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26章 竟然没扳倒(1 / 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某一位王辉的同行,从事工程车辆制造的厂家的负责人,率先发难。
  他指出以季胜文为代表的知识产权专家库的行业专家,十分不专业,面对国内创新采用的规矩过于严格,对待同类型的国外专利则十分宽松,导致国内创新被钳制,该获得的利益拱手送给了外国竞争者。
  他在各个自媒体平台实名出镜,有理有据。
  将当时被驳回的知识产权申请内容和同期外国通过知识产权认定的“创新”进行了详尽的对比。
  结论是,季胜文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这,知识实事求是。
  但是季胜文已经快疯了。
  打蛇打七寸。
  作为知识产权库专家,对于创新的认定,他的意见份量很重,经常会影响到同行业的其他专家。
  也正因为这种权重,他成为外国公司和某些人围猎的对象。
  他名下的财产,有相当一部分是来自“分红”。
  经不起查的。
  不过,那个实名举报他的厂家负责人,只是探讨标准问题,他无可反驳,只能就事论事。
  紧接着,第二波冲击到达。
  第二位在季胜文手里败下阵来的知识产权申请者,站了出来。
  同样的配方,一样的味道。
  依然是,对国内知识产权申请方案吹毛求疵似的看待,直接驳回,导致落后于同期国外同行。
  而国外同行的技术进来之后,季胜文抬手放行,却发现竟然比国内申请者的方案还要落后。
  连续两个人挺身而出撕破脸对季胜文开火,已经很说明问题了。
  不过,季胜文虽然慌,还没有乱。
  两个人,火力虽然强,他依然能扛得住。
  在业内他也是深耕多年的老人物了,只要对面没有够分量的人压阵,这种事儿慢慢就过去了。
  沈越大律师亲自打电话和他沟通,关心他的反击方案。
  季胜文明白对方的意思,事情到他这里就结束,不能把沈越牵连出来。
  和沈越有关联的专家,绝对不止季胜文一个。
  可是,季胜文在机械制造领域的话语权让他备受外国人的重视。
  只有扼杀中国企业的创新能力,才能让外国同行在东方大地上赚得盆满钵满。
  季胜文,就是那只公然打压创新的手。
  重要性不言而喻。
  季胜文满口答应,绝对不会把沈越拉进来。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