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108)(1 / 7)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一群小货郎都笑歪了,估计是他们在学舍,先生刚教了他们礼节,他拿你练手呢。
  读书人,都是先贤弟子,是为同道。
  读书人,施礼还礼,是刻印在骨子里面的礼节。
  社会礼节有序,人类尊礼守法,才显得文明,穷山恶水多刁民,其实也是因为少了教化的原因。
  豆子也笑出一口小白牙,世子说,我们要讲文明讲礼貌,要做有素质的北凉好少年。
  我这不是没忍住,直接就还了一礼。
  读书人的确和闲散的游荡人士,有非常大的区别,哪怕在现代,你看在学校的学生,和街头的小混混,也是区别十分巨大的。
  这些学生回到家,大部分得帮家里干活。
  抗些柴火等,这些活儿他们是经常干的。
  只是看着脏了的衣服,赶紧跑去告诉父母,我这衣服脏了,明天没办法穿了。
  先生说,我们的衣服可以旧可以破,但不能脏不能乱。
  这是对己之礼,也是对他人之礼。
  父母:
  不就是让他们洗衣服嘛,怎么还一堆大道理。
  家里孩子的变化,有目可堵。
  比起凉京城的这种教化上的改变,赵景澄等学生的境遇又大不一样了。
  在路上边走边哭,哭得汪汪的。
  古时,县与县之间,多是泥坑路,很多地方,马车都是无法通过的。
  他们现在正抱着一块小黑板,深一脚浅一脚,满身的泥丁。
  和出发时的意气风发,心怀锦绣,差距不是一点半点的大。
  但十一二的少年,也正是最重责任亦脱不了任性的时候。
  所以,正边哭边往目的地走。
  对于大人来说,走遍一洲的各郡各县,都是十分辛苦的,更别说一群从未吃过苦的贵族少年。
  所以才有了莫少珩告别时的那句,等他们回来,就会在金殿上为他们请功之言,多少是有些心痛这些学生的。
  莫少珩的各个工厂初开工,多少也会有一些管理上的问题,所以十分的忙碌。
  期间,时不时还有想起赵景澄等,也不知道吃不吃得了这一份苦,可别半途而废了才好,难得的磨砺。
  赵景澄他们这一去,竟然直接从夏初,到了秋末。
  整整两个季度,半年之久。
  首先回来的,是赵景澄和赵御宁。
  因为有些担心赵御宁,所以安排着负责比较近的洲。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