是卖身,也不该是为了一件小事就上了人家的贼船。连外面的人都知道卖身要卖个好价钱,贾政的决定让老太太非常失望。
  老太太确实很偏心贾政,除了贾政在宝玉和贾环之间的麻木之外,她对贾政站队异姓王的事儿很忌讳。
  这是公然和家族的选择背道而驰,如果是家族需要让他上另一条船还好,但是他主动选择背弃家族,就是逆子了。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